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工作室
-
特别企画 Feature 提案1:就做你最擅长的事吧! 持续练功的努力家们
林威震 14天,让生活另开视窗
在美国疫情失控之前回到台湾的林威震,体验过十四天隔离检疫的焦躁不安,也终于有机会做了一些之前完全没有时间与机会做的事。放下飞来飞去的演奏日常,他在此「停顿」中重拾马林巴琴改编计划、靠有氧运动连接起过去一直保有的健身习惯,甚至尝试直播,还在隔离期满后,跑去社区大学上课习画专注的音乐家人生开出新视窗,看到新风景。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3:「前瞻计划」给金援,共创团队美好未来?
文化中心升级全面启动 及时雨解地方场馆旱象
台湾的表演场馆今年加入了两个生力军台南市的台江文化中心与新北市的树林艺文中心,预料都将成为在地文化力量挥洒的基地。在欢喜新馆落成同时,因「前瞻基础建设计划」而展开的各地文化场馆升级,是否也将改变展演生态,展现出新颖面貌?但在短短两年间,从检视、评估、执行到完工结案等,似乎在时间上略显不足,虽是有资金的挹注让年久失修的地方场馆重生的美意,但若未能在有整体考量的状况下,想让表演团队不被各馆硬体限制、自在挥洒创意的初衷,这场及时雨是否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还尚待观察。
-
艺号人物 People 日本狂言师
野村万斎 笑,是一种最和平的行为!
以电影《阴阳师》中安倍晴明一角为台湾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野村万斎,出身两百五十年以上的知名狂言世家,除了是日本重要非物质文化财产「能剧狂言类」持有人,也跨足现代舞台,改编融合经典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剧目,并担任二○二○东京奥运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应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之邀,他与父亲野村万作、儿子野村裕基来台演出,趁此机会,本刊得以专访这位当代狂言大师,请他分享个人学习狂言的经历与体悟,及他对表演与创作的看法。
-
专题
穿越看不见的台南
「当来自记忆的浪潮涌入,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将它吸收,然后胀大。」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第一章中写道,「但是,这座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著过去,写在街角,在窗户的栅栏,在阶梯的扶手,在避雷针的天线,在旗杆上,每个小地方都一一铭记了刻痕、缺口和卷曲的边缘。」 2019台南艺术节以这本上世纪七○年代出版的经典为命题,规划「府城」、「山线」、「海线」等三大主轴,要观众走过街角,凝望窗栏,滑过扶手,穿越「看不见的台南」的每一个小地方,并对当下的我们提问: 我们该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个「城市艺术节」应该具备什么样貌? 艺术家除了创作作品,他/她们的工作方法可以带给地方一个「新的语言」吗? 我们该如何透过艺术展望一座城市的「未来」,而这未来并非与过去断裂,而是同时并存? 在艺术节开跑前,让我们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纸上穿越六个地方与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状: #《台南公园的身体地图百日行走》@台南公园 #《土土海海渔光岛》@渔光岛 #《咖哩骨游记》@中西区 #《层中隙》@中西区 #《道隐》@台南水道 #《听海日记》@七股龙山国小
-
专题
从海线到山边 台南不只是「台南」
今年迈入第八届的台南艺术节,首次转型引进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剧评人周伶芝、郭亮廷带领观众「穿越看不见的城市」。不同于以往活动聚焦于市中心,两位策展人从巷弄、官道、海盗一路发展,期待用艺术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隐藏的过去,而且把范围拉大,从「府城」拓展到「山线」、「海线」,并且邀请外地╱国艺术家,带著艺术之眼深入地方,与在地人们、空间互动共创。这回,让我们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脚步,踏查那些你以为认识的,还有不认识的「台南」。
