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义维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第23届台新艺术奖国际决审vs.台湾舞蹈家
个体的独特,是艺术的核心
每年台新艺术奖揭奖前后,皆会安排当届国际决选评审在台办理公众讲座。第23届台新艺术奖礼聘法国重要编舞家玛蒂德.莫尼叶(Mathilde Monnier)、韩国艺术家与影像导演朴赞景(Park Chan-kyong),以及熟悉台湾艺术生态的新加坡策展人邓富权(Tang Fu Kuen)担任决审委员,首场讲座由玛蒂德.莫尼叶打头阵,以「挺立在话语的边缘我和我的舞蹈」为题,同台3位曾获得台新艺术奖的重要女性编舞家:何晓玫、叶名桦与李贞葳,以对谈形式,聊聊舞蹈作为创作媒介,每一位创作人如何透过作品与社会对话。 莫尼叶对台湾并不陌生,早在2012年关渡艺术节就曾带来与视觉艺术家 Dominique Figarella合作的《肥皂歌剧》(Soapéra),也在跨国串连计划的亚洲舞蹈营里,与台湾策展人、艺术家群体多有接触,去(2024)年更曾带讨论性别暴力作品《黑暗之光》参与台北艺术节盛会。本次对谈邀请与莫尼叶相识多年、曾翻译莫尼叶与尚-路克.南希(Jean-Luc Nancy)合著书籍《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ALLITRATIONS : CONVERSATIONS SUR LA DANSE)的剧评人郭亮廷主持,由于问答环节时间较紧凑,大多数的亮点落在4位与谈人的创作概述中。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观众其实从未远离,他们正等著被创作找到
第23届台新艺术奖于2025年5月24日举行颁奖典礼,年度大奖由张立人作品《战斗之城.终》获得,表演艺术奖和视觉艺术奖得主则分别为末路小花 X许芃《睡在风景画旁勤俭打呼的鼠婆太,但实际上没有风景画!(白萝卜、钉牙、她的鸡、(以及她的后人))》,与倪祥《大家都来看你了倪祥个展》。决选委员会主席高千惠以「温柔的坚持,理性的聆听」形容本届如战斗般激烈、却同时保持开放自由的评选过程,表示入围的15件作品无论规模大小、著眼美学高度或是文化探讨,都让决审团对巨大的艺术创作能量深深有感。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永续,就是一种选择,然后改变了世界(上)
国家两厅院实践永续与共融理念近10年时间,自2022与文化部共同举办「永续场馆.共融年会」以来,今年已来到第4年,俨然成为艺文界与国际对接的重要平台。今年也是国家两厅院参与的国际组织欧洲STAGES永续剧场联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计划最终年,身为亚洲唯一会员,肩负STAGES压轴论坛任务,国家两厅院倾力落实细节在会场的各处:餐食的选择、讲者的多元背景、线上线下包含手语与即时听打的多语服务,各种设身处地的体贴,成为国家两厅院总监刘怡汝致词里「永续就是一种选择」的最好背书。总监也表示,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有了伙伴并肩,才能走得更远。年会呈现了4年来各地多姿多彩的执行成果与收获,同时也在丰厚的实战经验交流里,看见下一阶段的永续目标与可能。 内容扎实紧凑的论坛分三部分进行:「文化场馆的发想与执行」、「创作团队与永续的互利共生」及「社会扩散与共感」,由内而外的讲题安排也扣合全球艺文产业在永续目标上面的共识,希望透过艺术与创意的途径,打开大众共好意识。论坛中最精华的部分在于问答Q&A段落,线上与现场发问极为踊跃,显示永续议题经过官方与民间4年积累发酵,已然不再小众。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永续,就是一种选择,然后改变了世界(下)
在体验两厅院真挚的易读服务与手语导览后,下半场会议邀请长期陪伴国家两厅院共融永续计划的艺术顾问施馨媛担任主持,由甫结束两年驻馆的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总监郑嘉音开场。 为未来剧场指路 一向对商业感到手足无措的郑嘉音,终于在永续里找到与企业对话的桥梁。两年驻馆期间的永续制作尝试,加上深入田调众多台湾剧团现况,无独有偶剧团将经验汇整成为给所有剧场从业者的《绿色工坊指南》,已于2025年1月问世。手册透过简单的提问与选项,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艺术生产流程,翻转既有观念。郑嘉音简报里充满细节的各种实务分享,像是一帧帧照片记录著剧团执行永续过程里的成就与快乐。像是在制作后回收材料的收纳上,先将二手物件放在最容易取得的外层,从工作使用习惯著眼;或是因碳排比不上大型企业,因此由人权方面相手,提高团员福利、会议以多语进行等,又或者在剧场周进出时思考如何以节约空间的方式打包大小道具,减少货车趟数等,团队也参考联合国全球盟约组织「SDG Compass」,写出温柔珍惜偶生的「戏偶价值链」,期待每一个偶都能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避免一次性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结局。
-
舞蹈 虚拟实境新品种!
