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虾场的十日谈》演出前祭台。(阮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号外!二○二二表演艺术年度回顾(下) 年度现象

全球通膨危机,观众荷包空票房也空

现象十:制作成本与票价提高,艺Fun券「常态化」有解?

表演艺术界经历了2020年与2021年的二级与三级警戒考验,就在以为疫情逐渐退去的2022年,岂料剧场虽然开门了,观众却没有如想像的一起回来。

2020年之前,有一定行销经验的团队,搭配已经累积相当口碑或名气的节目,开卖后搭配一定行销模式,即可大致上预期在什么阶段可以卖到什么程度。如早鸟票阶段即有一定的销量,中间几波行销可以再推一点,到演出前可以再推多少到7、8成甚至完售。但今年的状况却是,过去想得到的行销方式都用了,票房不动就是不动,或集中在演出前,使团队的现金流与周转出现相当大的压力。票卖不动之余,团队的演出成本还节节高升。

在各种大环境因素交错下,就演变成各种因票房不佳而取消的公告,频频在新闻与社群媒体上出现。所以,大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又怎么影响消费者购票意愿?

被疫情垫高的世界通膨危机

其中一个原因,来自疫情之后各种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垫高了观众的生活成本,连带使观众可用于休闲育乐的支出下降。这个通膨不仅影响美国、欧洲及中国等大型市场,也透过全球化的贸易体系影响台湾。

为什么会物价上涨如此迅速?疫情期间各国的封锁与隔离机制,大幅降低了国际的货品生产与配送效率。疫情封锁结束之后,这个供给效率并没有跟著回到疫情前水准,需求却因为开放陆续回升,于是就在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先垫高了一波物价。这个冲击在世界主要生产来源之一的中国取消动态清零政策前,仍然会持续一段相当的时间。

供给短缺之外,各国在陆续开放后,在振兴机制——或以白话讲,各种形式的发钱或低利贷款机制——造成市场上有更多钱在流动的状况下,推高了各种服务的价格。有媒体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的数据,表示美国与欧洲的物价上涨,除了肇因于生产中断导致的大宗商品上涨,有一半是来自「慷慨的振兴措施」与家庭支出转变。(注)

欧美国家的服务业在疫情的复苏,也让服务提供者出现强劲的劳动力需求,并在大家都需要人力回到服务现场的前提下,带动了薪资成长。薪资成长本应是件好事,但在这个时间点,薪资成长带动的消费力增加,只让原本就赶不上需求的供给,把各种价格再一次的垫高。薪资的上涨不仅让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价格来支付上涨的工资,也让劳方向资方要求更高的薪资来应对不停上涨的物价。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更加剧全世界的通货膨胀情形。战争开打之后,欧盟各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包含停止对俄罗斯石化能源的进口。少了俄罗斯的供给,欧洲各国寻求其他能源来源,除了自己国内的能源价格不停上升外,也影响世界各国购买石化能源的价格。而乌克兰作为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其出口主力的小麦、玉米和大麦因为战争导致出口停滞,也导致全球的粮食价格上涨。

台湾的通货膨胀动力由于疫情控制得当,整体市场需求面波动导致的通货膨胀没有欧美来的剧烈,但能源、饲料、食用油等食品原料还是依赖大量的进口。政府已经透过大量预算补贴台电与中油的生产成本,另外也针对粮食与相关原物料进口推出免税措施,仍然难挡消费者物价,尤其是各种食品类价格的上涨。

不同的县市因产业与所得结构的差异,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有差异;今年不少因售票不佳而取消的节目均是巡演的台中或高雄场次,可见未来在大台北地区以外的地方巡演,其售票难度会上升不少。

除了预算补贴跟税务减免,政府也透过提升基本工资,降低通货膨胀的冲击。但工资的涨幅,仍然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也让包含团队在内的许多服务业者营运的人事成本上升,经济部甚至为此对受疫情冲击的部分服务业,推出基本工资补贴。而表演艺术团队,在有限的座位与演出场次下,也不得不提高整体的票价,因应各种上涨的成本。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