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兆欣

發表文章 17 篇
  • 不露手
    劇場ㄟ冷知識

    京劇旦行演員的「5點不露」

    清代禁止女性登台演戲,無論是「生旦淨丑」都由男子串演。到了20世紀初,京劇旦行演員挑班,獨領劇壇風騷,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4位男人成了美的化身,被觀眾票選為「四大名旦」。有趣的是,當時受國外思潮衝擊,這些男演女的大師們也備受質疑。1930年,梅蘭芳於報上聲明最後一次演出,此後將不再「暴露色相」。話雖如此,大師們的舞台地位不曾動搖。 時至現在,旦行幾乎改由女性扮演,大師樹立的流派風格、規範與技巧,依然保有正統性今日的京劇傳承,是群女人學著男人如何演女人。從突破生理限制到提升表演美感的脈絡來看,旦行演員試著遮遮掩掩,在各種「不露」的限制下尋求突破,塑造風格化的女性形象,乍看保守,其實大膽;看似神秘,更覺性感。

    文字|兆欣、饒予安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黃韻玲
    藝號人物 People

    我和我自己的相處之道——黃韻玲 獨處時跟自己說:「黃小玲你很勇敢!」

    五歲以前,黃韻玲是家中唯一的小孩,即使父母親上班不在家的時候,有祖父、祖母相伴,但多半她都是獨自一人,那時,她就懂得和自己相處。

    文字|兆欣、李佳曄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陳建騏
    藝號人物 People

    我與我的相處之道——陳建騏 在沒有音樂的時候放空自我

    戴起耳機,選播喜歡的音樂,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時空這大概是許多人在獨處的時候,最常做的事。但對陳建騏來說,音樂是他的工作,更是全部的生活,基本上,他沒有一時半刻離開音樂。打從還在念大學時,陳建騏就和音樂分不開了,他承認,其實以前從未想過會做音樂,但或許有點幸運,各種案子一個接著一個來,就這麼一步步地把他推向音樂這條路。如今,陳建騏的員工有廿多人,每天龐大的工作量也讓他始終心無旁鶩。 陳建騏說他有極為感性、也有極為理性的那面。說起音樂,他好似有種轉譯自如的程式碼,文學上的悲歡離合,生活上的喜怒哀樂,都可以轉化為音樂;但另方面,每個作品也等同他的收入,甚至簽下的每個歌手,他都得估量大概有多少產值。會計系畢業的陳建騏,很清楚自己是以音樂營生,似乎已很難從音樂中單純地享受。「以前會在睡前聽音樂,現在已經沒辦法了」陳建騏說來淡然,一旦樂音響起,他就會被莫名開啟工作模式,聽著旋律、和聲、編曲等,若要像個普通人那樣「聽」音樂,恐怕只有在運動的時候。陳建騏喜歡在夜裡十一點過後,趁此時人車稀少,空氣好,繞著大安森林公園,或是中正紀念堂跑步,耳機傳來的,是平時幾乎不怎麼聽的流行舞曲,就連Lady Gaga都會在播放清單中。說來似乎是可以純然放空的行程,但陳建騏依然不放過任何靈光乍現的時刻,從舞曲中依然可以找到驚喜,激發創作。

    文字|兆欣、李佳曄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李小平和古名伸在宣告記者會中演出《星圖》片段。
    戲劇

    古名伸、李小平《星圖》 將自己歸零 向彼此叩問

    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一是以推展接觸即興知名的現代舞編舞家古名伸,一是京劇科班出身的戲曲導演李小平,兩位在各自的星系運行半輩子後,相遇交會,將在明年一月下旬推出新作《星圖》。經過相當時間的碰撞激盪,古名伸和李小平將自己歸零,向彼此叩問,作品在生活中滋養生發,《星圖》從一場教授的告別式開始,是對亡者的告別,也在向過去的自己告別

    文字|兆欣、林韶安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余佩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我和我自己的相處之道——余佩真 和自己過不去的時候,就把能量化作歌聲吧!