《自由游戏》双轨叙事 台上台下各自精采
征战全球大小影展,获奖无数的狠剧场,去(2024)年上半年才带著作品《穿越雾中》拿下法国新影像艺术节(Newimages Festival)最大奖,下半年又获日内瓦国际影展(Genev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邀演《放开你的头脑》。当产业众人正惊叹于产量的丰沛与多样化时,今年5月,周东彦与狠剧场团队、老班底创作成员又即将于台中国家歌剧院发表新作《自由游戏XR身体音乐计划》。 同样是带有群众参与企图的作品,《自由游戏》让部分观众成为台上奇景的一环,在XR多样化的指令给予下,与专业舞者及声音影像团队,共同为台下观看者谱写一出当下性强烈、每一场次皆难以复制的演出,在狠剧场迈入第12个年头的时刻,开启剧场阅读与科技对话的新座标。 周东彦不想定义《自由游戏》,虽创作脉络与《放开你的头脑》一脉相承:由群众观赏VR影片自然而然形成的排舞游戏延伸而来,在新制作上,则更关注群体在空间里的合作关系,以及全知未知带来的资讯落差趣味。但就观演关系、体验设计与媒材规划上,《自由游戏》的复杂与精致度都足以被视为单一独立作品看待。 硬要归类为XR反而稍显局促,或许更近似于虚拟实境与剧场的混血产物,带著VR领域幻境与真实模糊边界的特色,又具备剧场手工质感以及观看/被观看的展演性格,而领衔创作的周东彦与狠剧场团队则像是是新科技媒体领域的好奇博士生,研究著媒材的极限与多样性,不断向前推进,一层层地探讨在这样高门槛演出底下,自由所能开展的社会镜像能够走到何方。
-
戏剧 不是慈禧的历史翻案
《女王的名字》多音并陈 交织真相的无限可能
2025年由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与台湾戏曲艺术节联名共制的作品《女王的名字》,是由台湾京剧首席名伶魏海敏主动发起的制作,深受「慈禧」一词吸引,京剧天后找来擅于从平凡日常中寻出历史发展轨迹的剧场导演王嘉明统筹,觅得二度获得传艺金曲奖最佳编剧奖的陈健星合作,将透过历史人物「慈禧」可能的经历与回忆,交叠出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承载时空多点座标之下,所蕴含的复杂多样性,与真相的无限可能。 陈健星坦承,自己先去抽了塔罗牌(圣杯三)才敢答应编剧邀请;而王嘉明则笑说,除了陈健星,他真想不出来有谁能立基在传统戏曲里,同时能掌握现代剧场语汇,还能有办法接受跟他(王嘉明)一起工作。《女王的名字》并不是这对「(王嘉)明、(陈健)星」组合的首次携手,早在2015年唐美云歌仔戏团年度大戏《文成公主》时,两人即以导演与编剧的身分合作,但当时两人只有在制作初期稍微碰面讨论,之后便各自埋首工作,并未有太多往来切磋,这次面对京剧天后命题强烈的指定创作,两人必须从零开始,一同处理庞大繁杂的史料拣选、面对多样性的切入角度讨论,并在当代与传统的比例上拿捏尝试,成为彼此24小时线上待命的并肩战友,对陈健星来说是极具挑战的创作模式;而对于习惯文字与排练并进的王嘉明而言,这次的创作路上终于不是孤身一人。 故事有单一解答,但真实没有 「有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历史,可是我们嘴巴会说,我们要真相。历史有可能呈现真相吗?我们连自己身边人的全貌都不知道,但又实在太过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所以很爱去简化事情的过程,把它变成一个可以利用的故事。」王嘉明分享。陈健星观察,导演时常在开会时提醒团队,不要轻易将人物与事件二元化/两极化,每个人都一定做过一些好事和一些坏事,据此分类为正派或反派太过武断,而作为编剧,这次撇除呈现事件,而将焦点投向角色之间彼此隐约细微的关系张力之上。 剧中从未被呼喊过名字,皆是以各种身分称谓作为代号的「慈禧」,在史料记载的70多年生命里,掌权时期便将近50年,大半辈子都被视作一整个皇朝的权力中心,每一步决策都得罪一些人而让另一些人欢喜;在留下来的海量正史与稗官野史中,她的形象更显多元歧异:冷漠的执政者、严格的母亲、残酷的婆婆;但同时却也是温暖的朋友、开明前卫的新女性,更在艺术造诣与戏曲的推动发展上
-
焦点专题 Focus 市场观察与国际交流
我的票,要卖给谁?
