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又维
-
舞蹈 林祐如X田孝慈 《SUPER》
透过物件 思考人类的欲望
人是什么?编舞家林祐如、田孝慈携手合作《SUPER》,尝试以大量物件、行动,聚焦在人类所型塑的种种极端景观,来回答这个看似无边无际、难以清楚定义的问题。 《SUPER》是林祐如、田孝慈继2022年两厅院35周年系列活动「2057:给35年后的活存演习」(后简称「2057」),共同创作的《只能看见部分的折叠的绿洲喝空运动的酒瓶与婴儿》(后简称《只》)的续作。《只》发想于两位舞蹈工作者在疫情期间直面「剧场活存」的焦虑,从而衍生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林祐如说:「最终呈现是我们不曾预期的形式,大家好像觉得可以更好,还有更多想像可以玩,所以当人中邀约,就有了《SUPER》。」 林祐如与田孝慈是台艺大的学姊妹,两人个性南辕北辙,前者热情直接,后者温吞内敛,过去仅作为表演者共同参与其他编舞家的作品,《只》是两人首度合作编创,只因为「2057」策展人林人中的一句话:「把妳们两个凑在一起,应该蛮好玩的吧!」 田孝慈回忆,在2022年初疫情仍蔓延之时,她们从接到邀约到正式演出只历时不到3个月,「中间还夹了一个过年!非常崩溃!」但还好设计团队皆是疫情期间她们筹组的读书会小组成员,彼此对于疫病、身体、意识、生存等议题已有一定的讨论与共识,田孝慈说:「我们抛接想法,就像接龙。这让作品不是单一或绝对的思考,包含了我们,是共同组构而成的作品。」 「当时还各自把自己包包里的东西一件一件掏出来,梳子、喉糖、橘子、药用身体的行动去做,像人在建构,我们的进步也是透过手,我们有点像是玩的方式来建构出作品。」林祐如进一步说明,《只》拗口繁复的剧名即是接龙而来,可拆解为「只能看见部分的折叠的绿洲」「喝空运动的酒瓶」与「婴儿」,内藏「『未来』等于『死亡』与『新生』」的讯息,「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个当下已经死亡,也是建立未来。」她们表示,这件在短时间内「玩」出来的作品,留下太多悬念,这是《SUPER》的开始。
-
回想与回响 Echo
「超亲密想像」的落幕、还是播种?
在踏入云门剧场、欣赏第9届超亲密小戏节那天的上午,我参与了一个以互动式及沉浸式展演为主题的线上讲座现场。主讲人如数家珍地细数国内近几年沉浸式展演的佳作和趋势,彷若这就是国内表演艺术产业的未来式,是剧场艺术在疫情持续冲击、娱乐型态改变等各方逆境夹击之下的突围之道。而令人省思的是,同样是以高互动、近距离、非典型演出形式为号召的超亲密小戏节,今年却已是最后一届。 首发于2010年的超亲密小戏节,可说是国内非典型剧场和实验性展演的指标品牌。从最初结合微型剧场与街区导览的概念,将数个小型的物件、偶戏作品放置在咖啡馆、图书馆,甚至是宫庙、巷弄老屋之中;到今年结合线上与线下,划出「包区」(晴光市场周边)、「包厢」(云剧场),以及解构云门剧场空间,以动态美术馆为概念策画的「包栋」。第9届超亲密小戏节透过不同层次的观看距离回应被疫情时代打乱的剧场生态,同时维系多年如一日的关照让观演双方保持著「亲密」的距离,在空间与时间皆「小」的篇幅里,经历作品的诞生与覆灭。 2014年之后超亲密小戏节改以双年展的形式运作,自认剧场常客的我总是与它擦身而过,直到今年,我才终于赶上第9届超亲密小戏节的「包栋」。没想到这唯一的一次拜访,竟已是这场奇幻旅程拉下终幕的时候。 结合各种观看角度的「动态美术馆」 因为节目序与动线规划的关系,演出时间最短(仅约10分钟)、位置离验票入口最近的《茧》(余孟儒作品);和放在相对位置、可不限时间体验的《肌构》(郑嘉音作品),很自然成为大多观众最先选择欣赏的展演。 《茧》中,饰演工匠的表演者一边工作,一边不自觉地唤醒一个四肢不全、消瘦如枯枝的偶,流转出人、物之间的幽微情感;《肌构》则引导观众把一个个鲜红地吓人的血包放上秤盘,恣意摆弄人偶的四肢,营造诡谲又趣味的黑色幽默。 这两个作品或许最为符合一般观众(譬如我)对于亲密小戏节的既有期待精巧但完整的篇幅、物件与偶与演员编织的多元视角、和极近距离的观演关系。他们温柔地将观众的视线收束在戏偶与物件的细节处,让情节与表演者不再是唯一的焦点。那些文本之外的机关部件、滑轮绳索,被自然地拉抬至与文本之内的事物同样的观看高度,让这些冰冷的造物透过观众的
-
直击艺现场—2022TIFA
在那瞬间,未来真的能想像吗?
