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
焦點專題 Focus
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
在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逐漸交融的今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不僅是一種觀看的工具,更是一種觸動身體、延展感知的場域。本企畫「身體 X VR從〈不可見之感〉出發的陰性敘事」,從陰性視角出發,聚焦3組台灣藝術家的實踐,探索身體如何在 VR 中消散、重組、生成,並與情感、記憶與未知力量交織。 在疫情促使創作轉向的契機下,編舞家何曉玫以《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透過女性鬼魂的凝視,將舞蹈、吟唱、米藝與 VR 融合,讓漂浮、裂解的身體在虛擬空間中得以延續,開啟觀看破口,讓潛伏於歷史陰影中的女性得以發聲。 另一方面,編舞家蘇文琪則延續10年的科學探索,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走向宇宙深處,歷經《黑洞博物館+身體瀏覽器》,推出新作《暗宇之感》,深入創作的洞穴,嘗試以 VR 再現黑洞、暗物質等「不可見的存在」。在她的實踐中,科技不再是硬核的展示、不是創作的目的,而是透過陰性質地的敏感與柔韌,向不可知提問,體現不可言說的能量。 而由雙胞胎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歷時7年醞釀的《The Awake》正邁向最後一哩路,以漸凍人的身體經驗為切口,轉化病友與家屬的幽微情緒與時間感,藉 VR 打開非線性、片段化的情感場域。觀眾不僅「觀看」作品,更被牽引著進入其中,在感受先於理解的過程裡,將自身生命經驗投射其中。 這3件作品有各自的核心關懷,卻在 VR 的延展裡相互呼應,指向身體作為感知載體的開放性,並透過敏銳凝視,觸及那些難以名狀、無法被符號化的「不可見之感」。這些創作不僅挑戰劇場與觀演的邊界,更以陰性敘事為方法,讓 VR 成為感官、情感與記憶交錯的場域。 她們共同展現的是陰性敘事的力量:不在於給出唯一的答案,而在於共感他者的生命經驗,打開更多感受與想像的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破碎無常,才是生命實相
何曉玫《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在科技裡呈現人生情狀
只是一個起心動念想把當下的身體留下來,Meimage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在評估該如何與觀眾對話的路徑裡,從舞蹈一路逛進了VR,並在時間的延展下,讓作品透過台灣傳奇女鬼林投姐的濾鏡,搭配月琴吟唱、米藝與舞作,長成了更為面向大眾的長銷式沉浸體驗。 2025年9月,何曉玫MeimageDance在故事工廠協力下,於西門紅樓駐地1個月,開出共90場的《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沉浸式製作,演出以舞團2023年發表的VR作品《林相繽紛從肉身到虛擬的極相與無相輪迴》為基底,並安排有濃郁的儀式感前提,觀影環境也如2023年般充滿香氣與意象。觀眾一入場便會在無語言演員「NPC」的帶領下,逐步脫下鞋襪、交出名姓,踏進台灣民俗元素包裹下的中性無生滅世界,作品也在一層一層的觀看與多重小物件的暗示裡,試圖為傳說裡的厲鬼開啟一個別開生面的重生出口。
-
焦點專題 Focus 用溫柔探觸,讓未知顯影
蘇文琪《暗宇之感》 在暗物質中凝聚身體感知
天還沒亮。 蘇文琪與她的創作團隊等在洞口,反光背心、頭燈安全帽、雨鞋、急難小背包礦工似的全副武裝。 科學家駕著越野車來到,接了眾人,緩緩沿著隧道駛向地底一公里深處。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便有了體感的時差:地面上正值墨爾本的寒冬,地底下,卻彷彿回到台灣的夏天,潮溼燠熱。 隧道的彼端是斯托爾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為了追索「暗物質」在宇宙成分中約占所有已知物質的5倍,我們浸泡其中、卻對它幾無所知的神秘粒子在廢棄礦坑中打造的探測基地。 對於《暗宇之感》創作團隊中的其他成員而言,這是第一次與真實的科學現場親密相接。他們終於可以親身感知,蘇文琪持續訴說了近10年、依然意猶未盡的衝擊體驗。