表演艺术团体最想要知道的答案是:该怎么做才能够把票卖完? 在台湾现行表演艺术团体的营收仍是以补助与赞助为大宗的产业环境下,提高票房收入、接触到潜在的付费观众,对一个团队或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有著重要影响。 在表演艺术联盟(下称表盟)为11月「表演艺术文化论坛」于8月举办的系列前导共读会中,请专家学者与资深产业工作者针对特定议题细节整理现有数据与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本文侧记第6场共读会「表演艺术相关调查资料与趋势分享」,由阳明交通大学统计学研究所副教授高竹岚,与台湾经济研究院文化产业组副研究员赖逸芳共同主讲,借由售票与文化产业相关数据,速写当今表演艺术市场的轮廓。
-
焦点专题 Focus 市场观察与国际交流
集思广益,找出召唤青年观众的「吸星大法」
本文侧记第7场共读会〈表演艺术需要什么样的实证资料〉,由故事工场创办人林佳锋与活性界面制作创办人陈午明分享剧团经营者观点,以实际第一手接触观众的行销经验,探寻扩大表演艺术市场的可能。 艺术不必然要好卖 林佳锋与陈午明两位表演团体营运者都深感疫情过后表演艺术在行销上的无力。网路与社群软体广告不得不持续投放,成效却不如以往,就结果观察,走回传统派报、发传单、打电话等与观众实体接触的手段更加有效;在会员经营上,拥有30多年剧场资历的林佳锋发现,资深剧团的忠实观众年龄层随著时间不断提高,而眼看没有足够大量的年轻观众接棒进场,政府对于刺激年轻世代接触艺文所发放的「文化币」却每年都有余额,因此要如何争取到青年观众的注意,是表团需要集思广益的事情。 回看统计数据,林佳锋认为,现存统计资料里的观众参与数量,无法清楚划分免费参与的观众与实际购票的观众样貌,虽然支持艺术走入偏乡区域,扩散艺文种子,但大量在有消费能力的城市里举办免费演出,无法刺激购票之外,也养成大众期待看免费演出的心理。他建议政府或许能够尝试补贴票房政策,让消费者先以较低的成本进场,再因为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与活动,而增加后续购买意愿。 陈午明认同这样的建议,也认为可参考总统大选「过门槛」的补贴方法,当节目售票超过一定百分比,每一票便能获得一定的补贴额,或许能对观众与制作方都有些帮助。而在长销型剧场开出红盘的陈午明,对绑住铁粉用心良苦,除了成立私密小社群,不定期提供购票优惠,也提供不少粉丝福利,抓紧老观众的心。他观察到,相较于其他产业,剧场的市场样貌多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戏却愈来愈多,以上海为例,台湾总人口2300万人,上海则约2600万人;上海1个月的表演艺术演出约有120档,而台湾光就OPENTIX单一售票平台上,1个月就将近有400档的演出。若市场没有扩大,再多的行销也无法看到显著的成效。 但面对眼前数据,他也提出另一种思考:大部分创作者都是带著理想入行,因此即使知道可能的市场倾向,在面临决策时,仍希望顺从自己的心之所向。艺术产业的体质本来就该多元纷呈,只是台湾因为商业剧场的占比太少,因此单就票房的数据统计结果,似乎对消费者需求不太在意,但艺术并非全然为了消费者而存在。
-
焦点专题 Focus 市场观察与国际交流
准备具足跨上国际 作品就是最好的名片
第8场共读会〈表演艺术的国际化问题与推动策略〉由前任两厅院总监、资深独立策展人李惠美主持,讲者为曾驻美国纽约台北文化中心10年,现任台中国家歌剧院副总监鄢继嫔,以及台湾重要科技与跨界创作者继编舞家黄翊,借由外馆、场馆与艺术家多方视角,分享国际交流现场的各种眉角。本篇同时也藉人才话题延伸,记录11月表演艺术文化论坛中,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研发长于国华对于台湾表演艺术领域职场的观察。 做好准备,拥抱机会 鄢继嫔将表演艺术领域里的国际交流由细而广分为4个层面:艺术家个人、表演艺术团队、场馆与专业行政法人、文化部交流司与其海外辖下单位。文化部主要提供经费补助与执行文化外交政策,场馆机构则是加入国际性组织,进行节目策展/邀演/共制,或是议题性的合作,而对于表团与艺术家来说,除了海外巡演与邀演外,在PAM、TPAM、AAPPAC、ISPA等国际市场展会开拓人脉与视野、掌握趋势,也是投资未来的一步棋。
