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义维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深耕台湾19年,OISTAT带来国际交流新想像
全球唯一将总部置放在台湾的国际组织 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暨剧场技术师组织),于2024年8月底,假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办理与台湾文化部又一次的总部续留签约典礼,这是自2006年OISTAT将秘书处迁移来台后(注),第3次的合约展延,预计将持续与台湾深化缘分至2030年。 我们有幸于典礼后,与来自台湾、已在任8年的执行长魏琬容进行专访,谈谈总部在台湾对于组织与在地人文的双向影响,以及台湾作为国际组织总部的竞争力与未来性在何方? 为什么是台湾? OISTAT作为一个56岁的老字号国际组织,拥有全球3万多名会员、遍布50多个国家,西元2000年前后,组织希望拓展触角至亚洲,正努力寻觅合适设立秘书处的亚洲城市,适逢当时台湾执政单位积极想以台湾之名走向国际视野,于外交方面释出不小的善意。于是在台湾的剧场人士热心来回奔走,文建会也愿意挹注资源的条件下,终于在2006年将OISTAT秘书处迎来台湾台北,并在2011年将秘书处升格为总部(Headquarters),让台湾在组织内的行政与决策面上发挥更坚实的影响力。 19年来,台湾作为总部并非没有竞争对手。魏琬容分享,5年前当合约到期时,曾有德国与中东国家表态争取,但在考量组织运行的稳定性、台湾公部门的鼎力支持与过往成绩,以及她于会议里主张台湾应有的「优先续约权」获认同,终得以让总部续留台湾。 台湾的优势在哪里?除了有世界闻名的专业与灵活兼备的优秀剧场技术人才、不容小觑的设计实力,以及普遍的双语能力外,魏琬容多年来观察,作为年轻的民主国家,台湾人民在选举与政治方面的敏感度相较许多民主行之有年的国家来得高。以组织内部的投票设计为例,OISTAT在会员上分成3种:OISTAT 各国家的官方中心会员(Center Member)、各级学校机关单位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及个人会员,前两种会员拥有投票权,官方中心会员一国一票,而准会员有鉴于比例平等原则,单一国家内的准会员票数,会以其国内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从表演艺术出发,共寻世界的永续解方
国际剧场组织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暨剧场技术师组织)今年(2024)8月于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迎来与台湾文化部的第3次总部续留续约,并且搭著嘉宾云集的盛会,举办「明日的剧场设计永续剧场国际论坛」。论坛分为「专业篇」与「大众篇」两部分,「大众篇」以〈我与剧场设计的距离〉、〈声之旅:声音设计形塑的剧场体验〉、〈生态创造力:澳洲的永续表演设计〉、〈从灯光设计落实多元与平权〉、〈永续解方:生态服装设计〉与〈明日剧场:剧场设计、技术与建筑的未来趋势 〉6大部分进行分享,邀请国际专业人士,透过实例分享与问答环节,让永续议题在国际场域里能获得更多元的关注与讨论。 设计就是讯息的传递 6场论坛虽然专业各异,但最大的共识在于,艺术虽然并非主要碳排祸首,但因为艺术拥有感动人群、为社会带来改变的正向力量,因此如何重新思考剧场在永续思维下的新工作方法,是这个世代的挑战与目标。 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OISTAT副总裁王世信,与英国 Academy of Live Technology 研究所所长、OISTAT总裁Aby Cohen领衔主讲的首场大众论坛〈我与剧场设计的距离〉,两人不约而同提出设计师需要清楚了解希望透过作品传递的讯息,以及受众轮廓,一切的设计都该关于整体而非个人。王世信也向新一代设计师喊话,在使用3C接受资讯与工作之外,一定要把眼睛放到3C以外的世界,身体与感官是科技难以取代的一环,同时也鼓励年轻世代勇敢提问「没有问题是蠢问题,不问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Cohen 则以巴西军政府干涉艺术活动为例,说明舞蹈在巴西得以成为反压迫的代言背景,她提醒年轻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要提问「想呈现什么」,也记得反过头探问那些未能呈现的事物又是什么?并且要了解所有的合作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设计师与导演、表演者、行政都该是平起平坐,无位阶之分。 执行长魏琬容大力推荐台湾听众参与〈声之旅:声音设计形塑的剧场体验〉,她认为台湾大众对于视觉设计的美感要求,并没有拓展到声音领域,如何在听觉上讲求
-
戏剧
《别叫我成功:艺术界归来的儿子》孵育4年终诞生!