-
焦點專題 Focus 放大幽微情緒,打開感知邊界
謝筱瑋、謝筱婷《The Awake》 從女性視角重塑身體敘事
如果說劇場是一種探索與創造感官對話的藝術形式,那打破觀演界線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無疑是近年最貼近觀眾身體、甚至最能引導觀眾「進入」作品的數位媒材之一。隨著許多跨領域創作者投入VR創作,台灣的VR作品也逐漸走出技術展示的層面,開啟多元的敘事;而愈來愈多劇場工作者的投入,也讓表演藝術的切角為作品帶來突破感官經驗的嘗試,重新定義表演與觀眾的界線。 在這之中,舞蹈工作者對身體的熟悉度,為VR的觀演帶來更豐富的體感;而女性創作者的視角與感官建立,更是透過VR的延展打開了身體敘事的可能性。由兩位女性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組成的「InTW舞影工作室」,VR作品《The Awake》計畫從2018年啟動至今,從女性的視角切入漸凍人主題,也在認識漸凍人的過程中,同步摸索以VR重現體感的可能性,作品一磨7年,今年初終於完成最後的拍攝、進入後製,來到完成的最後一哩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虛實中總是眾生
2024年的德國威瑪藝術節(Kunstfest Weimar)於8月21日至9月8日間在圖林根自由邦威瑪市( Weimar, Freistaat Thringen)舉行。應德國策展人羅弗.漢默克(Rolf C. Hemke)之邀,MeimageDance舞團與作品《林相繽紛》於今年的威瑪藝術節演出。這部融合虛擬實境(VR)與現場舞蹈的作品,以台灣民間傳說「林投姐」(註)為靈感,透過數位擬態與舞者的肉身相,為歐洲觀眾帶來了一次跨越死生與虛實邊界的震撼體驗。 作為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論壇之一,本屆威瑪藝術節以「Wofr wir kmpfen」(我們為何而戰?)為題,意圖引發觀眾對於過去幽靈如何影響當下的深思。在這個藝術節中,「幽靈」象徵當前歐洲社會、政治、經濟所面臨的拉扯與撕裂,是歐洲懷疑主義的幽靈,也是族裔民族主義的幽靈。這些主題在藝術節結束後,將隨著《另一個俄羅斯 The Other Russia》巡迴展繼續延伸,該展覽展示了人權組織MEMORIAL對抗史達林暴政、爭取民主俄國的影音記錄。 而在眾多隱喻的「幽靈」中,MeimageDance舞團的「林投姐」是藝術節上唯一「具象化」的靈魂。在威瑪國家戲劇院的黑盒子實驗劇場(Studiobhne),《林相繽紛》打破了觀眾與舞台之間的傳統界限。藝術總監何曉玫邀請觀眾進入表演空間,圍坐在舞台中心的米堆旁。昏暗中,隆起的米丘掩埋著即將揭開之事。「民間流傳的鬼故事常常反映社會問題,揭示集體恐懼與內疚的心理。」藝術總監何曉玫說:「林投姐的故事寄託了早期女性的困境,她的存在只能通過普世價值的凝視來得以認可。」 演出的前半段,觀眾透過VR錄像見證象徵林投姐的舞者身體在百劫後獲得釋放。她的形象巨大如地景,但近距離觀看時,只能捕捉到斷片的紋理,難以辨識全貌。VR技術讓觀眾同時感受到空間的縱深與廣度,創造出新的凝視。「台灣的民間信仰裡,人跟神的界線是彈性的。人可能因功德成神,也可能因成鬼作亂而被立廟安撫、祭祀......COVID-19疫情肆虐時,我對劇場藝術依賴實體場域的脆弱性曾感到焦慮。劇場容易因現實因素的劣變而被犧牲。這促使我首次嘗試以VR形式創作。在錄像中,舞者不會老去,也沒有生理條件的改變,時
-
焦點專題 Focus PQ舞台演出現場之二
《境內的人:實境展開》 利用虛擬實境帶領觀眾經歷多重現實