-
焦点专题 Focus 概述
把脉表演艺术生态 探寻政策调整方向
表演艺术联盟(下称表盟)于2024年11月4日,假国家戏剧院大厅举办全日的「2024表演艺术文化论坛」,邀请表演艺术各界资深从业人士,汇集产业多方视角观点,期待能在文化部每4年举办一次、即将于2025年再度办理的「全国文化论坛会议」开议前,提供业界实际的需求与建议。 为了能在一日的论坛中对焦讨论包含政策、场馆、团队经营者、中介组织与人才培育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表盟提早于今年8月举办一系列前导共读会,深入探讨8个子题:〈表演艺术政策的补助与资源分配〉、〈行政法人制度总论与制度现况摘要〉、〈中央行政法人运作实务与现况〉、〈地方行政法人运作实务与现况〉、〈表演艺术场馆发展回顾从活化、媒合、营运升级到中介想像〉、〈表演艺术相关调查资料与趋势分享〉、〈表演艺术需要什么样的实证资料〉与〈表演艺术的国际化问题与推动策略〉,浓缩后成为11月论坛讨论重点。分享人包含场馆主事者、相关学界人士、表演艺术团体经营者与创作者等,采线上与实体共同进行。8场共读会中的提问与回应踊跃丰富,足见表演艺术界对于现行产业情况有不少希望调整的实质建议。
-
焦点专题 Focus 生态现况与行政法人制度20周年回顾
法人化是过程,不是结果
今年适逢台湾文化行政法人20周年,本文侧记表盟共读会中关于行政法人制度与实务上的第二场与第三场〈行政法人制度总论与制度现况摘要〉与〈中央行政法人运作实务与现况〉,讲者邀请台北市立大学社会及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暨《文化类行政法人的运作、发展及政策建议》研究协同主持人李天申,以及同样参与《文化类行政法人的运作、发展及政策建议》研究的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候选人王信允,与现任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刘怡汝,从制度设计的理想面,到目前实行上面对的问题,进行双向剖析。 行政法人是什么? 李天申由大众对行政法人的误解著眼,说明行政法人基本定义。台湾行政法人的出现,是2002年推动行政院的组织改造时,参考英国与日本在政府与民间之间设立中介组织的概念,依据需求制定符合台湾版本的《行政法人法》。「行政法人」指的是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之外,由中央主管机关为了执行特定公共事务,依法所设立的公法人。台湾现行公法人分成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国家,国际上,国家代表一个公法人;第2种类型是地方自治团体,如台北市,有其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第3种类型的公法人就是行政法人。 根据《行政法人法》第2条规定,成立行政法人必须同时符合3个条件:第一,具有专业需求,或需要强化成本效益与经营效能;第二,具有不适合由政府机关推动,也不适合交给民间来办的特质;第三,公权力行使程度不能太高。因此往往出现在专业度高、发展事关公众利益的文化、科技、研究与医疗等领域。 目前台湾的行政法人依不同层级的主管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法人与地方行政法人。