国乐器坏了找谁修?在台湾,专职的国乐器修复师只有李荣华这么一位。在这条没有前辈、同行者的路上,修复师如何习艺?如何磨刀、练剑,以淬炼天籁?让我们透过李荣华「站在琴的立场」的视点,一探究竟。
「这行的养成不容易,以我自己为例,大约学了7年才进入维修与制造。超过10年才有心得,真正有自己的美感大约也要20年了。」 原本只是单纯地碰到问题想解决,不料一头栽进这个世界。但前无来者,连老师在哪儿都不清楚,又何来「拜师学艺」?为了学习,李荣华花了很大的代价。在那个没有网路、电话说不清楚的时代,他飞上海,只为了学怎么烤琵琶的梧桐木面板;为了调「胶」,去江苏、河北一个个问。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去河南,他看梧桐树的生长、采收、制作,跟乐器厂师傅一起吃饭、一起经历停电、点烛光的生活,才慢慢体会。
可是,凭什么对方愿意无私地传授功夫?李荣华笑得开怀:「我跟你讲,酒一喝下去,话就讲得开。而且酒量要好,在还没醉前要先问到答案。」事实上,有时一个技巧只要几分钟的示范,但他专程一趟的诚意,自然令人倾囊相授。不过刚开始很多方法都是从西方借镜,例如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提琴、吉他,从材料、保存、处理方式可以获得很多答案。使用的「胶」,必须是日后可拆解的;竹子只能用冬至前一个月采收的,糖分最低才不容易蛀掉;要自然乾燥,才能保留韧性……点点滴滴地摸索、尝试,将乐器雕琢出天籁之声。
不像一般工作有几种既定的工具,他说:「乐器维修所使用的工具,都要自己想办法做。」由于所遇到的问题包罗万象,想解决就得先想好策略,木头究竟要切、敲、凿、锉、刨、雕、刮……想达到什么样的线条,都得先做好对应。所以,要学会修,得先学会做工具。他认为,经过手工制作的乐器是有灵魂的,就像在黑板上用尺画的线很直却很死,而用手画出来的,才有艺术的温度。为此到现在,「磨刀」还是他每天工作前必备的仪式,就像是书法下笔前,静心磨墨的功课。
问他「维修」与「改造」的界线在哪里?李荣华凝神地说:「要忠于原创、又要让客人满意,这点很难!」确实,人们的期待往往超越现实,维修者只能依据累积的能力与美感,在既定条件下做到最好。多年修炼下来,他有所体悟地强调:「修琴,不是站在你我的立场,而是站在琴的立场。」
这么多年了,李荣华还是会质疑:「一幅漂亮的字帖,究竟是大师写的,还是毛笔写的?」若说弹琴最高的层次是「抒怀」,那么完美的乐器背后,少不了的就是修复师的巧手。然而如何才是完美?他笑说:「这条路,没有人走在我前面,我没有答案、也不知道要怎样。」倒是每天都很期待早上起床,听见前一天的心血,发出了生命的音响。「见招拆招!」就是他快乐的成就。
Profile
职人:李荣华
职业:国乐器修复师
简历:最初从事乐器销售,因为台湾进口大陆乐器厂的品质不稳定,开始研究乐器修复。最擅长的品项是国乐中最难修的琵琶与胡琴,钻研至今正好满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