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义维
-
焦点专题 Focus
在差异中往彼此靠近——跨文化工作备忘录
2023「ACPC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的首场导师讲座「作品沟通里的留白艺术」交由曼谷国际表演艺术会议(BIPAM)的艺术总监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主讲,在面对本届透过闭门推举制度、实战经验不少的制作人学员们,莎莎宾选择以开放讨论形式,拆解作品所具备的多元脉络(Context),一一分析跨文化工作可能遭遇的挑战与危机,透过集思广益与彼此经验分享,逐个击破。 拆解「脉络」与「文化差异」 莎莎宾从脉络一词的英文「Context」(注1)定义出发,她用一张示意图,视觉化作品与脉络之间的关系:一颗代表「作品」的粉色球置于图面中央,旁边环绕许多褐色小球,每个褐色小球都带有一只箭,回指粉色中心。这些迫切影响著粉色球的褐色球是什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们省视各自提案,提出繁多可能:大环境面向的政治、气候与经济条件;私人层面的艺术家情感走向、人生重大变故、家乡议题、教育养成、语言逻辑,以及制作现实层面的预算、场馆状况、合作对象限制、策展人喜好、金主条件等,变因既广泛且细琐。 同为导师的前澳洲伯斯艺术节艺术总监温蒂.马丁(Wendy Martin)补充,她认为在深入探讨前,需先将脉络分为对外与向内两部分,后者为艺术家陪伴的创作脉络(Context of Making),前者则是面对市场与观众沟通时,换位思考的行销脉络(Context of Selling)。莎莎宾分析,作品本身背负著创作者生长过程里被形塑的特质,也揉杂了上述许多直接或间接对作品产生影响的因子,制作人需要具备多样视角,必要时得跳出创作者感性思考,回到理性的推广与沟通策略,对接下来预期合作的对象深入评估,找寻作品中最适当的切入点,为文化底蕴不同的双方打开可行的共鸣桥梁,催化合作机缘。但也要千万避免对陌异文化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除非亲身经历,否则面对首次合作对象,请务必保持开放态度。 阿喀郎.汗舞团行政总监法鲁克.乔迪里(Farooq Chaudhry)作为参与讨论的导师之一,也提醒学员在陪伴创作时,除了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范围之外,也需留意那些被刻意避开的题材,有时候隐藏在黑暗里的素材,存有解决创作瓶颈的解答。像是阿喀郎
-
戏剧 是时候来点经典文本了!
从演员出发 起动当代台湾的《欲望街车》
没有创作者不想挑战教科书里的经典角色。对于自在穿梭中西方各种剧场形式的台湾重要剧场演员蔡佾玲来说,在流转于大小剧场的路途上,似乎也来到了回头挑战经典写实文本的时刻。但近10年的台湾剧场,或出于市场考量,或是创作者自己的题材选择,表演者很少能有与经典角色细细打磨工作的机会。在某次与策展人耿一伟聊天时,耿一伟抛出与她以往舞台形象距离甚大的《欲望街车》女主角白兰琪,希望能作为她职涯下一步的挑战,而刚好2023年台南艺术节邀请耿一伟担任策展人,整个制作就这么从演员出发,一步步水到渠成般地成形。 练基本功,走自己的路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的重要作品《欲望街车》,生动谱写1940年代美国南部小镇生活里,人们琐碎日常中埋藏的欲望与情感,刻画超时空的人际关系与人性困境。