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2 電子報 No.011
無論如何,不要失去想像力
讀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的狐獴島段落時,作家陳思宏到圖書館借了一本動物圖鑑。那是網路還不普及、台灣寵物店還未引進狐獴販售的2000年初,他從未見過狐獴這種動物。圖鑑上寫著:狐獴分布於南非地區,以草原為棲地,群居動物,性情溫和。回到小說,住滿狐獴、提供水源與食物的小島,湖水卻在夜晚變成酸液,蓮花裡藏有人類的牙齒,他才意識到,可愛的狐獴島,原來也是一座吃人之島。
-
2025.06.25 電子報 No.010
中年危機是轉機 陪舞者找到自己的聲音
她花了許多時間跟每個舞者雕琢個人SOLO,找到他們身體的極限,在極限中嘗試突破,讓真實透過身體表演在舞台上傳遞,也讓觀眾的注意力離不開眼前的他們。「作為編舞家,我想要陪著他們一起長出獨自站在舞台上的能力。」楊乃璇強調,她不需要年輕舞者理解她的中年,而是讓自己作為充滿安心感的中年,陪著他們走過年少的焦慮。「我不要他們成為舞蹈勞工,而是真的從這支舞中帶點什麼離開,同時也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最飽滿的表演能量。」
-
2025.06.18 電子報 No.009
讓聲音穿越時空,蓋一座「聽覺」廟宇
廟埕祭儀文化中的聲響,對薛詠之來說相當有魅力。到了2024年,剛好閱讀到建築師賴伯威的著作《寄生之廟》後,創作靈感油然而生,她便開啟了一場自我對話「因為我不是乩身、也不是每天在廟裡幫神明服務的人,很怕純粹只是想拿這個東西來創作,自己會很過意不去。」知道過去許多藝術家在結束創作後,隨即登出自己與廟宇文化的互動,讓曾經協助藝術家們創作的廟方人員很受傷,薛詠便再三確認自己的心意,「好在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歡、我很需要這些神明,所以會一直回到宮廟交流。」
-
2025.06.11 電子報 No.008
關於音樂劇《悲慘世界》
不管是在那一種宣傳物上,一直都會看到音樂劇《悲慘世界》使用一個黑白線條勾勒的小女孩形象,她到底是誰呢?熟悉故事的樂迷應該猜得到,就是劇中出現的芳婷之女柯賽特小時候,但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這幅畫竟然是在1862年初版小說裡就出現的插畫,由藝術家白瓦特所繪。為何很難看到全本的音樂劇版巡演呢?光從1987年百老匯首演版製作費高達450萬美金!除了要動用多達200人以上的演員與幕後人員外,每場演出還需要快400套戲服、超過1700件小道具與31頂假髮,真的很難回本!
-
2025.06.04 電子報 No.007
再一起跳一次,我們都準備好了
畢業製作那年,巴魯挑戰編舞,媺雅則是舞者之一,以排灣的原民元素為主題,用西方的肢體訓練來編創。那次的合作稱不上順遂,巴魯光是處理舞者關係就一個頭兩個大,成天嚷嚷:「不要編了,好好跳舞算了!」巴魯坦言,排灣族的個性比較溫,遇到困境容易縮起來。反倒是在那個撞牆過程中,媺雅總能接住巴魯的每一次猶豫,以及每一段卡住的循環往復。
-
2025.05.28 電子報 No.006
永續,就是一種選擇,然後改變了世界
國家兩廳院實踐永續與共融理念近10年時間,自2022與文化部共同舉辦「永續場館.共融年會」以來,今年已來到第4年,儼然成為藝文界與國際對接的重要平台。內容紮實緊湊的論壇分三部分進行:「文化場館的發想與執行」、「創作團隊與永續的互利共生」及「社會擴散與共感」,由內而外的講題安排也扣合全球藝文產業在永續目標上面的共識,希望透過藝術與創意的途徑,打開大眾共好意識。論壇中最精華的部分在於問答Q&A段落,線上與現場發問極為踴躍,顯示永續議題經過官方與民間4年積累發酵,已然不再小眾。
-
2025.05.21 電子報 No.005
文化政策篇
朴槿惠政府提出的「文化繁榮」政策,主要目標是讓全民共享藝文生活。自 2014 年起,每個月最後一週的週三定為「文化日」,集結公立及民間藝術單位共同提供優惠福利,鼓勵國民輕鬆參與藝文活動。文在寅總統任內則強調「文化藝術發展的力量來自民主主義」,不僅將藝術英才教育基地從首爾市拓展至世宗、統營等中小型城市,讓更多具備潛力的年輕藝術人才就近接受專業培訓,並頒布《藝術工作者權利保障法》,以維護藝術言論自由,強化藝術工作者的職業權益,致力營造性別更平等、創作更自由的環境。
-
2025.05.14 電子報 No.004
歌劇如何製作?
專為年輕音樂家設計、提供實際參與歌劇製作機會的音樂節,2015年由捷克與奧地利聯合舉辦的布拉格夏夜青年藝術家音樂節,讓學員能在布拉格國家劇院與維也納音樂之家等歷史劇場中進行演出;2011年由美國的波士頓古樂節青年藝術家培訓計畫,提供沉浸式的巴洛克歌劇實作經驗,並與國際級導演及演員合作;2006年奧地利的薩爾茨堡音樂節歌劇營,更讓9至17歲的年輕音樂愛好者在維也納愛樂成員的指導下學習。在這些音樂營中,由指揮家小澤征爾創辦的「小澤征爾音樂塾」不但最早開辦,也展現出其獨到的精神與特色。
-
2025.05.07 電子報 No.003
不是模仿,而是活著
初始場景,是一段生產影片:一個嬰兒正被從產道娩出,被接生、斷臍、正式成為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並投入母親的懷抱。而8名表演者們在這過程中陸續登上舞台,共同見證新生命的誕生。對比被期待的新生兒,這些表演者實屬於「不被期待」的唐氏症患者與智力障礙者。不同過往哈姆雷特多由一名技藝精湛的演員扮演,《嗨》中則由8位演員共同完成,在保留個體聲音的同時,也將其轉化為一個集體的訴求。
-
2025.04.30 電子報 No.002
與歌仔戲在彼此的世界實現自我
第一次認識「蔡逸璇」這個名字,是疫情期間少數順利登場的《趙氏孤女》讀劇演出。向來以演員為主、劇本為輔的歌仔戲,竟然會有「讀劇」,本身就是件神奇的事。文本將傳統故事《趙氏孤兒》改了設定,主角由男轉女又女扮男裝,一方面挑戰了古典敘事建構於父系倫理的個人身分與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對應歌仔戲多由女性出演男性角色的表演體系,戲裡戲外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既鬆動歌仔戲行之有年的「規矩」,卻又好似向其致敬。要說是蔡逸璇是有意識地選擇「革新」歌仔戲,不如說是歌仔戲自己找上蔡逸璇。
-
2025.04.23 電子報 No.001
再一次,獻出真心地唱著
楊大正約莫在2009年接觸表演工作,最初面對的都是影像鏡頭,「很多事情的起頭都是迷迷糊糊的,但對我來說,經驗的累積都是方法的收集,你必然會在每一次不同的工作中,因為接觸到的演員、團隊……學習到不同的技巧。我就從這一路的過程摸索、思考,乃至2017年與綠光劇團合作,走到劇場表演之後,我對於表演的想法又有更多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