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世界许多重要大事正在发生,台湾表演艺术圈亦迎来或大或小的改变。除了十大年度现象之外,还有许多事情同样反映了2023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期待匿名评论的正向发展 「黑特剧场」暂停发文两个月
脸书粉丝专页「黑特剧场」因匿名评论发表的难以查证,于2023年10月暂停发文两个月。该专页小编先于9月29日因匿名评论者的不实指控,发表道歉启事;并于10月2日以「过多爆料文造成的疲乏」、「愈辩愈明难以达成」等原因暂时发文。12月1日重新开放时,将投稿内容仅限于「对於戏的内容的批评指教」、「对于看戏时遭遇的一些怪事」为原则,并进行滚动式调整,期许现实剧场能比黑特剧场更精采。
修缮与改制 台北剧场空间持续攀升
继2022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开幕后带来的剧场能量后,台北又陆续有不同类型的剧场空间开始营运。先是「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 C-LAB」因修法后可办理售票活动,其中的中正堂交由大清华传媒营运,转型为「PLAYground 空总剧场」,朝定目长销剧场规划,并由音乐剧《小王子》打头阵。7月,1983年启用的城市舞台,历经两年多整修、优化,重新启用,继续加入战局。
剧场票价与演出数量持续增高 观众数量与消费金额看似原地踏步
2023年的台湾剧场仍以「过量」作为关键词,与数量一同飙高的还有票价,小型剧场演出已达千元、或逼近千元,是相对明显的冲击,背后成因确实与物价、人力等成本攀高有密切关系。不过,观众数量与消费金额虽有一定程度的成长,却与票价、演出量的涨幅难以相提并论,看似原地踏步,甚至有持续拉大的趋势,不可小觑。
早鸟失效 观众购票习惯改变
过去剧场的推票策略以「早鸟优惠」为重要规划,但在2023年的整体趋势里,观众购买早鸟票的频率相对趋缓,不再依靠宣传文字、售票折扣来选择演出,反而更期待「口碑」发酵后,再决定购票。同一场地的多场次演出、重演与重制,互为因果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创作团队的行销策略,如何因应、如何转变,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