中央层级的文化类行政法人有3个,包括2014年整并台湾行政法人元老2004年成立的国立中正文化中心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文化内容策进院、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其他类别如国防部有中科院,科技部有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与太空中心,教育部有国家运动训练中心与国家运动科学中心等等;地方行政法人则自2017年开始大量出现,如台北流行音乐中心、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台南市立美术馆、苗北艺文中心、高雄市立图书馆、即将成立的新北市美术馆、未来可能设立法人的桃园市美术馆等等。 综观台湾行政法人施行特色,定位在融合政府机关、民间
-
焦点专题 Focus 生态现况与行政法人制度20周年回顾
艺术不必营利,信任为制度之本
在以两厅院为例讨论文化类的中央行政法人概要后,第4场共读会〈地方行政法人运作实务与现况〉邀请两位文化类的地方行政法人代表苗北艺文中心艺术总监林佳莹,及甫卸任台北表演艺术中心执行长、现任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董事王孟超分享观点,引言人则由前任两厅院总监、资深独立策展人李惠美担纲,李惠美也在接下来的第5场共读会〈表演艺术场馆发展回顾从活化、媒合、营运升级到中介想像〉中,由台湾场馆与中介组织状况,讨论更加深远的艺术存在意义问题,并透过比较同期邻近香港的艺文单位经营状况,作为台湾艺文场馆经营参考。 硬体先行vs.软体先行 台湾现有的地方艺文场馆大多仍依靠公部门资金挹注,可分为直接由县市政府营运的文化中心,以及制度上较有弹性、专为表演艺术规划设置的地方行政法人两类。与台湾艺文公私单位合作经验丰富的李惠美整理,全台文化中心大致为1980年十二项建设时兴建,隶属于教育部管辖,直至1999年内政部颁发地方制度法,县市文化局出现,文化中心才脱离教育体系。在先有场馆后导入节目的思维下,地方文化中心与行政法人有明显的任务差异,营运方式视为公务单位,馆内与表演团体合作或购置财产仍使用标案或采购法、组织分类单纯、预算多以一年期为限、人力配置极简,团队进场后许多工作都需要自行处理。 地方行政法人的出现初衷是希望能在尊重艺术专业上,对法规与行政事务加以松绑。但就许多第一线执行经验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与游戏规则,场馆与公机关相关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仍是场馆经营最关键的一环。以苗北艺文中心与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分享论之,虽然同属地方行政法人,但两者在行政法人的文化治理经验上却截然不同。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深耕台湾19年,OISTAT带来国际交流新想像
全球唯一将总部置放在台湾的国际组织 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暨剧场技术师组织),于2024年8月底,假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办理与台湾文化部又一次的总部续留签约典礼,这是自2006年OISTAT将秘书处迁移来台后(注),第3次的合约展延,预计将持续与台湾深化缘分至2030年。 我们有幸于典礼后,与来自台湾、已在任8年的执行长魏琬容进行专访,谈谈总部在台湾对于组织与在地人文的双向影响,以及台湾作为国际组织总部的竞争力与未来性在何方? 为什么是台湾? OISTAT作为一个56岁的老字号国际组织,拥有全球3万多名会员、遍布50多个国家,西元2000年前后,组织希望拓展触角至亚洲,正努力寻觅合适设立秘书处的亚洲城市,适逢当时台湾执政单位积极想以台湾之名走向国际视野,于外交方面释出不小的善意。