剧本在1951年由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与费雯.丽(Vivien Leigh)两位风格强烈的演员于电影中诠释后,成为全球影迷心目中的人物模板,也让剧本角色拥有跨语言共享的既定形象。 为了不落入与电影比较的宿命里,剧组核心3人:蔡佾玲、导演陈侑汝与制作郑涵文在讨论选角时,从好几位一直想合作的演员中,逐一与剧本现有角色配对,看看能产生什么样的神奇火花。像是被邀请担纲男主角史丹利的萧东意,在尚未开排前都以为自己是饰演第二男主角米契,直到导演打破这个幻象,邀请他更突破自我定位去探索、开展属于现代男性与演员个人特色的当代史丹利新面貌,既是定调为以演员为主体发展的制作,表导演就得更努力享受与感受这样的练功过程。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艺术之眼 打开社会思索
当COVID-19疫情逐渐与日常共处,防疫措施依序放宽,跨国移动缓慢回流,自2020年由两厅院发起的Taiwan Week计划,终于在2023年4月以两厅院为实体据点,透过展演与论坛,连结国内外表演艺术团体与两厅院周边场馆,于台北开展为期一周的高密度交流。 本届的论坛以「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为主题,选定4月12日周三下午,分成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聚焦亚洲与欧洲艺术节近年在策展与执行层面上的与时俱进经验,设定议题「节目策画和艺术专案如何形塑正面的社会力量」,邀请首尔艺术节/韩国表演艺术集会艺术总监崔石奎(Kyu Choi)、法国巴黎秋天艺术节艺术总监法兰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德国柏林八月舞蹈节艺术总监里卡多.卡莫纳(Ricardo Carmona)、与国家两厅院节目企划部经理林亭均四方与谈,现场除了东道主两厅院人员之外,全程以英文进行,在即席口译协助下,听众在一个半小时内获得的资讯量颇大。 论坛由两厅院艺术副总监、Taiwan Week计划发起人施馨媛引言开场,她称各地剧场同业为「国际同事」(international collegues):抱持同样对表演艺术的信仰,面对全球化下类似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剧场如何再次引起社会共鸣、与世界对话,带给观众的新视野,是普世表演艺术从业者面临的共同课题。主持人由深耕国内外表演艺术团体的两厅院企划部国际发展组专员穆芹主持,透过4位策展人经验分享交流,期待开拓产业下一步新的可能。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交流相互理解 在艺术中共享普世价值
Taiwan Week 国际论坛「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上半场以国际大型艺术节的策展策略为观察脉络,下半场则进入视野高远、触及幅员深广的国际联盟性组织运作分享。 3位与谈人是分别来自亚洲、欧洲与台湾地主队代表以泰国为据点的泰国曼谷表演艺术集会(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艺术总监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欧洲剧场协会(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主席暨比利时列日剧院(Thtre de Lige)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以及国家两厅院艺术副总监施馨媛。