嚎哮排演要演音乐剧了?! 从去(2023)年的上半场读剧,到今(2024)年4月全本读剧演唱会,这出孵育了4年的喜闹音乐剧《别叫我成功:艺术界归来的儿子》(下简称《别叫我成功》)终于要在8月登上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舞台。 「我们是一个没有远景的团队,都是被deadline追著跑!」嚎哮排演金三角之一、负责编剧的王健任玩笑地说。一切的起点来自2020年台中国家歌剧院期间限定「艺术孵育计划」当时台湾表演艺术界面临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在国外制作进不来、剧院也无法开门的情况下,场馆选择将资源投入在地题材的扶植与开发。正处起飞期的台湾音乐剧,逐渐有群专业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成形,而嚎哮排演受到启发,冒出了「想做台湾《Hamilton》(注1)!」的念头,于是带了两首曲子〈成功还是不成功〉与〈台荷大战〉投件,结果获得场馆方热烈的喜爱与鼓励,于是在剧院陪伴下,走著走著,走出了一出属于嚎哮排演独有风格的音乐剧。
-
戏剧 童趣滤镜下的末日地球
《最后一个星期天》 残酷日常召唤环保意识
台湾的夏季炎热已成为发烧话题,当我们一边高声呼喊拯救北极熊与生态圈,一边却忍不住按下冷气开关避免中暑的同时,是否曾感到过一丝不安:假如北极熊或濒危生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还会有勇气做出一样的选择吗? 由比利时夏绿瓦蒂剧团(Chaliwat Company)、焦点剧团(Focus Company)合制作品《最后一个星期天》(Dimanche)(编按)将气候失控后的极端灾变以童趣充满、创意无限的形式搬上舞台,描绘地球暖化走向极端时,各类物种所面临的处境,以及无法自外于灾难的人类,如何尽力却失效的抵抗自然变迁,上演一则荒谬中带著残酷的警世寓言。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认真,成就一个奖
第22届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于6月1日圆满落幕,典礼上决审团主席林鹤宜一席感性致词,在社群上引起热烈回响。本刊特地请林鹤宜主席与外聘决审委员德国柏林Radialsystem艺术中心艺术暨执行总监马提亚斯.摩尔(Matthias Mohr),聊聊这次对台新艺术奖的评选过程与观察,两人的回应有著异曲同工之妙,足见本届评审团的好默契。 开放心胸,不设限的投票 林鹤宜以「开放心胸、尽情交流」为这次的评选作注。无论委员各自的养成背景为何,整体的讨论气氛开放且真诚。这群对艺术怀抱热情的专业人士,一面为心仪的作品辩护,同时也在为艺术的信仰投票。评选会议上,有委员因述及作品动人之处而落泪,从此打开评委团的泪腺开关:在颁奖前与董事会报告中,甚至颁奖典礼当下,都有不同的委员情不自禁地流泪。摩尔热切补充,感性的反应并不代表这是一场太过感情用事或不够专业的评选,反而是因大家非常认真、真诚地在面对每件作品,讨论现场才会有如此大的情绪渲染力。 奖项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林鹤宜客观分析,得奖与否牵涉因素众多,当届评审的结构、竞争者的强弱,或是该年度奖项的设计都能左右结果。就作品本身而言,有些创作者作品极为精采完整,但并未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反而成了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有些作品虽演出场次少,但在艺术发展上,开启了形式或剧种的新可能,深具开创意义,也会成为重要考量。 本届年度大奖《感谢公主》、表演艺术奖《国姓之鬼》与视觉艺术奖《宿舍K Tc X》中,三奖项即有两个作品带有传统戏曲元素,看似对特定创作方向给予鼓励,但林鹤宜觉得决策过程并非如此:「委员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就问为什么这次戏曲和含有戏曲元素的作品,选了这么多入围?提名人的背景也都不是戏曲相关。他们说,因为这届戏曲的表现不容忽视,作品太强了。」格局与高度,对深耕艺术多年的评审团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得奖作品除了在格局与高度上令人赞叹,呈现时展现的深厚艺术造诣、表演者精湛的功力,以及处理题材的细致,都让评审因此投下关键一票。但奖项并非一切,入围就是肯定,没得奖的作品或许早已在展演上取得商业成功,或有效召唤起广大社会关注,实际对当下世界造成改变,得不得奖,并不会消减作品的影响力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王肇阳 表演,是我衍生出来的东西
