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業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黃建業:表演藝術資料館,應該由中央公部門來主導設立
建立表演藝術資料館 刻不容緩 劇場導演鴻鴻在《聯合報》的【藝言堂】單元撰文指出,因應風災,文建會提出了急難救助方案。但殊不知,對表演藝術團體而言,缺乏一所演出影像及文字資料的表演藝術資料館,才是最迫切的根本問題。一九八七年表演工作坊淹水,二○○八年雲門舞集遭到祝融,許多資料毀損,是再也無法彌補的損失。不像電影、文學,一出生,本身即已成為文獻。表演藝術是朝生暮死的現場事件,需要影音紀錄才能留存,而相關的劇照、劇本、報導、評論,更需要蒐集整理。眼看電影圖書館改制為國家電影資料館二十年來,由於預算拮据,能起的效用有限,然而,同樣幫台灣在國際嶄露頭角的表演藝術,卻連這麼一個卑微的資料館也沒有,讓人真的無法置信,這一個宣稱注重文化的政府,如何對台灣表演藝術的未來,起積極的作用?
-
戲劇
送舊迎新,非關曹禺
姚樹華導演的《北京人》,意欲將寫實主義形式的曹禺原作改頭換面,把主題從四〇年代的北京人原始主義,轉換爲九〇年代的台北文化評論;在形式上則轉換成後布萊希特的風格。然而,由於導演無法在中國/台灣文化落差中,尋找到眞正內在的共同核心議題,使得演員的夾議夾敍成爲說書人的扯談,無法推展眞正布萊希特式的辯證效果。
-
戲劇
從洛可可的縱慾激情到歷史浪潮中的個人解放 評《沙德侯爵夫人》
三島由紀夫的《沙德侯爵夫人》是從沙德周圍的一群女性,進行慾望權力與世俗道德矛盾的迂迴演繹。在虐待與被虐待,奴役與主宰的前景運作中,昻揚的法國大革命步伐如同平行發展的解放聲浪,邁步向前。
-
戲劇
本文的背叛與忠實的詮釋 兼談三個希臘作品的演出
受到當代「反敍事」劇場風潮的影響,劇本地位一落千丈,從前被視爲「經典」的作品亦難逃詮釋者「強橫蹂躪」的噩運。可是,當代導演叛離本文和形式上的重塑新義,是否足夠彌補他所背叛和捨棄的?如其不然,背叛和捨棄又是爲什麼呢?
-
專題報導 Feature
果陀的《火車起站》
若一味耽溺在表相的框架中,又缺乏幽默感和動力去開展,作品難免困抑在寫實的囚籠中,藝術的幻想列車就難有起站的機會。
-
入門
畧談劇場的即興創作
「即興」作爲一種創作方式,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歷史。從早期口語相傳、集體創作的史詩、傳説或民間歌謠,到童稚遊戲中的「家家酒」、「扮新娘」。又如團隊比賽中的機遇性臨場反應、羣體創作中的腦力激盪或接龍講故事等,都充滿了即興的成分。在戲劇傳統中,早在希臘、羅馬的喜劇演出,一脈相承至義大利的「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 ),都是廣泛地運用演員臨場自發性的劇場風格,其他像歌舞演藝廳的插科打諢喜趣,或馬戲團中小丑戲的天馬行空的誇張想像力,都是深具魅力的傳統表演。 在當代表演藝術中,即興方式的運用更爲廣泛,它甚至被創作者拓展成一種具有高度自由解放性的創作美學。從爵士樂與現代舞的即興演出,到六〇年代開始盛行的「發生藝術」(這甚至可以推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前衛藝術發展),還有一些極具反叛色彩的劇場演出(如「生活劇場」「環境劇場」)和活潑深具自由想像力的兒童劇場,莫不大量利用「即興」方式創作、演出,突破正規古典劇場的畛域。而在演員的訓練中,「即興」方式的排演練習和遊戲,也使戲劇表演回歸到現實生活和個人經驗的真實體認之中。從史丹尼斯拉夫斯基(K. S. Stanislavsky)與聶米羅維奇-丹欽科(V.I.Nemirovich-Danchenko)的表演系統建立起表演者的心理寫實層次之後,即興訓練也經常被不同的表演教師運用爲重要的啓導演員各方面潛質的訓練方法,像史普林(Viola Spolin)所著的《劇場的即興方法》(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er-A Handbook of Teaching and Directing Techniques)即是一本相當普遍被採用的表演教師手册,裏面收集整理了不同的即興訓練課題與實習。只可惜有系統的翻譯及整理並不多。 長處與危機 「即興方式」之所以被當代劇界普遍運用,最主要是下列六種原因: ⑴高度自由啓發直覺性和活潑感 ⑵打破預設邏輯、概念或僵化模式 ⑶回歸現實經驗與個人體認 ⑷結合機遇性可能 ⑸激發個別面向的敏感度 ⑹藉以訓練團隊的默契合作精神 上述的「即興」特質,事實上與當代的劇場精神不謀而合,當文明累積構成各種既定的體系規範,劇場創作也極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