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湾艺术行政的文化基因(邱垂仁 摄)
伫遮 ê 门道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湾艺术行政的文化基因

「艺术行政」是个繁复的职称,要能多方沟通,也要懂得灵巧付诸行动。而这名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毕业生,为何舍弃聚光灯下的舞台,远赴台湾从事艺术行政与管理工作?关于港、台艺术生态的幕后门道,听听李芷蔚怎么说。

「艺术行政」是个繁复的职称,要能多方沟通,也要懂得灵巧付诸行动。而这名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毕业生,为何舍弃聚光灯下的舞台,远赴台湾从事艺术行政与管理工作?关于港、台艺术生态的幕后门道,听听李芷蔚怎么说。

选择来台湾念艺术行政,起因于小时候的一次台湾行。那时,云门舞集在两厅院广场公演,李芷蔚见著一个阿公带孙子,白天就在广场上等著傍晚的节目,「我问阿公看得懂吗,他说其实不太懂,但他依然可以为这件事情等待一天,这让我很震撼。」由此开始,她察觉港台对表演艺术的氛围不尽相同,与香港讲求快速、效率与精致的紧凑节奏相异,台湾稍缓而日常亲和的艺术步调有种亲切感,来台湾的念头于是萌芽。

谈起香港的表演艺术生态,李芷蔚认为,香港政府的大方向以提供民众文化艺术接触机会为主,资源分配较侧重于大型重点演艺团队,及官方单位「康文署」辖下的公有演艺场地营运。获得官方资源挹注的主要九大演艺团体,则多以品牌化路线经营,节目规划或观众群的光谱设定都一定程度带菁英品味的美学感受;而台湾有著官方与私人的文化奖补助环境,实验感重的小剧场、关注议题不同的本土艺术家获得资源的管道相对来得多元,两者文化氛围定位并不一样。「至少我离开的时候,香港艺术推广的方向比较像是要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很多艺术节的大型节目,都是剧院跟政府直接去购入进来的。」

来台接案进入艺术行政领域后,剧场行政要负责的各种细节,让她感到吃惊。「我觉得很狂的是,行政要负责剧场人员的便当,香港较常会是自理的方式……台湾很多行政设定较有人情味,在乎团队平时跟观众的联系、前台感受跟整体体验细节,至少我来的时候,感觉是比较仔细地在沟通。」

谈起入行的缘由,是大学时期观察香港本地舞蹈学生与外地学生,李芷蔚发现本地生大多起步时间稍晚,因此资源累积上也较薄弱,职涯发展有所落差。「这也让我去想,香港的创作者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做属于自己的创作?」这样的念头,让她在图书馆外文书堆里首次读到「Art Management」概念,觉得一扇大门开启。她主动与学校老师提案,希望往艺术行政领域探索,老师也支持她,同时让她从学校的外展艺术活动里开始累积实战经验。

李芷蔚虽还是学生,却已身经百战。「台湾的表演艺术圈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运转的逻辑……我经常觉得没有必要比较其他国家的做法,从文化里找到自己的步调跟自豪的部分,反而更重要。」她认为,台湾的艺术家在面对国际平台时大可勇敢坚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很享受陪伴创作者一起思考、转化的过程。她说:「我享受跟台湾艺术家工作蛮大的理由,有可能是人的特质,有时候可能是文化,有时候可能是大家理解的不一样,而创造出当中的艺术性。」

艺术家请回答-张擎佳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profile

移人:李芷蔚

职业:艺术管理、执行制作

简历: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士。有著全港唯一表演艺术学校毕业舞者的响亮抬头,但比起聚光灯下,更在乎制作如何成形,还有那些在节目现场与售票之间可能发生的事。现就读于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