「这里让我非常自在,可以放松地聊、自然地说出我想说的事情,有些场合我不行,会顾虑很多,在这里不会。」王肇阳坐在中和华新街的清真云南小吃店里,边啜饮著奶茶边说。一向喜欢小吃与路边摊的他,2023年结束马来西亚与台湾合制的《同栖时间》吉隆坡演出后,仍著迷于那里的食物风味与生活节奏。 王肇阳,彰化人,37岁天蝎座A型,母语台语,INFJ提倡者(编按)。自我介绍时会把职业定义为「自由演员」,不是剧场、影像,或是任何其他特定类型的表演者。「自由」听来无边无际,但认识他的人就知道,这两个字若发生在他身上,那就必然代表著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细数他的表演经历,若从2011年退伍后第一档正式售票演出《迷彩马戏团》开始,王肇阳在表演领域的资历已近14年。 追求有限度的自由,让表演成为一件工作 现在的王肇阳,似乎少了一种愤怒感,像是在某些转折后,来到职涯人生的另一种阶段。 「最近几年听到有人说,表演其实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情,现在对我而言,好像比较是这样子,是一种自我追求,纯粹是我喜欢透过表演,得到一种很自由的感受。」他突然切换语速模式,兴奋地分享从日本旅行放风回来的见闻,那是一间在乐迷之间很热门的爵士俱乐部「Blue Note Tokyo」。讲起这个难忘的夜晚,他慵懒的身体瞬间充满能量。他与朋友是临时起意的造访,那晚的主要表演者是美国爵士钢琴家Billi Childs,搭配3位不同国籍的乐手演出。这是王肇阳第一次到专门的场地欣赏纯粹的爵士音乐表演,看完后激动得难以名状,感动不已。爵士乐由乐手的个人风格出发,同时探索乐曲的各种可能性,在台上表演者彼此有基础共识的状态下,游走在音乐的语境里,与同台伙伴靠近或比拼,没有过多的预设,却处处是专业。 这般带著规则却同时拥有无限自由的演奏方式,唤醒王肇阳心底对于表演理想的图像。「我坐在台下,默默觉得,能够这样跟自己视野、想法差不多的人一起演出,真的是好像在飞!这种机会真的太难得了,我好希望以后的合作都可以像这样,这是身为表演者应该都很想追求的事情。」 能够好好表述自己在职涯所追求的状态,当然也曾经迷惘过,在这个产业谁没有呢?刚入行不久,王肇阳便顺利接到国际大型制作的巡演,有资源的剧组把每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传统戏曲的现代挑战 双双拿下年度大奖与表演艺术奖
第22届台新艺术奖于今年6月1日下午举行颁奖典礼,年度大奖由穷剧场与江之翠剧场合制的《感谢公主》获得;表演艺术奖和视觉艺术奖则分别由台北海鸥剧场以郑成功为灵感创作的当代歌仔戏《国姓之鬼》,和关注台湾移工处境的你哥影视社《宿舍K Tc X》获奖。3个奖项即有两组为糅和戏曲的表演艺术作品,且不约而同地对传统形式与技艺的现代意义有所讨论与探索,得奖别具意义。 本届决选团由戏剧学者林鹤宜担任主席,带领艺评人张晴文、电影导演黄亚历、制作人孙平、旅法艺术家郑淑丽(CHEANG Shu Lea)、澳洲阿德雷德南澳美术馆馆长萝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与德国柏林Radialsystem艺术中心总监马提亚斯.摩尔(Matthias Mohr)进行3天高浓度的讨论。评审团给予《感谢公主》高度肯定,认为其文本结构细腻,深刻展现传统梨园戏与现代剧场的艺术特质和技法,穷剧场与江之翠剧场在各自专长之处找寻对话与交融的空间,为当代剧场与传统戏曲开拓新的共作可能,同时亦于艺术辩证中,体现生命难能承受之重。(注1)《国姓之鬼》则无论在叙事结构、演员表现与题材处理上,展现出积极的实验性,演员本身的深厚表演功力,将形式消化并展演出传统戏曲当代的新路径。(注2)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不在场的在场(上)
2024 TIFA的台法共制扩增实境节目《黑》在两厅院实验剧场连演半个月,挟著2023年于高雄影展映后的感动好评,与中文版叙述者桂纶镁的加持,共计演出90场,900张票券迅速完售。主创团队的两位导演史蒂芬.佛恩奇诺(Stephane Foenkinos)、皮耶-阿兰.杰罗(Pierre-Alain Giraud)与原著书籍暨原版叙事者塔妮亚.德.蒙泰涅(Tania de Montaigne)也来台分享创作经验,并邀请台湾深耕数位媒材的狠剧场导演周东彦主持与对谈。本文在节录讲座精华之余,也特别访问两厅院技术团队,补足多元视角,一窥正在发酵的跨域展演新浪潮。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不在场的在场(下)