    「我很怕人群!」只要沒有工作,余佩真基本上都是獨處的時候,甚至長期以來,她盡可能地不參加座談會、慶功宴。

    文字|兆欣、李佳曄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鯤鯓平卷》排練現場,撲展出廟會陣頭氣勢。
    戲曲

    明華園戲劇總團《鯤鯓平卷》 穿越古今聚焦本土 戲說百年信仰傳奇

    將於九月下旬推出的明華園戲劇總團新作《鯤鯓平卷》,由編導陳勝國採集南鯤鯓地方傳說,有如卷軸般穿越古今兩百年,連環鋪陳故事,結合明華園擅長的神仙戲和台灣鄉土歷史,重現外台戲班常演的《囝仔公鬥五府千歲》。這回明華園精銳盡出,除了鐵三角孫翠鳳、陳勝在與鄭雅升,團長陳勝福苦心栽培的青年軍也擔當重任,陳昭婷、陳子豪、李郁真皆上台展現功力。

    文字|兆欣、林韶安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戲振興,逆光出航

    企業受疫情影響營收,勢必減少捐助,況且疫情究竟何時結束,結束亦不等同解封,未來的情況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即使如此,明年基金會的製作除國內節目外,春季後,中國大陸和歐美的巡迴演出亦將如期進行我認為政治、疫情都是一時的,我們無法因為討厭的人和體制,就「放棄使用筷子」。

    文字|辜懷群、兆欣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鄧樹榮對著手機錄下自我對話,認為這是一段「溫故知新的時光旅程」。
    特別企畫 Feature

    鄧樹榮 拿起手機自我對話 探尋「線上」與「現下」

    這段期間,鄧樹榮每天練瑜珈和太極,也自己做飯,居家作息規律,身體變得比以前更好;他重拾畫筆,也閱讀。疫情引發的集體恐慌似乎對鄧樹榮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多了許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於是,他拿起手機,錄下自我對話,然後上傳至工作室的粉絲專頁。鄧樹榮形容這是「溫故知新的時光旅程」,思索過去創作,思索線上演出,思索創作之於現下香港的意義

    文字|兆欣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開電腦工作時,同時也當女兒的大玩偶。
    特別企畫 Feature

    黃致凱 花草蟲魚圍繞 我家劇場不打烊

    蒔花餵魚是黃致凱每日工作前的必修功課,但他可不是扮扮家家酒搞搞小確幸,而是以專業態度面對,不管是養魚或種花,皆能說出種種道理、各樣講究,家裡簡直就是個「生態劇場」,在兒女相伴下,日日都有「戲」。總說自己個性急躁的黃致凱,也是試著在這些繁瑣的過程中放慢腳步、洞察世事。疫情下演出停歇,但他心念一轉:雖然劇場不是老百姓生活必須,雖然自己如此渺小,但期待可以透過作品,帶給大家安定的力量。

    文字|兆欣、許斌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台北歌劇劇場製作的法雅歌劇直播現場,圖為導演工作畫面。
    焦點專題 Focus

    當劇場變成網路現場 另類出口還是未來之門? 表演藝術的線上直播

    自從臉書、YouTube開放線上直播功能,也帶起自媒體時代的新潮流,但對重視現場性的表演藝術而言,對此一直保持觀望,偶有嘗試用以行銷推廣,直至疫情關上劇場之門,表演團隊不得不直面這個新的形式,也需思考為何要運用直播?如何達到好的直播品質?直播是否能為表演藝術團隊帶來人流與金流?

    文字|兆欣、楊凱婷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駭人的真實 暗黑的真相 那些震驚日本的社會事件

    情節驚世駭俗、超越日常人生的社會事件,除了在第一時間挑起世人的驚懼好奇,也讓人想探看事件背後的層層內幕與潛藏意涵,而藝術創作者也為之吸引,透過事件作為背景或直接改編,探討社會議題與複雜人性。本文整理了八項從廿世紀初迄今、曾讓日本人民為之震撼的社會事件,讓讀者在了解這些悲劇之後,再進入藝術家者以此為題的創作