讲题拟定为「如何借由国际伙伴合作,推动共同追求的价值」,实则内容关注更多当面对异文化的并肩伙伴,人们该如何在艺术领域的合作中取得共识,创作能引起跨国界观众共感的作品。 找寻国际合作里的共享价值观 莎莎宾以「我们真的有共享的价值观吗?」破题,作为BIPAM艺术总监,她期许能将文化政治上密切关联的东南亚地区艺文圈高度串连,并积极向全球其他地区输出。面对日常经历的跨文化沟通,她提出3个关键字供众人咀嚼:「沟通」(communication)、「透明/公开」(transparency)与「诚信」(Integrity),莎莎宾表示,就经验而论,如果在合作初期,双方能先对彼此的地缘政治与人文环境有著基本的理解,后续沟通上较容易形成共识,对作品发展脉络产生同理与共感。但如果在初步交流阶段,即发现双方无法形成火花,她强烈建议适时退一步理性评估,在人力与资金尚未大量投注下,尽可能迅速划下止损线,保护彼此参与者的劳动心力,也保护支持的投资方。 以BIPAM与以色列独立剧场制作人协会EVE(Independent Theatre Makers Association)的合作经验为例(注1),在计划进行初期,双方皆意识到各自国家的政治情势有其幽微之处,因此决定把创作阶段挪后,花时间彼此「授课」,待建立基本地域认知后,再往共创灵光的开发迈进。BIPAM也在近年持续与加拿大表演艺
-
戏剧 当义大利即兴喜剧遇上客家外台戏
东西合璧 《漂浪英雄走关西》端出澎派喜剧
开天辟地第一回,义大利即兴喜剧面具与东方传统戏曲脸谱即将同台竞演?!沙丁庞客剧团继2020年成功推出小丑结合京戏的喜剧剧目「《白蛇?!》:小丑们的终局之战」后,今年应台湾戏曲艺术节委托,以「超时空英雄」为主题开展全新创作《漂浪英雄走关西》。 剧团以客家外台戏为基础,透过戏中戏结构与义大利即兴喜剧巧妙融合,在客家戏演员冯文星与现代剧场演员徐堰铃、小丑演员张峻瀚,以及本剧双导演之一的谷乐熙(Luc Ducros)多样戏剧背景的火花相互切磋下,开启东西方文化喜剧共舞新路,直探人性发笑与同理共性,同时给予「英雄」形象另外一种现代化的新定义。 戏曲里帅气英挺的小生,一旦遇上了义大利即兴喜剧里的小丑仆人,两人在台上搬演一场讲述忠孝节义、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与忠仆赵福的客家戏段子,会是什么情况?《漂浪英雄走关西》讲述一位抠门节俭却执念传承客家文化的团长,带领想闯遍世界舞台的儿子暨当家小生,与在团里受尽委屈的打杂团员,外加来台学艺的法国籍实习生,在彼此留在剧团的目标各异、凝聚力分崩离析的状况下,面对演出可能开天窗的突发事件,各种荒谬疯狂的应变办法倾巢而出,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爆笑演出。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声音 开启无限宇宙
曾经在聆听音乐的时候闭上眼睛吗?五感的世界若少了一两种触知,对心灵的感受力是加分,还是减分?过于丰富的刺激与感受,会不会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想像?由《PAR表演艺术》杂志2023年3月号延伸出的共融音乐座谈会「无光对谈我的视界你不懂」,邀请当刊客座总编辑范德腾(John Vaughan)与其亦徒亦友的钢琴家许哲诚,透过钢琴与相声般一搭一唱的诙谐生活式对话,在国家戏剧院交谊厅亲密而不失正式的展演空间里,与60多位杂志读者和乐迷们零距离面对面,深入浅出引领大多为「明眼人」的观众,进入视觉缺席后异常精采的绚丽宇宙,在其他感官被迫锐化下,开展出不可预期的崭新世界观。 