2024 TIFA的台法共制扩增实境节目《黑》在两厅院实验剧场连演半个月,挟著2023年于高雄影展映后的感动好评,与中文版叙述者桂纶镁的加持,共计演出90场,900张票券迅速完售。主创团队的两位导演史蒂芬.佛恩奇诺(Stephane Foenkinos)、皮耶-阿兰.杰罗(Pierre-Alain Giraud)与原著书籍暨原版叙事者塔妮亚.德.蒙泰涅(Tania de Montaigne)也来台分享创作经验,并邀请台湾深耕数位媒材的狠剧场导演周东彦主持与对谈。本文在节录讲座精华之余,也特别访问两厅院技术团队,补足多元视角,一窥正在发酵的跨域展演新浪潮。
-
戏剧 在梦想失落后接受平庸
《门禁社区》 谱写台湾当代寓言
这个地方曾经是海底,后来变成陆地;曾经寸草不生,之后一片碧绿。它曾经见证残酷的罪行,也有过令人感动的事迹;人类在此互相杀戮,也在此互相扶持。有人在此出生,有人在此死去,既是坟场,也是摇篮;它曾经是人间炼狱,也曾是神圣之地。 ──纪蔚然,《门禁社区》 这是一场战战兢兢的采访。曾在受访人的课堂内认真听取才华,赞叹师者的观察与诠释。而在翻遍《门禁社区》剧本与宣传资料后,种种的疑问堆叠成册。直到访问结束,才敢大胆结论:或许只有擅长处理写意与抽象,将文字与节奏玩得诗意而深刻甚至带点疯狂的导演符宏征,才能扎实透析出剧作家纪蔚然笔下那些虚实共存的场景里渗透出的醒世意味,并搬演成为当代台湾人际与社会的现世寓言。
-
戏剧 台法共制扩增实境《黑》
召唤历史角色 用科技开凿感性深处
戏剧作为时代缩影,剧场科技也随著新技术的成熟发展,开展出属于当代独有的观演关系与形式,许多议题因此得到了新的展演可能,激发创作者与观众更多对于剧场艺术的想像与感受。2024年TIFA反应社会脉动,邀演两部混合实境制作,台法共制的扩增实境节目《黑》(Colored)便是其中之一。
-
焦点专题 Focus
在差异中往彼此靠近——跨文化工作备忘录
2023「ACPC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的首场导师讲座「作品沟通里的留白艺术」交由曼谷国际表演艺术会议(BIPAM)的艺术总监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主讲,在面对本届透过闭门推举制度、实战经验不少的制作人学员们,莎莎宾选择以开放讨论形式,拆解作品所具备的多元脉络(Context),一一分析跨文化工作可能遭遇的挑战与危机,透过集思广益与彼此经验分享,逐个击破。 拆解「脉络」与「文化差异」 莎莎宾从脉络一词的英文「Context」(注1)定义出发,她用一张示意图,视觉化作品与脉络之间的关系:一颗代表「作品」的粉色球置于图面中央,旁边环绕许多褐色小球,每个褐色小球都带有一只箭,回指粉色中心。这些迫切影响著粉色球的褐色球是什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们省视各自提案,提出繁多可能:大环境面向的政治、气候与经济条件;私人层面的艺术家情感走向、人生重大变故、家乡议题、教育养成、语言逻辑,以及制作现实层面的预算、场馆状况、合作对象限制、策展人喜好、金主条件等,变因既广泛且细琐。 同为导师的前澳洲伯斯艺术节艺术总监温蒂.马丁(Wendy Martin)补充,她认为在深入探讨前,需先将脉络分为对外与向内两部分,后者为艺术家陪伴的创作脉络(Context of Making),前者则是面对市场与观众沟通时,换位思考的行销脉络(Context of Selling)。莎莎宾分析,作品本身背负著创作者生长过程里被形塑的特质,也揉杂了上述许多直接或间接对作品产生影响的因子,制作人需要具备多样视角,必要时得跳出创作者感性思考,回到理性的推广与沟通策略,对接下来预期合作的对象深入评估,找寻作品中最适当的切入点,为文化底蕴不同的双方打开可行的共鸣桥梁,催化合作机缘。但也要千万避免对陌异文化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除非亲身经历,否则面对首次合作对象,请务必保持开放态度。 阿喀郎.汗舞团行政总监法鲁克.乔迪里(Farooq Chaudhry)作为参与讨论的导师之一,也提醒学员在陪伴创作时,除了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范围之外,也需留意那些被刻意避开的题材,有时候隐藏在黑暗里的素材,存有解决创作瓶颈的解答。像是阿喀郎
-
戏剧 是时候来点经典文本了!
