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个起心动念——想把当下的身体留下来,MeimageDance艺术总监何晓玫在评估该如何与观众对话的路径里,从舞蹈一路逛进了VR,并在时间的延展下,让作品透过台湾传奇女鬼林投姐的滤镜,搭配月琴吟唱、米艺与舞作,长成了更为面向大众的长销式沉浸体验。
2025年9月,何晓玫MeimageDance在故事工厂协力下,于西门红楼驻地1个月,开出共90场的《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沉浸式制作,演出以舞团2023年发表的VR作品《林相缤纷—从肉身到虚拟的极相与无相轮回》为基底,并安排有浓郁的仪式感前提,观影环境也如2023年般充满香气与意象。观众一入场便会在无语言演员「NPC」的带领下,逐步脱下鞋袜、交出名姓,踏进台湾民俗元素包裹下的中性无生灭世界,作品也在一层一层的观看与多重小物件的暗示里,试图为传说里的厉鬼开启一个别开生面的重生出口。
VR是客观记录最合适的载体
选择VR并不是一种科技世代的随波,回顾创作原点,其实是来自于疫情期间演出停摆的焦虑。就和所有创作者一样,在台湾舞蹈领域有一席之地的何晓玫,同样的面临强制暂停活动产生的剧烈震荡,从小接受西方体系舞蹈教育的她,在休止时刻,诚实摊开身体的种种肌肉与美学记忆,认知到当代社会对舞者身体多元性的包容度愈来愈宽广,日常的、高技术性的肢体语汇都有机会被大众接受;那反向之于创作者,舞蹈在这个时代座标里扮演的角色会是什么?与此同时,全球因疾病笼罩而开启的滚动式新生活节奏,也放大了人类肉身的瞬逝与无常状态,以此为起点,何晓玫希望找到一种偏向客观的表达方式,能把当下的物质身体,脱去装饰、没有标签,不带情感,超越时间限制的如实记录下来。
由此念想带领,舞团与VR在排练场里相遇。2021年即开始尝试360度的拍摄,虽然开启了新的身体观看形式,但VR技术上的限制,使得成品与理想仍存在差距,直到2022年再次重启,这次则由舞团长期工作的女舞者何亭仪为拍摄标的,运用极为拟真的电影特效化妆保护演员重点身躯,非常细致且艰困的,将人体四肢与头发悬吊于半空中,仅保留少许能够透过后制处理的支撑点,将VR拍摄完成。
鬼魂的无限可能成为观看破口
在VR拍摄直至后续后制期,何晓玫最初一直怀抱的主体设定都是「女神」,承继舞团在《默岛》系列作品对台湾土地信仰的关注与熟稔,也期待在神灵的想像下赋予女性身体足够的尊重与一定的观看距离。但再进一步思考华人社会里对于女性神祇裸露可能连带而来的禁忌感于不自在,何晓玫转念一想,何不从最富有生机的鬼怪意象出发?借由处于天与人之间的魂灵介质,让死亡与毁灭成为观看身体的破口,在鬼魂的世界里,再奇怪的形貌都会成立,所有夸张的事物都能拿到真实的门票。因此传奇女性厉鬼「林投姐」慑人的名号故事情节,成为最合适的题材,也与VR影像内容紧密嵌合。
何晓玫对林投姐有诸多同为女性的关怀与感受,她认为祖父母辈的林投姐与我们一起活到了现在,遗传下来的并不是血缘的牵绊或是同宗同性别的肉身线索,而是在每一个台湾人从亲友身上吸收到的、影响著社会往下发展的集体记忆。有别于民间故事虚构成分重,何晓玫笃定地表示,林投姐的故事真实性一定高:唯有惨烈且突出的案子,才足以在社会上引起广大的恐惧或同情共感,因而得以世代流传不坠,而众人看似八卦地不断在故事里添枝加节的诉说方式,就是集体震惊后的社会性疗伤。但若以现代的眼光重看林投姐,她的报仇与愤怒,何尝不是一个遭逢恶意欺骗与背叛的女人(或人),自然产生的情绪与选择,而她背负了多年无比可怖的形象与血腥的结局,甚至没有办法考证真实的姓名,作为现代后人,能否给予更合理的观看、还原与安抚?
时刻变化的当下,才是生命日常
在VR的环绕式影像里,观众得以选择游走的角度与路径,并在近似夕阳色调的道路里,猛回头发现正走在庞大巨型的人类身体之上。而当女性人类的面孔缓缓地靠近与显现,无声而平静的样貌,令人不自觉升起敬畏与怜悯,随著观看的时间愈长,开始有些末梢与躯干逐步分解、碎裂,成为漂浮的片段,不往何处去,也不知从哪里来。
这样的图像安排其实诞生于VR拍摄现场的哲理,由于360度全景摄影捕捉的画面非常精细而具体,皮肤上的细小皱折、凹凸痘疤与指茧都能完整拍下,即便舞者已然屏息至近乎禅定,只有0.1厘米的微型位移,在后制拼缝画面时,就会无法完整密合。正当技术团队无比苦恼、舞者甚至要求把自己绑到极致以求完美的时刻,何晓玫突然得到启发,这些破碎而无法完整的图像,正是生命的本质,在肉眼看不出来的日常里,躯体其实不断在活动与改变,若回到想为当下做记录的初衷,这些无法拼捕的缝隙就是最好的生命证明,VR头显让人类得以从破碎的四肢孔洞里,窥看其他正在漂浮著的皮肤与肌理,那样的风景对何晓玫来说,无与伦比。
自述从小就讨厌习俗与仪式的何晓玫,却在经历过生命情节的巨大变化后,珍惜仪式在过渡时期所带来的信念与倚靠,因此她也将仪式作为串连演出三主体——月琴吟唱、现代舞蹈与VR展示的桥梁,透过具象的动作指令,引导观众一步一步走进她打造的超脱语言、界线与符号的中性空间。唯一可惜的是,她极想要给予观众微醺的放松体感,却受限于场地要求与诸多考量,只能以一小杯通宁水作为代表。若说她希望透过《林投姐,妳叫什么名字?》传达什么意念?或许那会是,没有解答也无所生灭,空泛却又充满可能的生命实相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