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壶音乐剧特调
近年台湾音乐剧在表演艺术市场里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小型场地定目式、小品式的演出,或是大型演出配置现场乐团的高成本制作,都有不少粉丝追随有人追演员、追编导、追作曲,也有专门追剧团或题材导向的支持者,逐渐有形成与舞台剧有别的产业可能。
近年台湾音乐剧在表演艺术市场里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小型场地定目式、小品式的演出,或是大型演出配置现场乐团的高成本制作,都有不少粉丝追随有人追演员、追编导、追作曲,也有专门追剧团或题材导向的支持者,逐渐有形成与舞台剧有别的产业可能。
放手或不放手,在面临生死交关之时,是最难的抉择。勇于尝试新媒材并不断挑战各式跨界合作的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其2010年发表作品《剪纸人》,透过剪纸窗花、杖头偶与古老的神话传说为素材,与大人小孩一起讨论难解的离别课题。首演后好评不断,多次进行海外巡演,也获得戏曲创作者游源铿赞赏,认为有发展为戏曲的潜力。
2021年因疫情取消来台演出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剧团作品《易卜生之屋》,今年将在「2022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的剧院特映系列登场,完成与台湾的观众朋友见面的许诺。
2021年末,回望过去一年发生的各式的喜怒哀乐,这些事件将会在生命历程里留下什么印记?对人类史会造成什么样的意义?是否有意无意间种下了某些因,又或在此收获了某些成果?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在年终时刻,以「鲁蛇的人生有意义吗?」为题,带领厅院青一起激荡与讨论人生的意义与前行的方向。
美感这件事,有对错或高下之分吗?如果有,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美感?若没有优劣差异,那么「美感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呢?社会真的需要一套标准的美感教育吗?由朱家安主持的「好哲凳」系列哲学思辨讲座,继「美感有客观基础吗?」之后,再一次以美学为题,邀请近年以「教科书再造计划」而广为人知的「美感细胞」共同创办人张柏韦为客座讲者,与厅院青一起讨论教育与美学之间的关系。
2020年开始,无论是外在大环境的疫情,或是科技的发展,都使得人们对于「体验」的定义开始有著更加数位与科技的想像。表演艺术也在这波浪潮下,开始快速的找寻生存之道,明日和合制作所与进港浪制作皆为台湾非典型剧场重要且具开创性的团队。 藉著回顾2021年,我们邀请明日和合制作所核心创作者洪千涵、张刚华、黄鼎云与进港浪制作团长洪唯尧、导演孙唯真进行线上对谈,进一步提出各自对于此创作、制作趋势的观察。
从《明日俱乐部》到《微醺大饭店》系列,「惊喜制造」这一个「不是剧团的团队」进入剧场观众的购票选择,更获得不只有剧场人的热烈讨论。他们乘著「体验设计」在剧场、展场与商场掀起的热潮,提供剧场创作与生态的外部观点跳脱补助为主的思维,极力开发不同领域的观众,规划更长期的演出周期,达到商业娱乐加上艺术创作的营运、制作、行销等思维与实践。 在我们还在讨论表演艺术到底是不是「产业」时,惊喜制造可否在原有的剧场制作生态里辟出一条路径?
我们讨论团队的工作方法时,往往会试著从他们的经验累积、主事者风格、机缘巧合等因素里找到「准则」当然,这个准则会随著各种特殊情况,找寻各种因应之道。于是,从2020年初开始影响世界情势的COVID-19疫情,打乱了团队们好不容易成立的工作方法,必须在混乱里有所应变。 那么,这些以创作、制作为主的团队如何回应疫情时代,又怎么看待这段可能停滞的时间,并找寻「疫情下的工作方法」?他们或许重新检视过去、开发线上作业、盘点现有资源、维持创作能量、开发全新形式等,这些方法在这8组团队无法如常的日常里施展
本专题在策划之初,台湾本土疫情突然爆发,剧场再度关门,彼时欧美正逐步解封,剧场也陆续开门营运,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各国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温,剧场的重启再添变数就让我们邀请旅居各国的艺文╱剧场工作者,为读者提供第一线的观察,看看各地剧场如何面对这样起伏变动、滚动调整
经过2021年第19届台新艺术奖后,应该很难再把叶名桦与陈武康两个台湾艺术创作界重要的名字分开;同为今年的得奖者,一个是首度入围就擒下年度最大奖的台新新面孔,一个是多次入围二度拿奖的熟门熟路得奖人,两人在生活与育儿里相互支援,也在创作中互相激发与协助,密不可分的信赖与支持关系,也让彼此在各自作品中独立而不互抢光环的闪耀著。