从演员出发 起动当代台湾的《欲望街车》
没有创作者不想挑战教科书里的经典角色。对于自在穿梭中西方各种剧场形式的台湾重要剧场演员蔡佾玲来说,在流转于大小剧场的路途上,似乎也来到了回头挑战经典写实文本的时刻。但近10年的台湾剧场,或出于市场考量,或是创作者自己的题材选择,表演者很少能有与经典角色细细打磨工作的机会。在某次与策展人耿一伟聊天时,耿一伟抛出与她以往舞台形象距离甚大的《欲望街车》女主角白兰琪,希望能作为她职涯下一步的挑战,而刚好2023年台南艺术节邀请耿一伟担任策展人,整个制作就这么从演员出发,一步步水到渠成般地成形。 练基本功,走自己的路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的重要作品《欲望街车》,生动谱写1940年代美国南部小镇生活里,人们琐碎日常中埋藏的欲望与情感,刻画超时空的人际关系与人性困境。剧本在1951年由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与费雯.丽(Vivien Leigh)两位风格强烈的演员于电影中诠释后,成为全球影迷心目中的人物模板,也让剧本角色拥有跨语言共享的既定形象。 为了不落入与电影比较的宿命里,剧组核心3人:蔡佾玲、导演陈侑汝与制作郑涵文在讨论选角时,从好几位一直想合作的演员中,逐一与剧本现有角色配对,看看能产生什么样的神奇火花。像是被邀请担纲男主角史丹利的萧东意,在尚未开排前都以为自己是饰演第二男主角米契,直到导演打破这个幻象,邀请他更突破自我定位去探索、开展属于现代男性与演员个人特色的当代史丹利新面貌,既是定调为以演员为主体发展的制作,表导演就得更努力享受与感受这样的练功过程。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艺术之眼 打开社会思索
当COVID-19疫情逐渐与日常共处,防疫措施依序放宽,跨国移动缓慢回流,自2020年由两厅院发起的Taiwan Week计划,终于在2023年4月以两厅院为实体据点,透过展演与论坛,连结国内外表演艺术团体与两厅院周边场馆,于台北开展为期一周的高密度交流。 本届的论坛以「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为主题,选定4月12日周三下午,分成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聚焦亚洲与欧洲艺术节近年在策展与执行层面上的与时俱进经验,设定议题「节目策画和艺术专案如何形塑正面的社会力量」,邀请首尔艺术节/韩国表演艺术集会艺术总监崔石奎(Kyu Choi)、法国巴黎秋天艺术节艺术总监法兰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德国柏林八月舞蹈节艺术总监里卡多.卡莫纳(Ricardo Carmona)、与国家两厅院节目企划部经理林亭均四方与谈,现场除了东道主两厅院人员之外,全程以英文进行,在即席口译协助下,听众在一个半小时内获得的资讯量颇大。 论坛由两厅院艺术副总监、Taiwan Week计划发起人施馨媛引言开场,她称各地剧场同业为「国际同事」(international collegues):抱持同样对表演艺术的信仰,面对全球化下类似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剧场如何再次引起社会共鸣、与世界对话,带给观众的新视野,是普世表演艺术从业者面临的共同课题。主持人由深耕国内外表演艺术团体的两厅院企划部国际发展组专员穆芹主持,透过4位策展人经验分享交流,期待开拓产业下一步新的可能。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交流相互理解 在艺术中共享普世价值