法文La petite mort没有中文直译,我们可以先翻成英文再转成中文,意指「小死亡」,但非生命逝去,而是人们做爱准备高潮的那一刻,那空白的瞬间,就是La petite mort。它现在被用来泛指高潮的瞬间,其实就是一个短暂的出神,不只性爱,许多情境比如我们恍然大悟、惊讶、不知所措、无言等,都能以此形容。
-
新锐艺评 Review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宫
我们并没有看到魏海敏在每一个人生选择背后所负载的历史限制、所获赐的独立自主,我们也不能鸟瞰迷宫的全貌,或是找到通往此刻社会的迷宫出口。这样一座困锁观众的叙事空间,不正是戒严体制本身的重制吗?终场耀眼地刺向观众席的炽白色灯光中,并没有让我感觉自己成为魏海敏版台湾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却是错愕地想起:这部剧不是要让魏海敏演活自己吗?纵使在剧中把谁都活过了,但是,她自己又被演到哪里去了呢?
-
戏剧
后现代「悬浮」逻辑下,所制造的千年幻象
魏海敏置身于一个复杂时代中的一段艰难历史,但王景生却独断地把魏的生命语境压缩在「人生如戏」的古典「虚化」陷阱,永远在她角色扮演的记忆中寻找她的生命历史,而对自己的爱与恨似乎缺少判断,记忆与现存之间也失去连系的共同脉络,并终归对自己的生命经验少了多层次的理解,使得她像是对现实始终充满迷惑之人。于是魏海敏在《千年舞台》的存在性,就被王景生借她的文化身分,推入后现代「悬浮」逻辑下,任新生命政治摆布之人。
-
戏剧 科技虚拟vs.自然实体 「偶」现奇幻梦境
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德国图宾根形体剧团《穿越真实的边界》
在台湾宜兰生根发芽并走向国际的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在剧团于2019年成立满20周年之际,大手笔投入人力经费,邀请以诗意与暗黑童话为风格的德国图宾根形体剧团(Figuren Theater Tbingen)合作,费时3年完成跨国作品《穿越真实的边界》。由从东方的《山海经》与西方波赫士《想像的动物》两本经典出发,摸索各式材质与操偶的可能,打造属于现代虚拟与自然共存的社会里,游走在恐惧、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奇幻梦境。
-
戏剧 《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
穿越自我与时代的时间叙事
「我觉得自己真实的生命,和舞台上的生命好像是交叠在一起的。」京剧演员魏海敏的一生被戏紧紧联系著。从学戏到演戏,正是台湾京剧及其时代背景的体现。《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之所以能够成立,或许是时间既刻印在她所饰演的角色上,也烙印在魏海敏的身体上;同时,在化作艺术型态后,再也不囿限于个人生命之有限。
-
戏剧
在国家「夹缝」中掘出诸众的「辙痕」
编导以女性立场尝提出「先要有个人,才有群体的存在」,放诸于本剧中十位男性对我们所显示的群体性,既在个人性的表现上,不同的现实经验通过语气、行为乃至个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导演又将这些个别的相异性串接上战争铸就身体错置,而造成长治与玄吾的精神离析现象,也反映了群体性在当代的历史形象。这种个人与群体(国家)之间在相互关系上的辩证,仍在当代新自由主义的现代性中游离不定,与《夹缝辙痕》在这个问题上一样,虽勇于提出,却无法找到定案。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身体为量器,为台湾舞蹈记录时代样貌
回推至关键的1991年,台湾社会在此前后的10年间,不仅走过股市万点崩盘的谷底,历经民间抗议房价飙涨自主发起的无壳蜗牛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野百合学运,促动国会改选、宪政改革,奠定了台湾今日自由、民主、开放的基础。
