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

何晓玫MeimageDance首部VR观落阴定目剧《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 9月红楼登场

文字|张震洲
摄影|刘振祥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7/31
《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融合台湾民间故事、情感诗意与命运哲思的沉浸式剧场体验。 (刘振祥 摄 何晓玫MeimageDance 提供)

2025年9月6日至9月28日,编舞家何晓玫领军的何晓玫MeimageDance即将推出全台首创的沉浸式VR舞蹈作品《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进驻台北西门红楼,开启长销定目剧演出。这是一场关于科技与舞蹈的跨界革新,作品结合8K立体摄影、VR虚拟实境、电影级特殊化妆与现场舞蹈演出,打造出台湾剧场首见的跨感官沉浸体验。观众不再坐在观众席,而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脱鞋入场、交出名字、喝下眼泪」,到最终戴上VR头盔亲身「走入」林投姐的世界──这不只是观看,而是进入与对望,是一次深层的感知与回应。

陈思宏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广告图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剧精采片段抢先看广告图片

本作前身为《林相缤纷|林投~姐ㄚ》,首度亮相即获国艺会支持,并代表台湾登上美国西南偏南艺术节(SXSW)与德国威玛艺术节等国际舞台。威玛艺术节艺术总监Rolf C. Hemke更盛赞「来自台湾的舞作在题材、科技结合与艺术表现上达到惊人高度。」此次重返台湾,团队历经雕琢,在叙事、技术与体验设计上全面升级,不只回家,更是一次再出发的文化提案。

《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特别邀请音乐大师陈明章担任音乐顾问,为作品注入厚实人文情感,同时结合现场演唱与声音设计,让整体声场更灵动鲜明;舞台结构与观众动线也全面优化,带来诗性引导与深度沉浸兼具的体验;视觉设计则运用电影级特殊化妆与身体捕捉技术,使「林投姐」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眼前,甚至与你对望。观众在演出中将实际穿越红楼内部的神秘空间,随引路人走过布幕、月琴声响、舞者于米堆中重生,最终坐入环形观演场并戴上VR装置,进入林投姐的记忆幻境──看见她的脸、她的伤痕、她曾经爱过的样子。

这是一场献给遗忘者的召唤仪式,一次跨越生命与界线的沉浸之旅。(刘振祥 摄 何晓玫MeimageDance 提供)
玩翻戏剧院导览活动的宣传广告图片

「我一直在想,作为一个女性,一个被贴上这么多这么多标签的女性,还有没有机会活成另外一种样子,或者就这样死得透透了?」艺术总监何晓玫的这句话,是本作的创作起点,也是情感燃点。林投姐,这个来自地方传说、长年被幽暗言语纠缠的角色,在本作中被重新召唤,成为一个拥有记忆与情感的女性生命。她曾经历等待、曾深爱过,也曾被遗弃,这段虚实交错的叙事,让观众在「与她对望」的过程中,也重新对话自己的记忆与身分。

而在这一切之后,真正想邀请观众留下的是一种信念──即便经历创伤与流离,我们仍然愿意相信爱。这不是一场哀悼,而是一次重新选择去相信的过程。因此作品的核心虽为科技,但真正让人难忘的,是舞者的身体语言、诗意空间与月琴声里流动的灵魂。她的凝视,也许比VR更真。

除了主体演出,《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更延伸出完整的五感互动体验,让观众不只是看见,更能把这段旅程带离剧场、带入生活。其中特别的是本次推出的「互动式纪念品体系」,将体验延伸到演出之外。

观众在演出最终坐入环形观演场并戴上VR装置,进入林投姐的记忆幻境。(刘振祥 摄 何晓玫MeimageDance 提供)

签诗×塔罗交织的命运装置:每位观众皆可抽取一张诗签,其内容来自林投姐故事与角色命运,成为一则写给观众的讯息。诗签背面结合塔罗设计,转化为一个通往内在探索的小仪式。通宁水×记忆香气互动体验:由专业团队设计「林投姐的通宁水」,气味、口感与视觉皆呼应作品意象。观众于演后啜饮,将记忆从耳目烙印进身体深处。

《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7月30日首轮试演场刚落幕,不少观众在走出红楼后久久无语,静静坐在场外消化情绪。一位观众说道:「我以为会害怕,但其实是很温柔地被抱住了。」也有观众说:「她没有吓我,反而像在等我。这是我第一次看完演出之后,有点不想马上回到现实。」整体口碑温暖又深刻,为接下来的正式演出拉开序幕。

一场关于身体、科技与爱的召唤,正在红楼静静展开。邀请你亲自走进幻域,与她对望,也与自己对话。

一场关于身体、科技与爱的召唤,正在红楼静静展开。(刘振祥 摄 何晓玫MeimageDance 提供)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