Taiwan Week 国际论坛「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上半场以国际大型艺术节的策展策略为观察脉络,下半场则进入视野高远、触及幅员深广的国际联盟性组织运作分享。 3位与谈人是分别来自亚洲、欧洲与台湾地主队代表以泰国为据点的泰国曼谷表演艺术集会(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艺术总监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欧洲剧场协会(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主席暨比利时列日剧院(Thtre de Lige)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以及国家两厅院艺术副总监施馨媛。讲题拟定为「如何借由国际伙伴合作,推动共同追求的价值」,实则内容关注更多当面对异文化的并肩伙伴,人们该如何在艺术领域的合作中取得共识,创作能引起跨国界观众共感的作品。 找寻国际合作里的共享价值观 莎莎宾以「我们真的有共享的价值观吗?」破题,作为BIPAM艺术总监,她期许能将文化政治上密切关联的东南亚地区艺文圈高度串连,并积极向全球其他地区输出。面对日常经历的跨文化沟通,她提出3个关键字供众人咀嚼:「沟通」(communication)、「透明/公开」(transparency)与「诚信」(Integrity),莎莎宾表示,就经验而论,如果在合作初期,双方能先对彼此的地缘政治与人文环境有著基本的理解,后续沟通上较容易形成共识,对作品发展脉络产生同理与共感。但如果在初步交流阶段,即发现双方无法形成火花,她强烈建议适时退一步理性评估,在人力与资金尚未大量投注下,尽可能迅速划下止损线,保护彼此参与者的劳动心力,也保护支持的投资方。 以BIPAM与以色列独立剧场制作人协会EVE(Independent Theatre Makers Association)的合作经验为例(注1),在计划进行初期,双方皆意识到各自国家的政治情势有其幽微之处,因此决定把创作阶段挪后,花时间彼此「授课」,待建立基本地域认知后,再往共创灵光的开发迈进。BIPAM也在近年持续与加拿大表演艺
-
戏剧 当义大利即兴喜剧遇上客家外台戏
东西合璧 《漂浪英雄走关西》端出澎派喜剧
开天辟地第一回,义大利即兴喜剧面具与东方传统戏曲脸谱即将同台竞演?!沙丁庞客剧团继2020年成功推出小丑结合京戏的喜剧剧目「《白蛇?!》:小丑们的终局之战」后,今年应台湾戏曲艺术节委托,以「超时空英雄」为主题开展全新创作《漂浪英雄走关西》。 剧团以客家外台戏为基础,透过戏中戏结构与义大利即兴喜剧巧妙融合,在客家戏演员冯文星与现代剧场演员徐堰铃、小丑演员张峻瀚,以及本剧双导演之一的谷乐熙(Luc Ducros)多样戏剧背景的火花相互切磋下,开启东西方文化喜剧共舞新路,直探人性发笑与同理共性,同时给予「英雄」形象另外一种现代化的新定义。 戏曲里帅气英挺的小生,一旦遇上了义大利即兴喜剧里的小丑仆人,两人在台上搬演一场讲述忠孝节义、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与忠仆赵福的客家戏段子,会是什么情况?《漂浪英雄走关西》讲述一位抠门节俭却执念传承客家文化的团长,带领想闯遍世界舞台的儿子暨当家小生,与在团里受尽委屈的打杂团员,外加来台学艺的法国籍实习生,在彼此留在剧团的目标各异、凝聚力分崩离析的状况下,面对演出可能开天窗的突发事件,各种荒谬疯狂的应变办法倾巢而出,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爆笑演出。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声音 开启无限宇宙