对范德腾与许哲诚这对师徒来说,形式的存在似乎就是拿来打破用的,无论是两人与表演工作坊合作、巡演多地的演出《弹琴说爱》,或是说唱音乐会《声声不息》,又或如此次较为轻松随性的座谈会,虽名之为「对谈」,实际上却是由5段结合乐章与两人斗嘴鼓的小品,穿插现场台上台下问答互动流畅串连而成,若不特别提及「座谈」两字,整场分享会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过、带有偷窥两人日常创作的生活感演出。 对谈自黑暗中展开,两架钢琴一左一右嵌合并置,师徒俩一人叙事,另一人便以琴声佐之。作为开场破题,选曲内容紧紧与口语内容相互呼应:范德腾透过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Liebestraume)乐章,随时序娓娓道来一路追爱飘洋过海落地台湾,并与许哲诚相遇的缘起故事;许哲诚则回应以德布西《儿童天地:老顽固》(Children's Corner: Dr Gradus ad Parnassum)轻快纯真的音符,并同时回顾出生至今的音乐生涯。 当首章告一段落,范德腾抢先以幽默自嘲方式,揭露依赖视觉的明眼人们,在没有光线辅助的世界里,反而成为容易出差错的、需要多加练习与协助的一方。而透过每一段结束后观众极为踊跃的提问,尤其是对许哲诚特殊的学习历程多有直球般的锐利问题环伺下,许哲诚与范德腾两人将提问一一轻柔接下,无所不言、言无不尽地继续延展人们对于所谓「障碍者」的日常生活与职场想像,也是在互动来回热烈的此刻,明眼人们才会赫然察觉,自己似乎才是被视觉主流价值禁锢与牵制的一群。 没有前例的学习历程 文字与乐谱的发明,对于传递与保
-
戏剧 《阮是廖添丁》为年轻世代重述在地传奇
以女团融合魔术、影像、武打与歌舞,重返侠盗年代
廖添丁,一个对在30岁以上的世代再熟稔不过的名字,在新一代的记忆里,却面貌不清。谁是廖添丁?又做了什么足以辈辈流传?行侠仗义在今日还能唤得起共鸣吗?2023年两厅院TIFA节目《阮是廖添丁》由杨景翔演剧团创发,邀请跨界戏曲编剧施如芳,一并黄金制作阵容,结合念歌、魔术、武打、布袋戏与影像,透过国台日语交错的话音,重现日治大正时代末期的台湾常民生活风景。 从「廖添丁」开始寻找自己的根 「勇敢、义气、感性」是导演杨景翔给出的主角关键字。想做廖添丁,来自自身成长经验,「我家庭里的女性:阿嬷、妈妈一直给我这样的印象,所以要讲廖添丁,就想要讲『自己决定做什么』这件事。」 《阮是廖添丁》故事始于民间英雄廖添丁离世多年后,3位年轻女子自组团体,以廖添丁为名,鲁莽直率地介入与搅乱日治时期下的社会秩序,透过女性温柔坚毅的视角,歌颂个体与社会体制之间的拉扯的对抗张力。这样的设定,很对编剧施如芳的胃口,她说:「这可能是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写血气之勇,她们要闯荡都市、做出像廖添丁那样的事,那就是一个天马行空,一定要用不可思议去创造它,所以她们一定要够年轻,好刺激喔!」 《阮是廖添丁》的创发原点来自杨景翔2019年与两厅院副总监施馨媛随口聊起的未来计划,「廖添丁」3个字背后连结的,是杨景翔自小在庙口跟著长辈听一把二胡唱念歌,一搭台就能看野台戏历历在目的回忆。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毕业至今,做过了多档售票演出,杨景翔却尚未在剧场里碰触过建立起人生价值观的那些生命力充沛的童年民间故事。「我们学西方戏剧出身,每次说要演经典剧目,大家都会说『莎士比亚』,但我觉得不对啊,如果要演『经典故事』,那至少要做廖添丁、《三国演义》、《红楼梦》、《窦娥冤》吧!」杨景翔充满感性,认为:「现在就像是,在这个时期差不多准备到一个阶段,应该要去寻我的根。」
-
戏剧 想演好戏,请先掏出你的内脏吧!