于是在台湾的剧场人士热心来回奔走,文建会也愿意挹注资源的条件下,终于在2006年将OISTAT秘书处迎来台湾台北,并在2011年将秘书处升格为总部(Headquarters),让台湾在组织内的行政与决策面上发挥更坚实的影响力。 19年来,台湾作为总部并非没有竞争对手。魏琬容分享,5年前当合约到期时,曾有德国与中东国家表态争取,但在考量组织运行的稳定性、台湾公部门的鼎力支持与过往成绩,以及她于会议里主张台湾应有的「优先续约权」获认同,终得以让总部续留台湾。 台湾的优势在哪里?除了有世界闻名的专业与灵活兼备的优秀剧场技术人才、不容小觑的设计实力,以及普遍的双语能力外,魏琬容多年来观察,作为年轻的民主国家,台湾人民在选举与政治方面的敏感度相较许多民主行之有年的国家来得高。以组织内部的投票设计为例,OISTAT在会员上分成3种:OISTAT 各国家的官方中心会员(Center Member)、各级学校机关单位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及个人会员,前两种会员拥有投票权,官方中心会员一国一票,而准会员有鉴于比例平等原则,单一国家内的准会员票数,会以其国内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从表演艺术出发,共寻世界的永续解方
国际剧场组织OISTAT(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暨剧场技术师组织)今年(2024)8月于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迎来与台湾文化部的第3次总部续留续约,并且搭著嘉宾云集的盛会,举办「明日的剧场设计永续剧场国际论坛」。论坛分为「专业篇」与「大众篇」两部分,「大众篇」以〈我与剧场设计的距离〉、〈声之旅:声音设计形塑的剧场体验〉、〈生态创造力:澳洲的永续表演设计〉、〈从灯光设计落实多元与平权〉、〈永续解方:生态服装设计〉与〈明日剧场:剧场设计、技术与建筑的未来趋势 〉6大部分进行分享,邀请国际专业人士,透过实例分享与问答环节,让永续议题在国际场域里能获得更多元的关注与讨论。 设计就是讯息的传递 6场论坛虽然专业各异,但最大的共识在于,艺术虽然并非主要碳排祸首,但因为艺术拥有感动人群、为社会带来改变的正向力量,因此如何重新思考剧场在永续思维下的新工作方法,是这个世代的挑战与目标。 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OISTAT副总裁王世信,与英国 Academy of Live Technology 研究所所长、OISTAT总裁Aby Cohen领衔主讲的首场大众论坛〈我与剧场设计的距离〉,两人不约而同提出设计师需要清楚了解希望透过作品传递的讯息,以及受众轮廓,一切的设计都该关于整体而非个人。王世信也向新一代设计师喊话,在使用3C接受资讯与工作之外,一定要把眼睛放到3C以外的世界,身体与感官是科技难以取代的一环,同时也鼓励年轻世代勇敢提问「没有问题是蠢问题,不问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Cohen 则以巴西军政府干涉艺术活动为例,说明舞蹈在巴西得以成为反压迫的代言背景,她提醒年轻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要提问「想呈现什么」,也记得反过头探问那些未能呈现的事物又是什么?并且要了解所有的合作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设计师与导演、表演者、行政都该是平起平坐,无位阶之分。 执行长魏琬容大力推荐台湾听众参与〈声之旅:声音设计形塑的剧场体验〉,她认为台湾大众对于视觉设计的美感要求,并没有拓展到声音领域,如何在听觉上讲求
-
戏剧
《别叫我成功:艺术界归来的儿子》孵育4年终诞生!