-
练物辟
便当
工作人员提著一大包红白塑胶袋,里头装著一个个纸制或塑胶制盒子,盒子上有一双免洗筷,里面装著排骨或鸡腿,底下是白米饭和一些蔬菜。一块被咬下的鸡腿,随著餐具进入口腔,舌头将腿肉翻搅混杂著油脂脆皮,接著又送来一口白饭,每一粒白米在嘴里散开,与之前的鸡腿肉、油脂的味道搭配,产生了留白的美感,臼齿慢慢将之磨碎后,通过食道进入胃袋,一口一口地落下,填满工作人员原本空虚的心灵与胃。
-
职人的图鉴
国乐器修复师:乐器灵魂的修补者
国乐器坏了找谁修?在台湾,专职的国乐器修复师只有李荣华这么一位。在这条没有前辈、同行者的路上,修复师如何习艺?如何磨刀、练剑,以淬炼天籁?让我们透过李荣华「站在琴的立场」的视点,一探究竟。
-
练物辟
Cube
在剧场里很常听到Cube这个词,大家在排练场把几个大小不一的方形木箱搬到场中间当成道具。学生时期因为很穷,根本不可能为了演出,特地花钱去买道具,因此Cube就成为我们最常使用的替代品了。
-
职人的图鉴
舞台技术指导:启动运转机关的务实管理者
在周书毅与郑志忠携手合作的《阿忠与我》演职人员中,有一个特别的位置舞台技术设计,取代「舞台技术指导」的角色。本期专访扛下此重任的余瑞培,看这位掌控舞台布景的实践工程,职责繁多,职称难以定锚的幕后职人,如何稳稳启动舞台开关。
-
练物辟
观众席
剧场的观众席应该是由剧组设计过的:会让观众入场时,感受到空气是在最舒适的28度;开演前,听到入场乐、开演须知;正式开演时,上方光线渐渐变暗,身边人们渐渐因为黑暗而消失,灯光再起时,只剩台上的世界。
-
职人的图鉴
乐器搬运师傅:让演奏家安心上台的藏镜人
天价的贵重乐器怎么搬?路途中要经历多少障碍才能抵达舞台?本期〈职人的图鉴〉揭露乐器搬运的幕后眉角,看师傅的门道如何成就乐团演出的坚强后盾。
-
戏剧
黑特剧场Hate Theatre所折射出的剧场面貌
在脸书的搜寻栏打上「黑特」或是「靠北」,不难发现社群平台上充斥著许多匿名评论平台,它们大多以学校、公司、职业、产业为单位的匿名粉专或社团。
-
职人的图鉴
包头:戏曲界的发妆师
一部作品如何成形?背后隐藏多少职人的戏法?〈职人的图鉴〉每期揭开一名剧场幕后工作者的面纱,零距离打通观赏表演艺术的任督二脉!
-
练物辟
灯
那颗原本众星拱月的发光发热大灯泡,好像是一个个的明星、名人,在那光芒之下,我们的焦点只有那一个人。但现在的我们已从2微米进入到2奈米的年代,每个人不再需要那么多资源就可以发光,而且只要有不同的组合,还可以千变万化。一颗LED灯可以是跑马灯、PAR灯甚至是红绿灯。就像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红、播客或电玩直播主
-
企画特辑 Special
当世界暂停,他们继续以创作重整自身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第十二届「新人新视野」专案,今年由三位年轻创作者王宇光、薛祖杰与陈品蓉端出他们的作品,在世界按下暂停键的当下,继续以己身探究外在世界。王宇光的《捺撇》试图从文字出发,与妻子李尹樱寻找两人之间或抗拒或倚赖、或紧密或疏离的平衡关系;薛祖杰《THE WALL》则透过「阻隔」坦讨「关系」与「跨越」;陈品蓉的《剩人》多线并陈,探讨了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人与金钱的流动。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改变媒介的剧场如何被评论?
当我们在线上群聚,寻找剧场的扩充意义
若说剧场里的聚众成了防疫风险,那么剧场可以怎么利用「网路直播」继续下去?面对新型态的剧场现况,评论又该以何种方式回应?事实上,真正的问题不见得只是「改变媒介的剧场如何被评论」,而是借此冲击,让我们再度探问剧场与评论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又可以如何因应时代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