故事工厂《天后》 惊悚上演娱乐产业内幕
即将迎来成军10周年的故事工厂,2023年开春第一档新作,即端出由团内鬼才编导黄彦霖首次挑战在大剧场框架里经营的黑色悬疑新作《天后》,正面迎击剧团老观众的看戏习惯。 过去故事工厂擅长温馨亲情与喜剧路线,而编导黄彦霖时常透过翻转型短剧小品讨论触碰到社会伦理边界的暗黑想望,团队为了这次惊悚类型的大剧场尝试,特别邀请重量级剧场与影视双栖演员杨丽音担纲剧中灵魂人物「夏琳」,并找来影视出身的黄河与袁子芸分饰男女主角,搭配剧场一众亮眼实力派演员卡司,在这出以台湾流行娱乐产业为背景的制作中,利用汲汲营营想成名的年轻一辈,与已然成名却难以回头的巨星,双线主轴彼此在人生抉择上的映照与镜射,在命案、绑架与职场霸凌等残酷且粗暴的行动里,一步步揭开角色在暴力下包裹的脆弱,窥探徘徊于人性深处幽微的、亟欲被关照的被爱欲望。
-
戏剧 浓缩20个角色于一身
《灰男孩》 书写被时代遗忘的角落
长期尝试偶戏、面具、光影等异媒材的同党剧团,近年关注焦点放在揭露与抚慰台湾历史里,那些尚未被深刻挖掘的性别身体伤痛与幽微的情感面向。承继团长邱安忱对演出形式上持续的尝试与突破,继2017年结合布袋戏并获得台新艺术奖提名作品《白色说书人》、2021年以6位男演员扮演36个人物的同志与家族伤痛作品《父亲母亲》,以及2022年透过光影偶戏细腻刻画慰安妇处境作品《燃烧的蝴蝶》后,2023年再度携手演员林子恒,以台湾作家、白色恐怖受难者冯冯跨越国界、大起大落的奇特生平为依据,推出一人分饰20角的独角戏《灰男孩》,并邀请新生代同样关注台湾史的剧作家李璐,与资深剧场编导演全才吴世伟共同编织剧本,《白色说书人》导演戴君芳再次回归,黄金组合为台湾历史剧场添一笔视野弘大而形式精致的作品。 「如果一个故事太庞大到觉得做不了的时候,那我就把它用缩成最小的形式来做。」同党剧团团长暨《灰男孩》编剧群之一的邱安忱分享。取材自作家冯冯跌宕曲折的生平故事,《灰男孩》剧情在节制却不妥协的策略下,采双线方式进行:来自中国广州的方爷爷,与现代台北街头参与学运的小任机缘巧合相会,两相异时空之下的个体分别遭遇政权暴力压迫,映照出不同世代青年面对社会与自身定位拉扯的处境与样貌。在时空地域跨幅庞大、主角生命流转复杂的情节中,不同社会阶层、甚至语言肤色有别的20个角色,将浓缩在演员林子恒身上,在彼此相爱、互恨的共生共存里轮番出场。 乱世埋藏住的人性缩影 自演出2017年由詹杰编剧的《白色说书人》后,邱安忱发觉对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历史的认知稀疏,刚好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林传凯老师在台北信义社区大学开课,课间两则关于性别与身体的政治受难者经历,引发他想做戏分享的念头,其一是《父亲母亲》的原型蔡志愿亲身经历(注);另一则为台湾第1届十大杰出青年、本名张志雄的作家冯冯,少年时代被送往凤山海军招待所等白色恐怖时的相关禁闭场所,遭受到其他男性性压迫的事实。 冯冯描写身处单一性别情境下,人们不由自主将身体欲望投射在较为异化的同性身上的情绪,主题在白色恐怖相关的艺文创作里非常罕见,却异常真实。最后加入编剧团队的吴世伟分享:「这是一个人性没有被认真看待的一个角落。当一个环境完全没有女人,只有漂亮的小鲜肉
-
焦点专题 Focus
在世界的盛宴中,安然「做自己」
「全球艺术市场就像是一个大型的晚宴聚会,但以西方熟悉的风格进行如果你有话想说,那么就拉张椅子坐下来,轻松自在地做自己。但要记得,参加的动机不应该是『被看见』,而是去参与这些对话与讨论的过程。」Helly Minarti说。 从印尼的创作现况谈起 「这并不是一个空泛或是唱高调的主题,这是每天每天、在我的策展生活里经验的事情。」以〈来自内在的创作:时间、存有与认识自我的艺术〉作为讲题的Minarti表示。身为一个独立的表演艺术策展人,Minarti不断地在策展实践与经验分享里,回应她所吸取成长养分的母文化,并且对身处亚洲的创作者们,被放在西方建构出来的艺术市场的处境特别有感「我们(印尼)在1945年才正式独立在这里,真的有所谓的表演艺术市场吗?从事表演艺术并不是赚钱的事业。」 Minarti首先以印尼知名的年轻摇滚乐团VOB(Voice of Baceprot)作为开场,影像里,3位穿著传统伊斯兰服装、戴著头巾的年轻女孩,用浅显的英文,深刻地透过音乐表达对于世界的疑惑与提问。来自印尼乡下的小村落,她们透过音乐开启对世界发声的途径,并在全球摇滚乐产业过熟之时,注入一股清新且少见的能量。Minarti以此为引子,想与陪伴艺术家共同发展的制作人们分享,在现今的艺术创作领域,找到创作者本色与独特观点,比急切地想方法被艺术市场看见来得更加关键。
