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剧场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感官对话的艺术形式,那打破观演界线的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无疑是近年最贴近观众身体、甚至最能引导观众「进入」作品的数位媒材之一。随著许多跨领域创作者投入VR创作,台湾的VR作品也逐渐走出技术展示的层面,开启多元的叙事;而愈来愈多剧场工作者的投入,也让表演艺术的切角为作品带来突破感官经验的尝试,重新定义表演与观众的界线。
在这之中,舞蹈工作者对身体的熟悉度,为VR的观演带来更丰富的体感;而女性创作者的视角与感官建立,更是透过VR的延展打开了身体叙事的可能性。由两位女性编舞家谢筱玮、谢筱婷组成的「InTW舞影工作室」,VR作品《The Awake》计划从2018年启动至今,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渐冻人主题,也在认识渐冻人的过程中,同步摸索以VR重现体感的可能性,作品一磨7年,今年初终于完成最后的拍摄、进入后制,来到完成的最后一哩路。

医学、海洋到舞蹈,对未知的好奇引领她们探索前行
2016年初,一出以鲸豚为主题的舞作《52 Hertz》在花莲牛山海滩首演,以天地为舞台、沙画勾勒地面。《52 Hertz》走遍台湾各地海滩,以环境剧场的姿态留下舞蹈的身影与故事,并随著表演落幕让海流带回自然。担任创作与编舞的谢筱玮和谢筱婷,是一对深爱海洋与鲸豚的双胞胎姐妹,甚至在走向舞蹈之前,差一步就投身海洋领域。
舞蹈是筱玮和筱婷从小到大的课外活动,快乐的练习占据了她们求学以外的多数时光。主修兽医的筱婷,毕业前曾到屏东海生馆实习,拥有潜水执照的她获得一次潜入白鲸池喂食的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毕业自医技的筱玮也感染了同样的热情,两人一度以海洋为目标申请海外留学,却苦于没有长期累积的研究经验而屡屡失败。有趣的是,非舞蹈科班、来自跨领域背景的她们,却误打误撞地成为英国拉邦音乐舞蹈学院的完美候选人,意外申请上一年制的专业学程,在26岁那年正式投入专业的舞蹈训练。
兴许是投入每件事的出发点都是快乐的,她们一路顺著生命的流前进,毕业后又前往纽约玛莎.葛兰姆当代舞蹈学校进修、跳舞,并投入编舞创作,从日常生活到关注的议题,都是编舞取材的灵感。2013年她们开始以「InTW」舞团在纽约大小剧场创作、表演,直到2016年决定回台湾发展,以「InTW舞影工作室」为名立案,继续发展深爱的舞蹈,以舞蹈为桥梁,持续探索关注的事情。回台的第一个舞作《52 Hertz》,就献给一路上始终深爱的鲸豚与海洋。


放大幽微的情绪,找到转译的切入点
对海洋与自然的喜爱,多次出现在InTW的编舞作品中,也与她们的编舞风格不谋而合。尽管舞团设在台北,但她们的演出遍及台湾各地海边与开放空间,以身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打破观演的第四面墙,推开感知的边界。2018年两人构思著要做一个舞团代表作,筱玮回忆,原先想依循国外舞团改编童话,讨论后挑中了少见的《睡美人》,而当她们再延伸思考可连结的身体状态时,脑中就浮现了渐冻人。筱婷笑说,没想到这个意外的发想,直接将她们带向新的旅程。
两人秉著研究精神,主动接触渐冻人协会,试著从资料与周遭亲友的口述,深入了解病友的体感与状态。病友的时间感是她们第一个想转译的身体感知,筱婷分享:「有个病友说,他会看著阳光在房间落下的影子,慢慢从这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而另一个病友则分享了他不慎从轮椅上摔倒在地,侧身俯卧的视角,「他眼前的空间是歪的,长时间无人发现的恐惧引发想像的扭曲,在他眼中形成一个充满压迫与黑暗的视界。」她们从病友的描述找到不同于常人的时间与空间感知方向,成为创作转译的切入点。
两人以此为概念,申请到C-LAB沉浸式全景剧场计划《The Awake》,在2019年发表了一场阶段性的实验性尝试,结合沉浸式现场演出、装置,与一支5分钟的VR短片,此时仍以剧场为主,VR为辅。这个计划带著她们入选2021年高雄电影节VR FILM LAB创作培育工作坊,获奖并受邀前往法国最大XR年度展会新影像艺术节(NewImage Festival)提案。那也是疫情刚过,VR开始成为许多创作者投入的时期,她们带著编舞的创作脑袋,如一张白纸般投入VR创作开发。
对她们来说,VR是延伸身体感知、放大观者感官体验的工具,与InTW过往的创作尝试吻合,也贴近她们始终以身体为核心的坚持。透过这个媒介,也许有机会将她们从病友与家人身上搜集而来的各种幽微情绪,放大并转译成更能引起观者共鸣的语汇。


打开感知的边界,投射观者生命经验
「快乐并不是单一的情绪,里头蕴含了复杂的多重感官与心情。」筱婷解释,这种幽微的情绪,无法用言语形容,也很难用文字描绘,但身体可以。过去几次的阶段性演出中,她们都会邀请病友与家属前来欣赏,身为创作者的她们与舞者看著病友家属不时在过程中被触动、到角落痛哭,让她们更加确定,有某些幽微的情绪和感官在舞蹈中被共感了。
这次尝试确立了《The Awake》VR版的走向,将不会是线性的完整叙事,而是片段或块状的、那些从病友与家属经验中抽丝剥茧而来的情感与体感。「VR建立了一个能让观众『进入』作品的场域,不只是单纯的观看,而是被包围、被牵引。因此我们倾向以情绪和感官为主题,让观者在作品中自行投射与回应自己的生命经验。」筱玮解释,她们不打算用单一叙事把故事说死,而是让作品反射观看者自身,「如此一来,不管是谁来看这个作品,都可以在体感传达的概念时,也从中映照自己的故事。」筱婷说。
这趟长达7年的旅程即将走到尾声,《The Awake》在2025年初完成最后一次拍摄进入后制,25分钟的影片将带著观众走入病友的家中,旁观照顾者与病友的互动、感受身体与心理的拉扯,再一步步走入病友的视界、内在空间,在虚实交错间体感那些难以言述的恐惧、黑暗与混沌,也邀请观众在过程中投射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受。
筱玮笑说,直到拍摄的最后,所有人都还在问她们结局是什么。「对我们来说,这部作品从创作初始到现在,不管编舞、拍摄、音乐到影像的创作,都是一个共同创作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随著讨论与时间推进的有机形成,结局也是如此。」筱婷回忆,7年来作品走走停停、经历各种难关,也曾面临病友离世、新朋友加入,所幸整个创作团队始终都在。每个人都随著时间的更迭,与每一次阶段性呈现带来的反馈,一点一滴加入形塑出最终版《The Awake》。「我们希望作品能将那些文字无法叙明、只属于身体的记忆感受,在作品的缝隙间触动观众的内心。」
「没有人说这样不可以。」拍摄过程中,创作伙伴都鼓励两人保有自己对叙事的坚持,「我们的创作本来就不是线性的,而是靠著各种细节,堆叠出观众的体感。」筱婷认为,难以被描绘的体感打开了诠释的空间,让每个观者得以在观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一直以来VR都透过跨界打开创作的可能性,也许这会是属于表演艺术的VR叙事体。」筱玮说。
在理解之前,让感受先行。这是她们为《The Awake》建立的观看方式,也希望戴上头显的每个人,在这25分钟内,也能跟著作品潜入自己的内心,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