Taiwan Week 「艺术家面对面」活动次日由〈戏剧篇〉接棒,邀请比利时列日剧院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与德国柏林雷宁广场剧院戏剧顾问尼尔斯.哈尔曼( Nils Haarmann),与新加坡 T:Works 剧团艺术总监王景生、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团长王嘉明,及阮剧团艺术总监汪兆谦对谈,共讨论4部作品,包含由王景生、魏海敏、陈界仁与张照堂并列创作的《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汪兆谦导演作品《十殿》,以及王嘉明两部作品《聊斋聊什么哉?!》与《物种大乐团》。
由去年延至今年、并改为线上进行的Taiwan Week,其中的「艺术家面对面」两场线上座谈也于6月下旬举行。首场〈舞蹈篇〉由台湾编舞家布拉瑞扬.帕格勒法、周书毅、郑宗龙与黄翊分享入选Taiwan Week的作品,然后由国际策展人法国前国家夏佑剧院总监迪迪埃.德尚和英国沙德勒之井剧院艺术总监暨执行长阿利斯泰尔.斯伯丁对4部作品提问。
长于非典型剧场制作的明日和合制作所,在5月本土疫情升温、所有演出被迫取消之时,拿出去年投案文化部艺文纾困作品的2.0版《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递》,汇集25名各领域艺术家参与,透过线上的艺术行动,以创作者与观众一对一或少量的形式,为艺术家微微纾困,也为观众带来疗愈。虽然线上演出各个环节仍在摸索中,但是要将此「艺术行动」更为「作品化」,或是发展新的行动,「我们都没有抗拒这两种可能性。」明日和合制作所的主创者如是说。
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今年第三场「谁该为地球的未来负责」,选在「世界地球日」前两日於戏剧院大厅举办,邀请台大哲学博士讲师周咏盛与主持人朱家安共同主讲,开放厅院青与高中学子限额报名,并在现场应景设置「世界地球日」活动小卡,与听众一起以集思讨论的方式,面对刻不容缓的环境保护与经济/科技开发议题。
由两厅院与「简单哲学实验室」创办人朱家安共同规划的「好哲凳」系列讲座,在去年(2020)年底由前文化部长郑丽君打头阵举行示范场,开启两厅院与青年学子进行哲学对话的第一枪,今年首场则选在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由主持人朱家安与对生物、科技与行销涉猎颇深的前泛科学主编、诠识数位CEO陆子钧共谈,以「美感有客观基础吗?」为基本命题,邀请学子们重新思考习以为常的生活对话里,潜藏那些价值判断的问题。
他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为何此时此刻选择「伫遮」?〈伫遮门道〉每期介绍一位剧场幕后移人,从移人们的生活、工作门道,重新审视台湾表演艺术日常──
在台湾宜兰生根发芽并走向国际的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在剧团于2019年成立满20周年之际,大手笔投入人力经费,邀请以诗意与暗黑童话为风格的德国图宾根形体剧团(Figuren Theater Tbingen)合作,费时3年完成跨国作品《穿越真实的边界》。由从东方的《山海经》与西方波赫士《想像的动物》两本经典出发,摸索各式材质与操偶的可能,打造属于现代虚拟与自然共存的社会里,游走在恐惧、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奇幻梦境。
面对上半年国内外节目被迫取消或改期的冲击,国家两厅院因此获得缓下脚步的喘息机会,整合资源,投入走期长达半年,实验性高的方向性计划「不(只)在剧场」。由「跨媒介」、「跨现场」与「跨领域」的指标概念延伸,此计划分为两部分进行:一为表演艺术创作者与各式领域专业人士携手,扩大探索剧场可能的四档委托创作;另一部分则是期待拓展观众光谱,开放大众主动提案竞选的网路征件活动。企盼透过集思广益,探寻出未来剧场的面貌。
坐落于台北信义区四四南村的「PLAYground南村剧场」,在肺炎疫情下仍积极维持展演活动的运作,且在集会活动逐步解禁开放的六月时节,将以四部音乐剧/音乐剧读剧作品为先锋,在与观众连结紧密又不失优雅活泼的空间里,透过音乐与文字,重新在疫情喘息之后,找回这个世代表演艺术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第四十八届的香港艺术节,将自二月十三日登场,展开为期一个半月的丰盛表演飨宴,将呈现包含音乐、舞蹈、戏剧、歌剧共计四十七档、一百廿三场的演出。今年艺术节以「共鸣」为主题,除了一贯的经典作品展演,也邀请了不少融合多种形式的跨界制作,挥洒异声共鸣的主题。本刊分别从戏剧、音乐、舞蹈三类切入,为读者介绍这回不可错过的精采演出。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