-
焦点专题 Focus
让「世界」这个词语有更多解读的可能
有丰沛国际大型艺术展会策展经演的资深日本独立策展/制作人相马千秋(Chiaki Soma),对台湾视觉与表演艺术界来说并不陌生,曾任台新艺术奖评审委员且多次来台交流,在疫情之下仍保持活跃,除了持续进行其创办的东京非营利艺术组织「芸术公社」年度计划(注),也同时获邀担任2022年日本爱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表演艺术领域策展人,更在70多名全球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023年德国世界戏剧节(Theater der Welt 2023)首位公开征件招募总监的获选者,也是该欧洲重要戏剧节首位非欧裔的节目总监。 由ITI(Internationales Theaterinstitut)主办的德国世界戏剧节起源于1981年,每3年一届,移动于德国各大城市之间。本届将于2023年假法兰克福与奥芬巴哈两座城市举行,当地许多大型机构与场馆也成为合作伙伴。而获选为欧洲历史悠久重要艺术节的策展人,与长期耕耘东京在地、希望回应社会脉动的芸术公社年度计划者,两者截然不同既有资源与操作模式,成为相马千秋这次分享的主轴。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没有头衔、无论资历,平等才是对话的开始
两厅院近年大力推广「人人的剧场」,期待让厅院建筑在既有的精采上,开拓更加多元多姿的活力与魅力。继「共融剧场」之后,2022年首度扩大举办「青银共创」计划,邀请舞蹈、戏剧、声音、书写与社创领域的职人专家,透过不轻松的报名程序,募集一批对于世代沟通有感的青银学员,展开密集工作。活动在7月30、31日两日对外开放的「青银共创分享会」上总结回顾,并邀请各领域讲师进行经验分享与传承,同时也跨海邀请日本 OiBokkeShi「老いと演剧」创办人菅原直树、苏格兰巴罗兰德芭蕾舞团创办人Natasha Gilmore 远距畅谈混龄创作经验,两日分享会气氛热络,提问踊跃,大家在会后最想知道的是,这样的计划未来还能不能继续推动下去?
-
戏剧 李铭宸睽违剧场3年力作
在超级市场里 探问「人如何成为一个人」
我好像从一个时间开始,留意也好,或是发现自己真的比较容易被这种东西吸引,譬如像超级市场、停车场、夹娃娃机店,这些更当代、更生活、跟我们更紧密的那一些空间,他们完全没有美的意图,或是在创造和建立文化的意图,但我常常在这边意会到很多事情我常会说,超市很漂亮,你一定也能够明白,他其实不是因为创造美而设计,但是他有一种美的秩序。 ──《超级市场 Supermarket》编导李铭宸 一块肉张牙舞爪而漫无目的的往前方迈进,接著翻滚进了椅子堆里;戴著现代大量生产、道具化天使翅膀的女性,匍匐在地上舞动伸展;拿著素描本的漫才演员,讲述著童话故事现代版之大乱斗。这是风格涉主创者李铭宸沉寂3年多之后,第一档回归作品《超级市场 Supermarket》的排练发展现场。时间已来到段落需要熟练与成型的阶段,不过他仍想在继续尝试「带著一种动力进来,不用发生什么,但是必须要跟另外一种动力进行沟通互动。」给著台上指示。 身为《超级市场 Supermarket》的编导,李铭宸觉得超市让他为之著迷的,就是那些不断对著消费者说话的商品。「超市的每一个东西都在跟你讲话,因为是商品,它必须被处理得很诱惑人、处理得很可口,处理得非它不可,这些充满意图的单元的所在,就是超市。」
-
艺术节 从听觉剧场、线上互动,发展到实体呈现
《名叫中间的地方》 邀请观众用想像力拥抱剧场