    文字|兆欣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呂雪鳳
    藝號人物 People

    戲曲、影視演員呂雪鳳 克服人生 成為大王

    三歲就登台,呂雪鳳是典型的戲班孩子,但演戲不是為了當神童,而是為了吃上一口戲班的大鍋飯。為了生存,為了替家裡還債,呂雪鳳練就一身金剛不壞、十項全能,流行歌曲、歌仔戲、南管、高甲戲、北管、京劇,甚至是在綜藝節目搞笑即興近年來更在影視大放異彩,二○一五年以《醉.生夢死》榮獲第十七屆台北電影獎及第五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今年再度以《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入圍二○一九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演活了各種深入人心的台灣媽媽。如果「大王」封號代表的是人與命運搏鬥的韌性,呂雪鳳,絕對就是一位「大王」。

    文字|兆欣、林韶安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大河彈劍》排練現場。
    戲曲

    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 名角擔綱綠葉 《大河彈劍》 新生代嶄露頭角

    「這是明華園的傳承元年!」作為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的《大河彈劍》,雖脫胎自一九九三年首演作品《李靖斬龍》,也是主演孫翠鳳演前受傷、奮力上場的傷痛之作;但編劇陳勝國五度易稿、為演員量身設戲,讓孫翠鳳交棒徒弟李郁真,擔綱主演,其他名角甘為綠葉,展現陳勝福接任團長後對「傳承」的企圖與實踐。

    文字|兆欣、徐欽敏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徐國智
    專題

    躁動青春裡的執著 新秀演員的日常小物

    八○末九○後的戲曲新星們,各具迷人姿態,耀眼舞台。在他們身上,嗅不到一絲傳承的沉重感,而是純然地喜歡戲。這回請他們秀出自己的隨身小物,讓人看到的不是台上的表演功底,而是青春洋溢的他們,台下的熱情與執著

    文字|兆欣、林韶安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古雨玄
    專題

    樂藝高強,各顯本領! 青年樂師的隱藏版技能

    傳統戲曲不可或缺的鑼鼓絃樂,也是戲曲人才傳承的重點,這些青年樂師接下老師、前輩的樂器,也接下為戲曲發聲的重責大任。在台上為戲鋪陳節奏、推波助瀾的他們,台下又有那些令人眼睛一亮的隱藏技能?且讓本刊藉此訪問,開箱一觀

    文字|兆欣、林韶安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馬克白的悲劇》發展出「性別錯置」的詮釋角度,是此次演出的最大特點。
    戲劇

    鄧樹榮形體劇場《馬克白的悲劇》 和當代社會對話 反映香港處境

    被譽為「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的鄧樹榮,以「形體劇場」的初始表演語彙自成一家。此次帶來台灣的《馬克白的悲劇》,是對莎劇的二度創作,從中和當代社會對話,並挖掘人性不同的面向。在每次演出中帶來不同嘗試的他,此次將會有何新意,值得期待。

    文字|兆欣、Fung Wai Sun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兆欣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映像節2017 Parallax「中興落語:紙能包火」、「相聲x落語」

    日本浪人亂入台北?! 如果你曾在街頭看到一頭捲髮、著浴衣、穿木屐的「飄丿」浪人,不用懷疑,肯定就是落語家戴開成。日本落語是門相當有趣的說唱藝術,演員拿著扇子和手絹,正坐在一席墊子上,三言兩語瞬間把你帶到另個世界。 戴開成的落語自成一家,寬厚蒼涼的嗓音說著標準的北京話,常讓人有不知此身何處的恍惚感。這和他的成長背景也有關係,天津、東京、台北,三地流連輾轉,混雜的能量在他身上像是遇到了吸星大法,融成戴氏落語。 尤其,常給人「淡淡哀傷」的餘韻:說笑話,讓你不由得輕聲喟嘆;說愛情,浪漫中別具幾分淒涼戴開成的落語好像從江戶時代就一直在那兒,歷經朝代更迭興衰,靜靜地和百姓們生活著。 十二月簡直就是他的月,除了每週五晚上大眾酒場駐點,在宜蘭中興紙廠、台北南海劇場皆有演出,有興趣的人不妨體驗,在他的故事中穿越古今。 文字|兆欣 戲曲導演、演員

    文字|兆欣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