曾经在聆听音乐的时候闭上眼睛吗?五感的世界若少了一两种触知,对心灵的感受力是加分,还是减分?过于丰富的刺激与感受,会不会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想像?由《PAR表演艺术》杂志2023年3月号延伸出的共融音乐座谈会「无光对谈我的视界你不懂」,邀请当刊客座总编辑范德腾(John Vaughan)与其亦徒亦友的钢琴家许哲诚,透过钢琴与相声般一搭一唱的诙谐生活式对话,在国家戏剧院交谊厅亲密而不失正式的展演空间里,与60多位杂志读者和乐迷们零距离面对面,深入浅出引领大多为「明眼人」的观众,进入视觉缺席后异常精采的绚丽宇宙,在其他感官被迫锐化下,开展出不可预期的崭新世界观。 对范德腾与许哲诚这对师徒来说,形式的存在似乎就是拿来打破用的,无论是两人与表演工作坊合作、巡演多地的演出《弹琴说爱》,或是说唱音乐会《声声不息》,又或如此次较为轻松随性的座谈会,虽名之为「对谈」,实际上却是由5段结合乐章与两人斗嘴鼓的小品,穿插现场台上台下问答互动流畅串连而成,若不特别提及「座谈」两字,整场分享会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过、带有偷窥两人日常创作的生活感演出。 对谈自黑暗中展开,两架钢琴一左一右嵌合并置,师徒俩一人叙事,另一人便以琴声佐之。作为开场破题,选曲内容紧紧与口语内容相互呼应:范德腾透过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Liebestraume)乐章,随时序娓娓道来一路追爱飘洋过海落地台湾,并与许哲诚相遇的缘起故事;许哲诚则回应以德布西《儿童天地:老顽固》(Children's Corner: Dr Gradus ad Parnassum)轻快纯真的音符,并同时回顾出生至今的音乐生涯。 当首章告一段落,范德腾抢先以幽默自嘲方式,揭露依赖视觉的明眼人们,在没有光线辅助的世界里,反而成为容易出差错的、需要多加练习与协助的一方。而透过每一段结束后观众极为踊跃的提问,尤其是对许哲诚特殊的学习历程多有直球般的锐利问题环伺下,许哲诚与范德腾两人将提问一一轻柔接下,无所不言、言无不尽地继续延展人们对于所谓「障碍者」的日常生活与职场想像,也是在互动来回热烈的此刻,明眼人们才会赫然察觉,自己似乎才是被视觉主流价值禁锢与牵制的一群。 没有前例的学习历程 文字与乐谱的发明,对于传递与保
-
戏剧 《阮是廖添丁》为年轻世代重述在地传奇
以女团融合魔术、影像、武打与歌舞,重返侠盗年代
廖添丁,一个对在30岁以上的世代再熟稔不过的名字,在新一代的记忆里,却面貌不清。谁是廖添丁?又做了什么足以辈辈流传?行侠仗义在今日还能唤得起共鸣吗?2023年两厅院TIFA节目《阮是廖添丁》由杨景翔演剧团创发,邀请跨界戏曲编剧施如芳,一并黄金制作阵容,结合念歌、魔术、武打、布袋戏与影像,透过国台日语交错的话音,重现日治大正时代末期的台湾常民生活风景。 从「廖添丁」开始寻找自己的根 「勇敢、义气、感性」是导演杨景翔给出的主角关键字。想做廖添丁,来自自身成长经验,「我家庭里的女性:阿嬷、妈妈一直给我这样的印象,所以要讲廖添丁,就想要讲『自己决定做什么』这件事。」 《阮是廖添丁》故事始于民间英雄廖添丁离世多年后,3位年轻女子自组团体,以廖添丁为名,鲁莽直率地介入与搅乱日治时期下的社会秩序,透过女性温柔坚毅的视角,歌颂个体与社会体制之间的拉扯的对抗张力。这样的设定,很对编剧施如芳的胃口,她说:「这可能是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写血气之勇,她们要闯荡都市、做出像廖添丁那样的事,那就是一个天马行空,一定要用不可思议去创造它,所以她们一定要够年轻,好刺激喔!」 《阮是廖添丁》的创发原点来自杨景翔2019年与两厅院副总监施馨媛随口聊起的未来计划,「廖添丁」3个字背后连结的,是杨景翔自小在庙口跟著长辈听一把二胡唱念歌,一搭台就能看野台戏历历在目的回忆。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毕业至今,做过了多档售票演出,杨景翔却尚未在剧场里碰触过建立起人生价值观的那些生命力充沛的童年民间故事。「我们学西方戏剧出身,每次说要演经典剧目,大家都会说『莎士比亚』,但我觉得不对啊,如果要演『经典故事』,那至少要做廖添丁、《三国演义》、《红楼梦》、《窦娥冤》吧!」杨景翔充满感性,认为:「现在就像是,在这个时期差不多准备到一个阶段,应该要去寻我的根。」
-
戏剧 想演好戏,请先掏出你的内脏吧!