「PQ+」單元由 PerformCzech單位協辦,聚焦在強調舞台設計層面的裝置展覽、戲劇、舞作等,並主要展示定居捷克藝術家的作品。其中的虛擬實境(VR)作品《境內的人:實境展開》(Insider: Unwrapping Reality)展現了在VR眼鏡中的空間設計如何與現實的空間產生感官對話。 這個一對一的演出由墨西哥裔藝術家Cristina Maldonado導演,2019年與多位合作夥伴共同構作(Keya Singh、Eva Rosemarijn、Lea Kukovičič),另有演員Isa Juchniewicz, Lamija Čehajić。 演出發生在一個公寓,觀眾抵達後會在玄關等待。表演者帶領我進入室內居家的空間,在一張黑色木桌前坐下,簡單介紹VR眼鏡的原理,拿出一顆藍色的毛線球放在桌上,並讓我戴上一副DIY的眼鏡。距離感因為鏡片被扭曲,表演者請我伸手觸碰毛線球,將它往左推,往右推,最後往她的手中彈過去。這個小動作不知不覺地讓人習慣了在視覺有些錯位的情況下,使用觸覺。戴上真正的VR眼鏡後,在畫面中我看見和桌上一模一樣的藍色毛線球。剛剛還在「外面」世界的毛線球到了虛擬的世界裡面。這個小細節卻深刻影響了觀者對空間的認知,使得眼鏡裡的現實和外部的現實重疊。
-
焦點專題 Focus 關於沉暗歷史
陳芯宜:自從遇見無法離開的人,我已不是原先的我
身為一個創作者,是否耐痛度總得比別人高上許多,才能夠預先承攬許多的悲痛,並以創作翩然抵達觀眾面前呢? 看完《無法離開的人》,這樣的疑問就更深了。 《無法離開的人》是陳芯宜的第二部VR作品,以白色恐怖為主軸,使歷史上塵封的記憶復活,藉由影像,受難者總算遞出了一封遲來太久的家書。陳芯宜自大學時代加入黃明川導演的團隊學習,因參與「二二八口述歷史」打開她觀看社會的另一雙眼睛,該作品全長30分鐘左右,卻也是她歷經數十年的積累,吐出一道深深長長的嘆息。 「這麼說來,我應該算是個很可以忍受痛的人吧?」陳芯宜說,自大二弟弟過世以後,她感覺已非原來的自己,一雙死亡的眼睛似乎變緊緊黏著她,經常以死來思考自己的生,「不管我做任何事情都有死亡在看我,『在我死後會不會覺得後會對不起自己』的這個眼睛始終存在。」 拍攝《無法離開的人》時,這雙眼睛也是如此黏著她的。因此陳芯宜說,面對這段大歷史,她其實有部分是很能感同身受,「家中有一個人不見了,家人對這個空洞的思念,連要傳去哪裡都不知道,餘生的心都會懸吊著、無法落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現場
郭文泰X周東彥 挑戰神秘的「之間」
郭文泰與周東彥,河床劇團與狠劇場,兩組近期在表演藝術國際新聞與科技跨界裡常出現的名字。前者以詩意與夢境的小劇場起家,作品走向大劇院的同時,也在虛擬實境的國度打造出亦真亦幻、震懾人心的場景;後者持續在多媒體劇場與視覺藝術領域進行各種實驗,挑戰藝術與科技的邊界。 兩位創作者在作品中不斷地跨疆越界,現實生活裡也帶著XR作品走向國際舞台,為台灣帶來國際關注與聲量。作為劇場創作者踏入XR領域的先驅,本次邀請兩位聊聊XR在劇場的現狀與未來。 Q:兩位是怎麼認識的?對彼此作品的印象是什麼? 周東彥(簡稱周):我們之前同時有作品在北美館《社交場》展出,但時間剛好錯開,沒有太多交集。真正的認識是因為素伶(河床劇團團長)找我聊有關VR拍攝的事。 郭文泰(簡稱郭):我第一次看東彥的作品是疫情的時候,他在實驗劇場玩了很多劇場的可能性,大家都在聊,那時就覺得他是一個很大膽的創作者。後來在Funique(註1)辦公室看他的作品《霧中》,我覺得很酷,只是在很多人的辦公室看會有點尷尬,我在頭盔裡看到的畫面都會呈現在螢幕上,直接看那些裸體好像不對,不看也不對。 Q: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之下,開始使用VR作為創作媒材? 周:我是受邀參與的。之前《光年紀事》使用人跟空間的3D掃描在浮空投影上,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想想竟然已經是8、9年前的事了!高雄電影節也在那時開始投資、邀約相關創作者,原本是邀短片跟長片的導演,包含徐漢強等人,也問我想不想把《光年紀事》做成VR。那時我對VR只有片段印象,沒有真的知道要拿來幹嘛,就買了最便宜的設備,開始看一些作品,想說可以來做點什麼。 郭:河床劇團從2011年開始做「開房間計劃」,觀眾反應很好,陸續做了10個不同的演出,這對觀眾跟團隊來說都是很棒的經驗,可是製作面很難繼續走下去。那時候覺得如果可以來試試看VR,會怎麼樣? 我對VR不熟,就找了
-
VR沉浸互動展演《巴黎舞會》推出長演型定目劇
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 VR 體驗的沉浸式作品《巴黎舞會》(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今(2023)年初登上2023台灣國際藝術節成為一票難求的熱門節目,年底即隆重推出升級版本,獲得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支持,首次推出長演型VR沉浸定目劇。此展演作融合實境互動、多人共舞,以及5G和VR尖端科技,打造新型態VR實境互動體驗。