-
专题 府城
《台南公园的身体地图—百日行走》@台南公园
地方 走进台南公园,最先注意到的是北台湾少见的金龟树,此树种在辟园之初栽种了百棵,扭曲的树瘤、臃肿的树干,看起来异常地凶狠、张狂。除此之外还有雨豆树、凤凰树等充满「南岛风情」的树种这些美树、植栽,在日治时期,远从中南半岛诸国引进,移植进公园,除了完成日本对台湾的「东南亚」热带岛屿殖民地的典型想像,也有著将小岛作为现代化实验场的规划蓝图。 当时,日本对台湾的建造工程除了交通、农业、水利、金融等基础建设,「公园」也是其中一环。一九一一年底,当时的台南厅长松木茂俊发起台南公园的营建计划,隔年通过,历经四年半,这座透过募款、总督府补助,投下巨资兴建的现代公园在一九一七年夏天完成。 台南公园彼时是府城最时髦的地标,除了热带植物,还有喷泉、假山、飞瀑、花圃、装饰电灯、运动场、纪念塔、鸟园等设施,在公园尚未完工时,此处就举办了台湾南部第一届的棒球比赛(南部野球优胜旗争夺赛,一九一四年开始,持续至一九三○年),也有「自转车竞走」(脚踏车飙速比赛)等运动盛事,当年最夯的沈常福马戏团在一九五八年也曾到台南公园演出这座占地四万五千坪的辽阔公园,曾经是青年男女约会首选,也是鸟迷、植物迷、运动迷等各种迷的圣地,但百年后的今天,年轻人们少了,如今成为各国移工、年长者的放松空间。
-
专题 府城
《咖哩骨游记2019.旅行装》@中西区 吴园
地方 「这我们不能破梗!」两位策展人守口如瓶,唯一松口的梗是(早已经公布在售票网页的集合地点)吴园。 位于中西区的「吴园」最开始被叫做「紫春园」,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或1829)时由地方士绅兼盐业超级富豪吴尚新所兴建。最初,富商豪邸占地辽阔,圈起了现今公园路、民族路二段、中山路的三角地带,曾与板桥「林家花园」、新竹「北郭园」、雾峰「莱园」等并称台湾四大名园。时移事往,吴家家道中落后,将土地变卖征收,此处便在日治时期后成为市民重要的集会空间,目前的吴园艺文中心成为台南府城的古迹地图中的重要一点,结合了三个空间:前方的「公会堂」,后方的「吴园」与侧边的日式木造建筑「柳屋」。 过去的吴园占地原本还涵括四春园旅馆、台南图书馆及台南市水浴场,但这三座建筑物于一九七四年被卖给远东百货公司,目前一眼即可望到尽头的庭园内,除了以硓����石叠成的假山「仿飞来」之外,仅保留了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等设施,还有对比园区内中式古迹后方的现代化的百货商场,此番错乱拼贴的景色有著让人精神错乱的戏剧张力,别具观赏趣味。 作品 「虽然每座城市的历史面貌都不同,但观光产业连结到历史建筑、文化观光,产生一种共通的倾向我如何去跟人诉说城市的故事?这涉及个体的认同问题。」澳门剧场导演莫兆忠说。 莫兆忠是城市漫游剧场的能手,他在二○○三年辞去优渥的教职工作,加入妻子卢颂宁与其友人创立的「足迹Step Out」剧团后,「环境剧场.在地创作」是重要的创作方向,他以田野调查为方法,创作《冇眼睇》一系列作品,企图为澳门写史,但这回莫兆忠将《咖哩骨游记2019.旅行装》从澳门搬到台北,却没有地域差异的问题,他说:「我故意不把《咖哩骨游记》写成澳门历史故事,『个体的认同』应该是可以跨地域讨论的议题。」 走在实景中,却听见另一番故事 《咖哩骨游记》的主角观光博士「咖哩骨」在足迹Step Out的创作世界中出现得很早,自二○○四年现身以来,这是该团第九个有「咖喱骨博士」存在的作品,博士的原型是从童话《格列佛游记》而来,他有时是主角,有时是传说,但故事总是围
-
专题 府城
《层中隙》@中西区 传统市场
地方 「这我们还是不能破梗!」两位策展人面对府城的两个制作皆防意如城,说「不说!」就是不说,但最终,两人勉为其难地给了一个「意象式」的地点是传统市场。 台南市中西区的传统市场不少,水仙宫市场、永乐市场、鸭母寮市场、友爱市场、沙卡里巴都历史悠久,对郭亮廷来说,此些传统市集盖著铁皮屋顶,各式店家排排聚集,人们摩肩擦踵地在其中采买、驻留,「就像是台湾的『拱廊街』」。 巴黎的拱廊街是百货公司的前身,出现在十八世纪末的浪漫之都,让市民可以在雨天购物、聚会,后因都市规划重整而萧条,而郭亮廷口中的「台湾拱廊街」在台南市中西区依然生机勃勃,比如位于海安路,一六八三年创始的水仙宫市场,原名为「长乐市场」,以三级古迹水仙宫庙为中心,曾历经祝融之灾,整建后市场内主要贩售果菜、鱼虾,四周的店家至今依然繁盛如昔,三步一碗粿、两步一米糕、转角就是古早味蛋糕,没两把刷子的店家很难在此存活。 周伶芝形容传统市场中拥挤的状态,仿佛让人走入「味觉的迷宫」,「你走进市场,各种气味朝你扑鼻而来,市场方正的规划,有很多小路、缝隙可以走出去,每个出口都连接到不同的大马路,这种拥挤的状态很贴近《层中隙》,因为这个作品就是谈『时空中的缝隙』。」