故事工厂《天后》 惊悚上演娱乐产业内幕
即将迎来成军10周年的故事工厂,2023年开春第一档新作,即端出由团内鬼才编导黄彦霖首次挑战在大剧场框架里经营的黑色悬疑新作《天后》,正面迎击剧团老观众的看戏习惯。 过去故事工厂擅长温馨亲情与喜剧路线,而编导黄彦霖时常透过翻转型短剧小品讨论触碰到社会伦理边界的暗黑想望,团队为了这次惊悚类型的大剧场尝试,特别邀请重量级剧场与影视双栖演员杨丽音担纲剧中灵魂人物「夏琳」,并找来影视出身的黄河与袁子芸分饰男女主角,搭配剧场一众亮眼实力派演员卡司,在这出以台湾流行娱乐产业为背景的制作中,利用汲汲营营想成名的年轻一辈,与已然成名却难以回头的巨星,双线主轴彼此在人生抉择上的映照与镜射,在命案、绑架与职场霸凌等残酷且粗暴的行动里,一步步揭开角色在暴力下包裹的脆弱,窥探徘徊于人性深处幽微的、亟欲被关照的被爱欲望。
-
戏剧 浓缩20个角色于一身
《灰男孩》 书写被时代遗忘的角落
长期尝试偶戏、面具、光影等异媒材的同党剧团,近年关注焦点放在揭露与抚慰台湾历史里,那些尚未被深刻挖掘的性别身体伤痛与幽微的情感面向。承继团长邱安忱对演出形式上持续的尝试与突破,继2017年结合布袋戏并获得台新艺术奖提名作品《白色说书人》、2021年以6位男演员扮演36个人物的同志与家族伤痛作品《父亲母亲》,以及2022年透过光影偶戏细腻刻画慰安妇处境作品《燃烧的蝴蝶》后,2023年再度携手演员林子恒,以台湾作家、白色恐怖受难者冯冯跨越国界、大起大落的奇特生平为依据,推出一人分饰20角的独角戏《灰男孩》,并邀请新生代同样关注台湾史的剧作家李璐,与资深剧场编导演全才吴世伟共同编织剧本,《白色说书人》导演戴君芳再次回归,黄金组合为台湾历史剧场添一笔视野弘大而形式精致的作品。 「如果一个故事太庞大到觉得做不了的时候,那我就把它用缩成最小的形式来做。」同党剧团团长暨《灰男孩》编剧群之一的邱安忱分享。取材自作家冯冯跌宕曲折的生平故事,《灰男孩》剧情在节制却不妥协的策略下,采双线方式进行:来自中国广州的方爷爷,与现代台北街头参与学运的小任机缘巧合相会,两相异时空之下的个体分别遭遇政权暴力压迫,映照出不同世代青年面对社会与自身定位拉扯的处境与样貌。在时空地域跨幅庞大、主角生命流转复杂的情节中,不同社会阶层、甚至语言肤色有别的20个角色,将浓缩在演员林子恒身上,在彼此相爱、互恨的共生共存里轮番出场。 乱世埋藏住的人性缩影 自演出2017年由詹杰编剧的《白色说书人》后,邱安忱发觉对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历史的认知稀疏,刚好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林传凯老师在台北信义社区大学开课,课间两则关于性别与身体的政治受难者经历,引发他想做戏分享的念头,其一是《父亲母亲》的原型蔡志愿亲身经历(注);另一则为台湾第1届十大杰出青年、本名张志雄的作家冯冯,少年时代被送往凤山海军招待所等白色恐怖时的相关禁闭场所,遭受到其他男性性压迫的事实。 冯冯描写身处单一性别情境下,人们不由自主将身体欲望投射在较为异化的同性身上的情绪,主题在白色恐怖相关的艺文创作里非常罕见,却异常真实。最后加入编剧团队的吴世伟分享:「这是一个人性没有被认真看待的一个角落。当一个环境完全没有女人,只有漂亮的小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