-
在威尼斯影展「開房間」 河床劇團VR《遺留》入圍沉浸式內容競賽
威尼斯影展日前公布「沉浸式內容單元」入圍名單,其中備受矚目的是由現代劇場跨界VR360的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首度執導VR作品《遺留》,展現出他耕耘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多年的創作功力,一舉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遺留》是河床劇團將其著名的沉浸式劇場「開房間計劃」轉化為虛擬實境的第一部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改變二:賽伯格與身體感知篇
人與科技的交融 身體的新感知與新存在
人類世的觀點提供了全新觀看身體的視角,因為技術在我們到達之前已經在場,提供了非常先行的條件使我們成為「人」的可能,從根本上來說,使我們成為「我們」的並不是「我們」,人早已成了「人與技術」混合而成「技術個體」,生活根本已離不開科技,科技也改變了人性、倫理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是重新定義了「人」的可能性,而藝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處理人在科技、網路世界中的生活情境,如何去探討現代科技對人際關係和自我追尋的衝擊?
-
戲劇
真實的召喚與極限
這場秀,一面打破了所有的實境,宣告這終究是一場夢境,一面揭示了似乎也頌揚著這一路上所經歷一切事件的展演本質。對我而言,這樣的展演本質在過程中因各種形式混雜、各景之間少有連續之下,早已無所遁形。展演愈是試圖仿真,愈是讓我有意識地好奇它能仿得有多真,愈是窺探且感受到其假扮,進而使得觀者在這看似殘酷的戲局裡,得以樂在其中。
-
戲劇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人權園區沉浸式展演 重歷台灣的過往年月
黑眼睛跨劇團創團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發想自義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詩劇《夜長夢多》,鴻鴻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邀請三位新生代導演創作三段橫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題材的異境故事,並邀VR團隊參與製作,每場不到廿位觀眾將被分組體驗不同的感官情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藝術碰上影像
視覺的舞台遊戲 身體的現身到消失
舞蹈以身體作為言語意義逃逸之所的空間調度,身體作為唯一「著像」的方式,可說是極其視覺導向的創作形式,但當代編舞家也不甘僅止於此,而嘗試在身體與地面之外,增加一些新的、干擾閱讀身體的面向,而影像就是最早也最常被運用的方式,從玩弄影像低限的的錯視、投影與舞者重複影像的奇幻景觀,到數位科技「上身」塑造的虛擬身體、VR的運用讓觀者幾乎感覺身體已消失科技影像與舞蹈的探戈之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達康.com:需要觀眾笑聲的漫才,不適合做直播
原以為簡單的搞笑是最易移植到網路上的表演,卻意外地水土不服,「達康.com」的康康說:「有一種漫才是快速的一問一笑,在問答裡展現機智和幽默,這種類型比較不吃氣氛,也許比較適合直播。」以達康的例子來看,他們不做網路直播,擔心無法呈現作品的氣氛,唯一可以接受的做法是:「如果現場是有觀眾在場,那我們可以接受做直播。」
-
專欄 Columns
眞眞假假的世界
文化的產物常常就是以人類的意念來創造虛幻世界,而眞中有假,假中有眞,正是文化產品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