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宇之感》(photo©YILAB)
焦点专题 Focus 身体 X VR——从「不可见之感」出发的阴性叙事 用温柔探触,让未知显影

苏文琪《暗宇之感》 在暗物质中凝聚身体感知

2025台北艺术节:苏文琪╳YILAB一当代舞团《暗宇之感》

2025/9/11~21 

台北 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 小黑盒沉浸式剧场

天还没亮。

苏文琪与她的创作团队等在洞口,反光背心、头灯安全帽、雨鞋、急难小背包……矿工似的全副武装。

科学家驾著越野车来到,接了众人,缓缓沿著隧道驶向地底一公里深处。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便有了体感的时差:地面上正值墨尔本的寒冬,地底下,却仿佛回到台湾的夏天,潮湿燠热。

隧道的彼端是斯托尔地下物理实验室(SUPL),为了追索「暗物质」——在宇宙成分中约占所有已知物质的5倍,我们浸泡其中、却对它几无所知的神秘粒子——在废弃矿坑中打造的探测基地。

对于《暗宇之感》创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而言,这是第一次与真实的科学现场亲密相接。他们终于可以亲身感知,苏文琪持续诉说了近10年、依然意犹未尽的冲击体验。

《暗宇之感》创作团队穿越隧道前往斯托尔地下物理实验室。(photo©YILAB)
再现剧团-落人之家广告图片

那堵暗黑的高墙,化成了一道发光的门

「那6个星期,除了跟科学家对话之外,我基本上是说不出话来的。」

2016年,苏文琪获选到横跨法瑞边境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驻村。在抵达这处拥有数千名科学家、世界顶尖的科学研究机构之前,她揣想著种种科幻场景,入驻之后却发现,一切朴实得更像是工厂。

即便那些设备,确实内含著独步全球的前沿科技,「但没有一个人跟我谈科技。」

此前几年,苏文琪结束旅欧多年的专职舞者生涯,回到台湾攻读北艺大新媒体艺术研究所。在学期间,她一连端出攫人目光的科技表演作品,任谁看了,都会觉得那是她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然而她却撞上了一堵高墙。

「为了追求当时对高科技的想像,其实我的身心耗损得蛮严重的。」譬如与全自动化的大型机械装置共舞,「总是身体的速度在配合科技,总是身体在等待、在妥协,身体被拖著去靠近那些很虚无的理想。」社会执迷于科技带有强大的力量,所有的资源拚命地往那叠加,被忽视的肉身,于是逐渐产生了意识上的反扑,与之对峙、拉扯,甚而断然抛却。

拖著如此大战后的身心去到CERN,待在那样朴素的科学现场,日日拜访不同的科学家,听他们滔滔讲述自己正在探求的宇宙大问,空间、时间拉到无尽的远方,同时又近在跟前。「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回归到他们好奇宇宙或物质如何生成的这个起点。」

「我突然意会到,科技不在于你创造、使用了多么绚丽的机具,而是『你想要问什么问题』,然后这成为一种动能,推动你去做出这些。」科技并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和工具。通透了这点,那堵围困她多年的高墙终于消失,变成了一道门。

「那道门一打开,全部都是光芒。」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暗宇之感》创作过程。(photo©YILAB)

感知不到的重要存在

光芒最露的是重力。对于一个从小跳舞的科班生来说,这是一个熟悉的词汇。老师们总叨叨提醒:去感觉你身体的重力,感觉你和地板的关系……

一片地板,一个舞者,一些往下延伸的线条。当跟CERN的物理学家迪亚歌.布拉斯(Diego Blas)讨论到重力时,苏文琪这样画著。

可迪亚歌对那片地板很有意见。没有地板,依然有重力。当我们轻松地举起手,就已经战胜重力了,它那么小那么小,我们是体感不到的。妳所谓的坠落,当没有地板的时候,变成无尽的坠落,那会不会其实是一种漂浮?

编舞家苏文琪(photo©YILAB)

感知不到的重力,却是宇宙运行重要的力量。带著那张手绘草图所引发的巨大好奇,苏文琪在创作上开启了重力这道题,而后这个大哉问不断拐弯、开出新路,先是黑洞,如今是暗物质。

从前并不放在心上的科技新宠VR,因著COVID-19疫情的凑合(无法出国钻研原本属意的环绕声景系统,即使待在台湾也有群聚人数的限制),从一个被迫转移的阵地,意外变成适合用来建构细微感知的新宇宙。

「它全景式(holographic)的声音和影像,非常符合我们探索重力的需求。」当苏文琪第一次在头显里,完整体验自己的VR首作《黑洞博物馆+身体浏览器》,她激动地想:「我们终于找到一个对观众最友善的方式,可以去塑造、分享关于黑洞或暗物质的体感经验。」

《黑洞博物馆+身体浏览器》(photo©YILAB)

对焦感知,以阴性的力量

舞蹈、声音、影像、空间,《暗宇之感》创作团队里的成员本就操持著不同的艺术语言,又共同面对著不可感的对象,究竟如何对焦?

在暗物质这题上,他们的方法是一起潜入那地底实验室,亲自去取回与科学家、科学现场直面的「第一手资料」,一起研读钻探;同时,珍视作为「敏感」的艺术家各自的「第一手资料」:体感,在这场追寻中的切身体验,而后以各自最擅长的艺术语言输出。

「面对这样一种跟身体、感受有关,模糊不清、未知的对象,」「至少在这个团队里面,每个人都有很细腻的声音。那可能不是现行最前端的做法,相反的,在CERN之后,我不再追求『高科技等同于力量』的这件事情;我也开始很有意识的,希望团队的成员带有某种阴性的特质,而非太过坚硬、阳刚,或太过崇尚科技作为一种神的样貌,我们才有可能对话。」

《暗宇之感》制作团队,左至右为:田孝慈、张晖明、杨舒涵、苏文琪、谢文毅、吴秉圣。(photo©YILAB)

因而所谓的阴性特质,不光是意识到CERN园区内以伟大科学家命名的众多大道中,只有两条属于女性;或者留心,发现暗物质的关键人物薇拉.鲁宾(Vera Rubin),起初是因为作为年轻妈妈,无力与男同事们竞争热门的议题,所以把望远镜头转向「其他人不在乎的东西」;对于苏文琪而言,那更是超乎性别的某种能量,「那个力量是来自于我们如何提问」,从中产生行动,而后用细腻的感知去聆听。

而深入创作的洞穴,她也谨记著「创作是灵魂的显影,同时带有建造和破坏的力量」,要务是照料好成员们的身心均衡,养护彼此珍视的阴性能量。「唯有这个能量被滋养得很好的时候,我们的创作力才会持续。」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9/02 ~ 2025/12/02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