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塞在《身體協奏曲》中表達了「一種對互動中的動作變化之預測」(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德國製造 MADE IN GERMANY 近距離接觸╱編舞家事件簿

高科技芭蕾美學 激爆舞者極限!—威廉.佛塞

變形、傾斜、電子樂 切割、解構再拼貼

「威廉.佛塞是當代舞蹈的國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如是讚嘆。這個美國出生、卻在德國舞出一片天的當代芭蕾怪才,到底如何改變現代芭蕾的形貌、讓人驚歎其匪夷所思的創意?

十月巴伐利亞芭蕾舞團帶來佛塞的代表作《身體協奏曲》,讓大家看看他如何將肢體推展至極限,大膽拼貼電子音樂,巧妙運用劇場裝置。

「威廉.佛塞是當代舞蹈的國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如是讚嘆。這個美國出生、卻在德國舞出一片天的當代芭蕾怪才,到底如何改變現代芭蕾的形貌、讓人驚歎其匪夷所思的創意?

十月巴伐利亞芭蕾舞團帶來佛塞的代表作《身體協奏曲》,讓大家看看他如何將肢體推展至極限,大膽拼貼電子音樂,巧妙運用劇場裝置。

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

《身體協奏曲》Limb’s Theorem

10/17〜19  7:30pm

「大師選粹」Gala Programme

10/21  7:30pm

10/22  2: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他作品中令人大開眼界的動作語彙,挑戰我們的心靈,刺激我們的感官,並讓觀眾有慾望回到劇院,再看下一齣戲。」舞評人Sandra Genter如此盛讚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這位風格激進、作風前衛的現代芭蕾奇才。佛塞以古典芭蕾為根,將肢體推展至極限,大膽拼貼電子音樂,注入動作線條與裝置光影的新視覺印象,使舞者身體在舞台上爆發出巨大驚人能量——「威廉.佛塞是當代舞蹈的國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標誌出這位叱咤德國舞壇三十年的編舞大師地位。十月中旬,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將呈現佛塞經典作《身體協奏曲》Limb’s Theorem,讓台灣舞迷親睹芭蕾的顛覆,身體的極致。

一個美國人,在歐洲跳出舞蹈風潮

威廉.佛塞一九四九年出生於紐約長島,在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大學主修劇場學與藝術史,同時接受傳統舞蹈和現代舞的專業課程訓練。一九六六年,佛塞獲得紐約喬佛瑞芭蕾學校(Joffrey Ballet School)的獎學金,成為舞團一員。佛塞的生涯跳躍點,發生於斯圖加特芭蕾舞團赴紐約公演時,他獲得編舞大師約翰.克朗寇(John Cranko)的延攬,進入斯圖加特芭蕾舞團。一九七六年,佛塞與他當時的妻子伊蓮.布瑞迪(Eileen Brady)聯手創作的雙人舞《原初之光》Urlicht,以馬勒的音樂入舞,這齣首作獲得了極大成功,使佛塞被擢昇為舞團三位編舞家之一。

八○年代,佛塞以自由編舞家的身分活躍於荷蘭、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與紐約等地。他從一九八四年起擔任法蘭克福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開啟了二十年的黃金狂飆期。在此之前,法蘭克福芭蕾舞團仍以古典芭蕾節目為主,佛塞與作曲家湯姆.威廉斯(Thom Willems)合作,大量使用電子音樂與拼貼技法,為這個傳統舞團灌注從現代藝術而生的熱情與能量。

芭蕾舊瓶裡的新酒

「他在芭蕾舊瓶裡裝入新酒。」國內舞評人黃尹瑩如此分析佛塞:「他的舞作呈現出高科技與後現代切割(fragmentation)的特質。首先,佛塞將古典芭蕾加以解構和重構;其次,他在燈光設計、裝置佈景上為舞台帶入嶄新的元素;還有他在編舞時,也讓舞者有即興的空間,使舞者的靈感與創意有機會表現出來,這是佛塞的重要特色。」他顛覆了許多古典芭蕾的美學特質,例如將傳統的外八步變為平行,身體的垂直面扭轉成斜線線型,穩定平衡傾斜為不均衡感,動能重心未必由丹田起始,而是從肢體的任一個點出發。在《身體協奏曲》的舞台設計中,第一段吊掛了一塊持續繞圈的帆布,第二段運用波紋牆壁,第三段使用旋轉的球體,身體與光影在切割空間中連結或拉扯,整個舞作充滿超現實指涉。佛塞在這作品中表達了「一種對互動中的動作變化之預測」,他為舞作設計了戲劇結構,在其中,童話、魔術、奇蹟,與馬戲團般的炫技各佔其位。

佛塞的即興天賦,展現在他對舞者身體稟賦神奇的擷取與傳達能力。「演出一部佛塞的作品,不是只有把服裝套上、把已經排練好的動作照本宣科那麼單純。那是一種你每天清晨醒來,一定要面對的抉擇……那也是一種邀請,讓你每天丟掉昨日之前對事物的既定認知,出發尋求自身每日新的定位。」佛塞的舞者如是說。對佛塞來講,動作代表線條,他讓身體隨聲音舞動,他用身體解讀建築符碼,在這方面,佛塞的靈感來自於舞譜創始人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擁抱動作理論;同時受到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啟發,處處充滿後結構主義之拆解、重構,與轉喻的機鋒趣味。

純粹的動作、聲音,與空間光影的各種組態

如果拿威廉.佛塞與諸編舞家比較,更能瞭解佛塞的身體思維。黃尹瑩指出:「碧娜.鮑許著重情境與人物角色,身體動作代表著情緒與劇情,佛塞的動作僅只是動作和線條;莫里斯.貝嘉與佛塞都散發著強烈的展示性,然前者光明燦爛,後者頹廢而虛無;佛塞與喬治.巴蘭欽同樣為芭蕾帶入新的氣質,巴蘭欽融合爵士風格,佛塞則加入大幅度的扭轉變形。」相較於早期舞作的複雜與多層次感,佛塞如今的舞作純粹化為動作、聲音,與空間光影的各種組態。「他賦予舞蹈密度、氛圍、流動性,他的舞作讓人感覺像個有機體,你坐在觀眾席,卻與舞台佈景、燈光,及舞者們共同呼吸。」一九九七年夏天,曾在巴黎「夏德蘭劇院」(Théâtre Musical de Chatelet)觀賞佛塞舞作的黃尹瑩詩意地描繪佛塞。

「當我死去,我的作品將不會再被表演。因為,芭蕾是一門活生生的藝術。」威廉.佛塞啊,舞不驚人死不休,為自己的作品做了最生動的拆解。

紀念大師-卓明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