-
专题 海线
《听海日记》@龙山国小
地方 台南七股龙山是个位于市中心一小时车程外的小渔村,港口三面环绕了虱目鱼、蛤、虾的养殖渔塭,相比于不远处的打卡圣地七股盐山,近几年才因潟湖生态而吸引了不少观光客前来,在此之前,时光静静流过这片土地,日常仅回荡海潮、燕鸥声。傍晚时分踏入这个小聚落,货真价实的海味扑鼻而来,惊人巨大的温暖橘红落日仿佛触手可及,龙山国小的邱义相老师拿出google map,比划著:「如果你从地图上看龙山,会像一只鱼。」 许妙蒨老师在此地出生,外地求学,回龙山国小母校教学已超过十年,她回忆:「小时候,我不觉得这里哪里美,直到我十九岁那年,我爸载我去观海楼,我看著夕阳,第一次觉得我生长的地方好美!」台61滨海快速道路,上了高架,七股的潟湖和鱼塭一览无遗,那景色让妙蒨飙泪。美的不只风景,还有人。同样生于龙山的王秀玲老师笑说龙山的「第二美」是村里的老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时代简朴纯真仍铭刻在他们的身体里,那是我辈人已遗失的美德。 但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个高龄化严重、资源稀缺的小村落,龙山国小全校仅卅位学生,他们熟知彼此,放学在校门口道了再见,几分钟后又会在庙口聚集,即便年龄相异,却总是玩在一块。今年一月以来,这群孩子聚集的地方不只是庙口,还有活动中心,因为《听海日记》,他们开启了漫长的排练计划,要用身体学会一个「新的语言」去尝试诉说与重新发现,发现自己,也发现「龙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
-
专题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与事
从汪洋内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历史虽不长,却是一段人与土地「共生」的实例, 过去说共生,或许是指农作、是渔获,是天然资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态,是传承延续。 即将在四月开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发自「在地」的公共建筑、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们在土地深耕并播下种子, 倡议园区、开设分校、举办文化季、建立「台江学」, 让往后的地方发展、艺文环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时机,走一趟台江、读一页历史, 搭乘竹筏穿越红树林隧道, 遇见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见属于他们与我们的日子。
-
专题
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的水中之都
从陆浮到海埔新生地、从盐田到良田、从鱼塭到开发科技工业区,到今日拥有台湾第八座国家公园,台江这方土地,有著独到的自然生态,也有长久发展的人文轨迹。今年四月,「台江文化中心」将正式开幕,趁此机会,本刊也邀请读者一同踏进台江,认识这个「水中之都」的过去与现在。
-
专题
民与官做伙 实验中学习文化培力
位在台南市安南区、即将在四月正式启用的「台江文化中心」,创建缘起于十五年前「台江文化促进会」倡议并向台南市政府请愿,而在愿起到场馆落成期间,在地居民也以各种方式积蓄在地的文化养分与艺术能量。在公部门、在地团体与专业团队的合作下,台江文化中心现阶段便以成为「人才培育和创作培育的基地」为目标,陪伴在地、搭接社群,育成属于此地的作品。
-
戏剧 阮剧团与李铭宸《再约》
热炒店里的浮世场景 无路可出的人生片段
由阮剧团制作、李铭宸执导的《再约》,是阮剧团第三届「剧本农场」计划的作品之一,描绘在热炒店一隅,一群约了聚会的同学、同事,那些如同万年连续剧情节的过往,以及看似要解决却什么都无法解决的现在。李铭宸将以四面式舞台,呈现这个上下场繁多、看似流动不止,却无路可出的浮世场景。
-
戏剧
贴近时代的翻译 再现台湾文学经典
继《马克白》之后,阮剧团再次与日本导演流山儿祥合作,搬演台湾作家王祯和的小说《嫁妆一牛车》,这部台湾文学经典曾被改编成电影与电视剧,却是首度搬上舞台。作品年代距今有五、六十年,如何找到能与现代呼应的共鸣点,是编剧林孟寰与台语翻译卢志杰的挑战,透过细节堆叠的语境、深入呈现女主角阿好的心境阮剧团打造了属于他们的当代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