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此展延续艺术家过去《番肉考》及〈龙潭、关西地区的「食番肉」记忆〉等文论及展演发表,围绕在北台湾浅山地带的「食番肉」传闻,除对不同语言权力的历史文本背后之观察者视角的重新演绎,也借由客家、闽南、原住民人群间关于「食人者」的叙事,从各种感官记忆的口述历史取径,借由影像、装置进行肉块、头颅、尸骨等「非人之物」作为历史行动者的史学编撰,及地理空间中的鬼魅、食人史和定居殖民思维之间的潜在联系。
食人之界—梁廷毓个展
2023/03/14~2023/4/29 桃园 中央大学艺文中心
今春国立中央大学人文艺术中心的梁廷毓个展「食人之界」,以阴暗惊怖的影像装置,铺陈腥风血雨的台湾族群冲突叙事,返回100多年前龙潭、关西浅山地带关于汉人「食番肉」的传闻记忆。这些残酷痛切的记忆,涉及清末和日治时期泰雅族人与汉人开垦者之间的肉搏血印和敌我意识,被尘封已久,却难以化解而流淌凝固至今。根据多年的田野调查、耆老访谈和文献研究,梁廷毓运用制图、录像和物件,扳开记忆的深锁,重启有关猎首缘由和食人历史的探究,且隐隐袭扰对于土地开发史的一般认知。
掀起遮蔽门口的帘幕,踏入展间,首先迎面左右两侧的「食人之界图卷」(2018-2023)。右墙上挂著一排黑色资料夹的现成物,虽然档案夹是打开著面向观众,里头仅见模糊不清的胶卷底片。这种赛璐珞(celluloid)化合物,由硝酸纤维素、樟脑和酒精在高压下加热制成塑胶,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盛行的工业材料,也指涉过往台湾兴隆的樟脑业,而樟树原生于山岳地带,常是引发原住民和入山伐木的「脑丁」冲突之导火线。眼前无法辨析的赛璐珞,似乎意味著档案文件的难以阅读,历史真相的难以还原。纵然梁廷毓在浅山地区已采访上百位原住民、客家人、闽南人,也书写多篇扎实的台湾史研究论文,他在艺术作品的处理手法上,仍维持难解神秘的模棱调性。
相较之下,左墙陈列的「食人之界图卷」长幅织画,在打灯效果和萤光色彩的辉映下,展现清晰的地形图景和口述记载。艺术家仿佛置身在新竹、桃园交界的山区,模拟原住民的视点,望著平地和海岸的方向,标出粗坑、三角涌、石门寮、新庄、尾寮、大坪地、沙坑庄、九穹坪等许多村落,从原住民自身的遇难经历和族群观念,绘制一幅拟仿又逆反的「番界」地图。在色调配置上,山川多用萤光粉橘、朱砂、猩红的亮色系,衬以靛蓝、群青、钴蓝的田野荒地,配上墨黑深邃的夜空背景,整体相当阴郁又醒目。然而,画面上方反白的口述段落,却道出耆老回忆祖辈的「食人」动机和行为,涌现各种形容「番肉」味觉质地的传说,陈述汉人报复「番仔」出草杀人的证词。
「番界」起初产生于清朝统治期间采取的族群隔离政策,官方为防止原住民与汉人冲突而划界,然而仍旧坚持越界入垦的汉人,被原住民视为侵占土地猎场和生活领域,曾经遭到族人出草。日治时期沿山推进隘防制度,加强武力治理原住民,在山区设置多条隘勇线围堵「番地」。随著时代推移而逐渐湮灭的番界,在「食人之界图卷」中反向浮现,甚至逆转叙事的角度,揭示土地开拓╱掠夺的黑暗历史。
第21 届 台新艺术奖
05.27 (六) 14:00 颁奖典礼〡线上直播
第21 届台新艺术奖将于5/27 揭晓颁布「视觉艺术奖」、「表演艺术奖」,以及不分类的「年度大奖」三大奖项。
掌握艺术奖最新消息、活动报名与观看线上直播颁奖典礼,请关注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