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简称国艺会),作为台湾最重要的艺文补助机构,支持艺文创作者╱团队(包含表演艺术、文学、视觉艺术、美术等领域),从出道到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因应环境而生、也推动生态转变的机制,其实在COVID-19疫情所带来的直接冲击下,必须做出应变。于是,「Act for the Future艺术未来行动专案」(后简称「艺术未来行动」)在2022年诞生。
此项被誉为国艺会创立以来最具突破性的奖助,除总经费高达3亿元(源于国艺会近年之累积余绌转为「特别公积金」专款专用),提供团队最高1,500万元、个人最高300万元的高额奖助外,也以2至3年的计划时间来鼓励中、长期策略企划。补助主轴为创作者╱团队面临发展阶段的精进、或转型,以及思考所处领域的未来趋势与需求,透过社会性与公共性来关照整体生态、内涵底蕴——这些,似乎是作为支持系统的国艺会对「艺术未来」画出的大轮廓,让创作者╱团队投入对创作与生态的检视以及前瞻思考。
今年共分两次收件,第一次总计收到250件申请案,经书面审查与面谈的评比后,共有13项计划获补助,最高获得10,841,600元,最低亦有5,000,000元。从获奖助计划来看,是否可以观察出台湾艺文工作者╱团队对于未来生态与产业的想像?或者,我们该从这些团队来思考,究竟「艺术未来行动」是稳固现有状态╱优势,是再度勾勒艺文创作现状,还是找到指引未来的可能?
指向怎样的「艺术未来」?
在13项获补助计划中,表演艺术相关有7项入选,超过总数的一半,并且皆为团队(包含现代戏剧、舞蹈、戏曲等)。
从计划内容与类型来看,可粗分为3类:黄翊工作室、当代传奇剧场以精进自身的团队结构出发,包含重思定位、品牌经营、创作延续与开发等;EX-亚洲剧团、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利泽国际文化有限公司,从自身的「小剧场」、「马戏」与「偶戏」背景,不只思考创作,也延伸到整体生态的探索,期许永续经营;云门文化艺术基金会、晓剧场则著重场地空间的运营,配合自身的创作方法,深耕所在社群,也发挥公众性。
相较于视觉艺术与其他领域的获补助者,多著重创作形式与内容的开发,表演艺术领域的获补助者更关注所处领域的生态位置,尝试透过「艺术未来行动」将自身于该领域的过去耕耘进行强化,然后试图提供该领域的某种未来蓝图——与其说这些获补助者想要「代表」该领域,不如说,这些团队在思考「艺术未来行动」时,是带了点使命感,既维持自身继续存在的可能,也赋予自身继续存在的意义,而这也可能源于这些计划都来自团队,因为需要更完备的整合与规格。
无论是品牌经营、团队组织、场馆营运、永续发展等,或许便是目前表演艺术团队最汲汲营营的未来想像——或者是,国艺会作为补助机构最希冀表演艺术团队积极面对的面向。
现有的忧虑,继续的行动?
若从「现况的匮乏,因此必须提供补助」这个角度思考,多少反映出表演艺术产业存在的忧虑——甚至也投射出表演艺术其实缺乏「产业」思维。也就是说,在疫情所翻搅出的票房、补助机制等问题,是整个大环境的无以为继,而不一定是创作内容与形式的突破?
不过,这也是矛盾的。在台湾以补助培育(乃至于依赖)的艺文环境,指向未来、解决匮乏的方式竟是借由一个更大型的补助专案?甚至,这些获补助团队往往也是文化部、国艺会其他补助机制的常客,且皆为文化部「台湾品牌团队」与国艺会「TAIWAN TOP演艺团队 」。并非说这是资源垄断、或是独大,因为要能运用、经营相对庞大补助资源者,本身就得具备一定程度的规模,而过往的获补助经验也是相对客观的条件与优势。但是,当这些团队持续稳固、甚至扩大后,真能影响整体生态、然后朝向更美好的未来?还是自身团队经营会进入更捉襟见肘的窘境?因为我们并不晓得如此大型的专案能维持多久、能否持续挹注,而所谓的「长期」又能是多长,会否沦入补助的恶性循环?
在截稿日前,第二次收件的结果尚未公布,而在总经费的规划下,这次收件能运用的经费又高过前次,究竟会有更多团队分得这项资源,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未来毕竟未知,此项行动也无关乐观、悲观与否。国艺会其实也明白「艺术未来行动」不过是给予团队一个基石、或起点,所以他们不断向产业、企业、场馆进行引介,希冀给予团队后续的行动能量——行动已行动,未来终究会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