嚎哮排演要演音乐剧了?! 从去(2023)年的上半场读剧,到今(2024)年4月全本读剧演唱会,这出孵育了4年的喜闹音乐剧《别叫我成功:艺术界归来的儿子》(下简称《别叫我成功》)终于要在8月登上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舞台。 「我们是一个没有远景的团队,都是被deadline追著跑!」嚎哮排演金三角之一、负责编剧的王健任玩笑地说。一切的起点来自2020年台中国家歌剧院期间限定「艺术孵育计划」当时台湾表演艺术界面临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在国外制作进不来、剧院也无法开门的情况下,场馆选择将资源投入在地题材的扶植与开发。正处起飞期的台湾音乐剧,逐渐有群专业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成形,而嚎哮排演受到启发,冒出了「想做台湾《Hamilton》(注1)!」的念头,于是带了两首曲子〈成功还是不成功〉与〈台荷大战〉投件,结果获得场馆方热烈的喜爱与鼓励,于是在剧院陪伴下,走著走著,走出了一出属于嚎哮排演独有风格的音乐剧。
-
戏剧 童趣滤镜下的末日地球
《最后一个星期天》 残酷日常召唤环保意识
台湾的夏季炎热已成为发烧话题,当我们一边高声呼喊拯救北极熊与生态圈,一边却忍不住按下冷气开关避免中暑的同时,是否曾感到过一丝不安:假如北极熊或濒危生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还会有勇气做出一样的选择吗? 由比利时夏绿瓦蒂剧团(Chaliwat Company)、焦点剧团(Focus Company)合制作品《最后一个星期天》(Dimanche)(编按)将气候失控后的极端灾变以童趣充满、创意无限的形式搬上舞台,描绘地球暖化走向极端时,各类物种所面临的处境,以及无法自外于灾难的人类,如何尽力却失效的抵抗自然变迁,上演一则荒谬中带著残酷的警世寓言。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认真,成就一个奖
第22届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于6月1日圆满落幕,典礼上决审团主席林鹤宜一席感性致词,在社群上引起热烈回响。本刊特地请林鹤宜主席与外聘决审委员德国柏林Radialsystem艺术中心艺术暨执行总监马提亚斯.摩尔(Matthias Mohr),聊聊这次对台新艺术奖的评选过程与观察,两人的回应有著异曲同工之妙,足见本届评审团的好默契。 开放心胸,不设限的投票 林鹤宜以「开放心胸、尽情交流」为这次的评选作注。无论委员各自的养成背景为何,整体的讨论气氛开放且真诚。这群对艺术怀抱热情的专业人士,一面为心仪的作品辩护,同时也在为艺术的信仰投票。评选会议上,有委员因述及作品动人之处而落泪,从此打开评委团的泪腺开关:在颁奖前与董事会报告中,甚至颁奖典礼当下,都有不同的委员情不自禁地流泪。摩尔热切补充,感性的反应并不代表这是一场太过感情用事或不够专业的评选,反而是因大家非常认真、真诚地在面对每件作品,讨论现场才会有如此大的情绪渲染力。 奖项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林鹤宜客观分析,得奖与否牵涉因素众多,当届评审的结构、竞争者的强弱,或是该年度奖项的设计都能左右结果。就作品本身而言,有些创作者作品极为精采完整,但并未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反而成了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有些作品虽演出场次少,但在艺术发展上,开启了形式或剧种的新可能,深具开创意义,也会成为重要考量。 本届年度大奖《感谢公主》、表演艺术奖《国姓之鬼》与视觉艺术奖《宿舍K Tc X》中,三奖项即有两个作品带有传统戏曲元素,看似对特定创作方向给予鼓励,但林鹤宜觉得决策过程并非如此:「委员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就问为什么这次戏曲和含有戏曲元素的作品,选了这么多入围?提名人的背景也都不是戏曲相关。他们说,因为这届戏曲的表现不容忽视,作品太强了。」格局与高度,对深耕艺术多年的评审团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得奖作品除了在格局与高度上令人赞叹,呈现时展现的深厚艺术造诣、表演者精湛的功力,以及处理题材的细致,都让评审因此投下关键一票。但奖项并非一切,入围就是肯定,没得奖的作品或许早已在展演上取得商业成功,或有效召唤起广大社会关注,实际对当下世界造成改变,得不得奖,并不会消减作品的影响力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王肇阳 表演,是我衍生出来的东西
