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plus
年度現象榜外還有……
回顧2023年,世界許多重要大事正在發生,台灣表演藝術圈亦迎來或大或小的改變。除了十大年度現象之外,還有許多事情同樣反映了2023年,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在這顆行星所有的酒館
以相同的價錢而言:單點的麻辣鍋或劇場?下雨天的UBER或劇場?實體CD或劇場?益生菌或複方精油或劇場?以劇場而言:現代舞或現代戲劇?小提琴獨奏或梨園戲?漫才或脫口秀?明星藝人擔綱或歐美當代大團大師?以獨特的現場體驗而言:劇場或密室逃脫?劇場或Live House演唱會?劇場或登山溯溪高空彈跳?坐在位子上的劇場或走來走去跟表演者互動的沉浸式的劇場或線上的劇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看戲太貴了嗎? 票價調查引發討論
在倫敦看戲的票價是不是愈來愈貴了呢?英國專業劇場雜誌The Stage特地進行調查,範圍包含西區的商業劇場與受補助的劇院製作,發現票價的確有增加趨勢,雖然也有通路促銷的搭配,但終究是不夠親民,調查結果也引發各界討論,尤其是受國家補助的劇院如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即便口碑作品移師西區劇院演出,是否也應該在票價上回饋觀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羊毛出在羊身上 票價調整引起爭議
因預算大幅緊縮,法國文化部要求國家級劇院、音樂廳想辦法提高各自營收,自力更生。調漲演出票價是最直接,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結果搞得買戲票就像買火車票、機票一樣,有尖峰、離峰日期及時段上的價位差別。複雜的票價調整,搞得大家怨聲載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低價「惠民」刺激文化消費 「打壓」票價只能治標?
在中國看表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票價居高不下。為了刺激文化消費,北京、天津、煙台紛紛推出「文化惠民」辦法,以低票價吸引人民看表演,成效不錯。然而「打壓」票價是治標的做法,因為不可能綿綿無絕期,而且觀眾因低票價而非合理票價走進劇院,長遠看來對健康的文化市場消費並無助益。
-
焦點專題 Focus 法國
名團名家匯聚 古典樂迷的夢幻之都
除了巴黎在地三大團──法國管絃樂團、法國廣播愛樂與法國國家交響樂團一如以往,以當家音樂總監搭配明星演奏家端出精采菜單外,更令古典樂迷流口水的是,多個名團如柏林愛樂、匹茲堡交響、維也納愛樂、英國愛樂管絃、聖彼得堡交響、倫敦愛樂等,明星獨奏家從紀辛、列賓、約夏.貝爾、夏漢等一路排開,都將蒞臨巴黎,璀燦耀眼之勢,讓浪漫之都更是音樂夢幻之都!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台灣藝文表演票價高 比美國貴8.5倍
紐約戲票也不便宜 降價才能吸引年輕人
近日消基會接獲消費者投訴,在台灣觀賞從世界各國引進的音樂劇或藝文表演,所需花費竟比其他國家高出好幾倍。對此,消基會特別針對近兩年的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和愛爾蘭踢踏舞劇《舞王》進行調查,發現台灣的《歌劇魅影》票價不僅高於美國和英國,最高票價甚至是亞洲最貴,分別是韓國、日本的2.4倍和1.9倍;而《舞王》的票價也是其他國家的好幾倍。消基會也指出,台灣的國民平均所得比美國、英國、韓國和日本等國還要低,若將所得因素納入票價換算,台灣《歌劇魅影》最高票價約高出日本4.9倍,《舞王》最高票價甚至是美國的8.5倍。 對此,上述節目的主辦單位回應,商品定價須考慮到成本及該市場規模的大小等因素,而引進國外的藝文表演票價,也須依演出的成本、演出場次和演出地點、總座位數來計算,不能只以國民平均所得去評論一個藝文演出的票價是否比國外貴或便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二:不景氣,票價不跌反升?
表演藝術高票價時代來臨了嗎?
M型消費趨勢蔓延到表演藝術界!藝文多金族的崛起,間接帶動藝文表演的定價向上攀高的趨勢。不過,對於預算有限的觀眾而言,可運用的金錢變少,節目選擇性更多元,市場更加分眾化,卻是不得不正視的市場態勢。如何深耕品牌,走入分眾市場,培養高忠誠度的消費族群,正是每個表演團體經營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
藝數魔法室
享受一次進劇場的權利
「我們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人都有一次機會來到劇場」──三一劇團藝術總監摩西‧藍根(Timothy Langan)
-
專欄 Columns
劇場狂想二則
如何表現你對一場演出的激賞呢?獻花嗎?如何表現你對一場演出的期待呢?想辦法買到最好的位子嗎?對於「獻花」與「買票」這兩檔事,鴻鴻有很不一樣的解讀與想法。
-
專題(一)
北京人沒有「小劇場」?
對於北京的劇場工作者和觀眾而言,小劇場意義不單指風格上和大劇場有明顯區隔的場域,而在於多樣性和較自由的「可能」性,不一定要跟前衛或實驗有一定關聯。雖然北京的小劇場不像台灣、香港、和日本等小劇場,旗幟鮮明地展現前衛與實驗,但不論就創新、實驗、和多元性的發展來看,在中國仍只有小劇場能開創最大可能性。
-
九四回顧
今年的票房很冷淸 票房與票價分析
八十三年國內最大的表演場地──兩廳院的表演節目數又比去年往上攀升了,但是觀衆入場數卻向下滑落。不到七成的「指數」到底指出了表演市場什麼樣的問題?且待我們一一分析各項利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