米粒做绵羊、花椰菜是大树,荷包蛋变成太阳,透过奶油镶嵌的入口,窥见那个在想像里驻足的家园。这是《名叫中间的地方》今年的演出主视觉,使用日常的物件为元素,重新拼贴之后,创造出熟悉又新颖的世界观。 《名叫中间的地方》为编剧邱奕嘉2020年获得台北儿童艺术节「儿童戏剧剧本」首奖作品,由进港浪制作所导演陈煜典带领创作团队,从最初的读剧,一路发展至2021年对应疫情之下萤幕制霸的现实,所衍生出的听觉剧场「家庭旅行版」及线上互动展演「冒险有声书」,而今年7月,这部作品将以崭新的样貌回到水源剧场的黑盒子里,带给正在探索世界的小孩,与每一位保有童心的大人,在故事与想像力的陪伴之下,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度轻巧冒险。
-
戏剧 偶戏结合歌仔戏 演出旧作新面貌
《剪纸人—明河之歌》 映照疫情现实
放手或不放手,在面临生死交关之时,是最难的抉择。勇于尝试新媒材并不断挑战各式跨界合作的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其2010年发表作品《剪纸人》,透过剪纸窗花、杖头偶与古老的神话传说为素材,与大人小孩一起讨论难解的离别课题。首演后好评不断,多次进行海外巡演,也获得戏曲创作者游源铿赞赏,认为有发展为戏曲的潜力。
-
戏剧 阿姆斯特丹剧团「ITALive」
疫后剧场新疆土 《易卜生之屋》、《封尘旧事》特映登台
2021年因疫情取消来台演出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剧团作品《易卜生之屋》,今年将在「2022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的剧院特映系列登场,完成与台湾的观众朋友见面的许诺。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你的人生,谁来给予意义?
2021年末,回望过去一年发生的各式的喜怒哀乐,这些事件将会在生命历程里留下什么印记?对人类史会造成什么样的意义?是否有意无意间种下了某些因,又或在此收获了某些成果?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在年终时刻,以「鲁蛇的人生有意义吗?」为题,带领厅院青一起激荡与讨论人生的意义与前行的方向。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透过教育,让你知道为何认为这是「美」
美感这件事,有对错或高下之分吗?如果有,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美感?若没有优劣差异,那么「美感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呢?社会真的需要一套标准的美感教育吗?由朱家安主持的「好哲凳」系列哲学思辨讲座,继「美感有客观基础吗?」之后,再一次以美学为题,邀请近年以「教科书再造计划」而广为人知的「美感细胞」共同创办人张柏韦为客座讲者,与厅院青一起讨论教育与美学之间的关系。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四)
台湾本土疫情突然爆发,剧场再度关门,彼时欧美正逐步解封,剧场也陆续开门营运,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各国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温,剧场的重启再添变数就让我们邀请旅居各国的艺文╱剧场工作者,为读者提供第一线的观察,看看各地剧场如何面对这样起伏变动、滚动调整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最大的对手,最好的伙伴
经过2021年第19届台新艺术奖后,应该很难再把叶名桦与陈武康两个台湾艺术创作界重要的名字分开;同为今年的得奖者,一个是首度入围就擒下年度最大奖的台新新面孔,一个是多次入围二度拿奖的熟门熟路得奖人,两人在生活与育儿里相互支援,也在创作中互相激发与协助,密不可分的信赖与支持关系,也让彼此在各自作品中独立而不互抢光环的闪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