「这里让我非常自在,可以放松地聊、自然地说出我想说的事情,有些场合我不行,会顾虑很多,在这里不会。」王肇阳坐在中和华新街的清真云南小吃店里,边啜饮著奶茶边说。一向喜欢小吃与路边摊的他,2023年结束马来西亚与台湾合制的《同栖时间》吉隆坡演出后,仍著迷于那里的食物风味与生活节奏。 王肇阳,彰化人,37岁天蝎座A型,母语台语,INFJ提倡者(编按)。自我介绍时会把职业定义为「自由演员」,不是剧场、影像,或是任何其他特定类型的表演者。「自由」听来无边无际,但认识他的人就知道,这两个字若发生在他身上,那就必然代表著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细数他的表演经历,若从2011年退伍后第一档正式售票演出《迷彩马戏团》开始,王肇阳在表演领域的资历已近14年。 追求有限度的自由,让表演成为一件工作 现在的王肇阳,似乎少了一种愤怒感,像是在某些转折后,来到职涯人生的另一种阶段。 「最近几年听到有人说,表演其实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情,现在对我而言,好像比较是这样子,是一种自我追求,纯粹是我喜欢透过表演,得到一种很自由的感受。」他突然切换语速模式,兴奋地分享从日本旅行放风回来的见闻,那是一间在乐迷之间很热门的爵士俱乐部「Blue Note Tokyo」。讲起这个难忘的夜晚,他慵懒的身体瞬间充满能量。他与朋友是临时起意的造访,那晚的主要表演者是美国爵士钢琴家Billi Childs,搭配3位不同国籍的乐手演出。这是王肇阳第一次到专门的场地欣赏纯粹的爵士音乐表演,看完后激动得难以名状,感动不已。爵士乐由乐手的个人风格出发,同时探索乐曲的各种可能性,在台上表演者彼此有基础共识的状态下,游走在音乐的语境里,与同台伙伴靠近或比拼,没有过多的预设,却处处是专业。 这般带著规则却同时拥有无限自由的演奏方式,唤醒王肇阳心底对于表演理想的图像。「我坐在台下,默默觉得,能够这样跟自己视野、想法差不多的人一起演出,真的是好像在飞!这种机会真的太难得了,我好希望以后的合作都可以像这样,这是身为表演者应该都很想追求的事情。」 能够好好表述自己在职涯所追求的状态,当然也曾经迷惘过,在这个产业谁没有呢?刚入行不久,王肇阳便顺利接到国际大型制作的巡演,有资源的剧组把每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传统戏曲的现代挑战 双双拿下年度大奖与表演艺术奖
第22届台新艺术奖于今年6月1日下午举行颁奖典礼,年度大奖由穷剧场与江之翠剧场合制的《感谢公主》获得;表演艺术奖和视觉艺术奖则分别由台北海鸥剧场以郑成功为灵感创作的当代歌仔戏《国姓之鬼》,和关注台湾移工处境的你哥影视社《宿舍K Tc X》获奖。3个奖项即有两组为糅和戏曲的表演艺术作品,且不约而同地对传统形式与技艺的现代意义有所讨论与探索,得奖别具意义。 本届决选团由戏剧学者林鹤宜担任主席,带领艺评人张晴文、电影导演黄亚历、制作人孙平、旅法艺术家郑淑丽(CHEANG Shu Lea)、澳洲阿德雷德南澳美术馆馆长萝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与德国柏林Radialsystem艺术中心总监马提亚斯.摩尔(Matthias Mohr)进行3天高浓度的讨论。评审团给予《感谢公主》高度肯定,认为其文本结构细腻,深刻展现传统梨园戏与现代剧场的艺术特质和技法,穷剧场与江之翠剧场在各自专长之处找寻对话与交融的空间,为当代剧场与传统戏曲开拓新的共作可能,同时亦于艺术辩证中,体现生命难能承受之重。(注1)《国姓之鬼》则无论在叙事结构、演员表现与题材处理上,展现出积极的实验性,演员本身的深厚表演功力,将形式消化并展演出传统戏曲当代的新路径。(注2)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不在场的在场(上)
2024 TIFA的台法共制扩增实境节目《黑》在两厅院实验剧场连演半个月,挟著2023年于高雄影展映后的感动好评,与中文版叙述者桂纶镁的加持,共计演出90场,900张票券迅速完售。主创团队的两位导演史蒂芬.佛恩奇诺(Stephane Foenkinos)、皮耶-阿兰.杰罗(Pierre-Alain Giraud)与原著书籍暨原版叙事者塔妮亚.德.蒙泰涅(Tania de Montaigne)也来台分享创作经验,并邀请台湾深耕数位媒材的狠剧场导演周东彦主持与对谈。本文在节录讲座精华之余,也特别访问两厅院技术团队,补足多元视角,一窥正在发酵的跨域展演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