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洋徵記得很多細節,像是電影開場的第一個畫面、音樂祭場景與場景之間的換場、或是九吋釘樂團主唱特倫特.雷澤諾(Michael Trent Reznor)表演中講的每一句話,眾多細節像是一條一條勾引人進入夢境裡的絲線,帶著蘇洋徵與他的觀眾,重返場景之中。
打開蘇洋徵隱藏人格的關鍵字是「重金屬音樂」。若有什麼題材或形式能讓這位肆意遊走於影視、劇場、動畫的創作職人蘇洋徵毫不猶豫地答應,那非得是搖滾樂不可,重金屬的更好。而當這組關鍵字不經意現身於訪談之中,前半場仍侃侃而談劇場觀眾毋需理解幕後苦境、技術與預算不該成為作品藉口、分析串流與影音娛樂和劇場試錯成本高低的理性導演,突然間轉化成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執著中滿懷細膩與澎湃熱血的感性追星人。
重金屬是一切繆思
蘇洋徵的兩大本命是近期跨足電影配樂的美國工業金屬樂團「九吋釘」(Nine Inch Nails),以及德國老牌重金屬樂團「雷姆斯汀」(Rammstein)。2018年蘇洋徵曾在兩個排練空檔之間硬湊出時間,機票一刷,直衝大阪Summer Sonic音樂祭,為的是排在壓軸的九吋釘演出。
這是一場至今他仍能從毛細孔裡召喚出每一個畫面的震撼體驗。
換場的舞台被噴上大量白霧,隱約中只見工作人員進進出出搬動樂器與換燈(竟然可以把燈具全部都換了一輪!),過程裡沒有人開口說話,也沒有習以為常的樂手調音與觀眾互動,等時間一到,不知何時已出現在台上的主唱,就在霧氣迷茫之際開始火力全開地唱起來。整場表演裡就僅對觀眾自問自答地說了3句話:「這裡好大。」「這是棒球場嗎?」「我唱完兩小時,就要飛回那個 Fucking Trump Land(該死的川普之國)。」接著便一路唱到底,簡單致謝、走人,留下台上一片尚未散開的煙霧。
沒有謝幕,少有廢話,唯有音樂與行動創造夢境,蘇洋徵從喜愛的搖滾樂團演出現場汲取到節目製作的精髓,因此只要是他主導的自家製作也大多不謝幕,蘇洋徵甚至會努力說服設計與主創團隊同心一志,他明白謝幕之於部分觀眾與劇組人員的重要性,但在超脫現實與禮貌貼心之間,他更在乎整體體驗的完整與深刻。
而他另一個本命愛團——德國重金工業搖滾樂團雷姆斯汀經營演唱會的策略,也成為蘇洋徵形塑理想劇場的重要啟蒙:炫麗咋舌的戲劇性開場、大量使用煙火與明火於表演之中(團員還真的考取了煙火師執照以利現場施作),驚世駭俗的大型道具、遊走在爽度與安全邊緣的感官刺激,加上立志以搖滾樂反映時代痛苦的樂團理念,絕無冷場地持續給予觀眾聲光與情感重擊。蘇洋徵從每一次演唱會現場甦醒後,都會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樣子的劇場?
體驗曲線是檢核關鍵
或許2024年臺中國家歌劇院特邀名導歐斯特麥耶的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是近期他看過的劇場作品裡最接近理想劇場的作品:有合於情理且帶動現場氛圍的觀眾互動、有噴發狂暴的舞台情感、有經典賦予的人文深度,同時觀照當代社會並呼應歷史,在商業、娛樂與藝術高度上達成至善平衡。
作為口味大眾卻也刁鑽難哄的觀眾,當蘇洋徵在面對各種合作案時,無論被指定使用何種媒材與平台,他總喜歡假想受眾是和自己一樣不想花錢踩雷、容易覺得無聊且容易分心、需要不斷被場上吸引才願意看下去的消費者,他常使用電玩產業常談的「體驗曲線」,來檢視自己作品的節奏與完整度。
體驗曲線(或稱興趣曲線)是指個體玩家在進入遊戲一路到破關過程的心流狀態,用以協助設計者規劃劇情,並安置足夠讓玩家繼續前行的誘因。電玩面向數以萬計的消費者,但大多數用戶都是獨自體驗遊戲旅程。即便前期行銷已使人掏錢包購入,達到開發公司的營收目標,但如何在20至30小時的巨型時間軸裡,持續吸引玩家挑戰、不使玩家半途而廢,努力抵達旅程終點,對蘇洋徵與許多劇本開發者來說,是比銷售數字更重要的事。蘇洋徵也坦言,劇場(黑盒子)在運作模式上更加困難,觀眾入場後就強制鎖在場館裡一路到結束,中途離席也無法退費,不像電玩能夠說棄就棄,或是串流不想訂閱能夠隨時取消,反而會使觀眾更加挑剔,如何讓觀眾像破關似邊看邊保持專注精神到終演時刻,離場時不會感到虛擲了光陰,是蘇洋徵執導作品的重要自我評量。
職人精神是現場演出核心
即使聲光與重口味刺激不斷在訪談裡出現,但蘇洋徵其實最欣賞的是這些演出核心裡,表演者們精通技藝、不設限但方向明確地在事業中持續挑戰自我的職人精神。或許是這樣的工作偏好,讓他與創作風格迥異的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在近年默契極佳地連續合作了多檔演出,也包含獲得第1屆臺北戲劇獎「最佳戲劇獎」的《父親母親》,以及即將上檔的《國語課》。
1940到1960年代的台灣史並不是蘇洋徵平時私下感興趣的領域,但他做足功課,想用自己的風格做出有市場差異性的台灣近代史作品。面對得獎後業界與市場的注視,蘇洋徵反而在《國語課》排練場打掉先前經驗,重頭來過。系列概念並不存在於他的導演風格裡,既然劇組擁有全新的演員組合、完整的敘事文本,那《國語課》就該是一齣應該以《國語課》被觀眾記得的獨立作品。但全女團的排練場的確讓蘇洋徵有感,相較於全男團《父親母親》的工作方式,男性表演者遇到卡關時卯力衝撞一波的表演嘗試路徑,與女性表演者們抽絲剝繭、對人物關係與情節溫柔講究的視角,讓同樣的編導組合搓揉出氣質全然不同的歷史題材作品。
但,在今日各種娛樂選項裡,觀眾為什麼還要進劇場?
做過沉浸式體驗也參與過影視的蘇洋徵仍有自己的浪漫,他認為,現場是一個集體創造儀式性的空間,演唱會也好、沉浸式也好,4D的全面性體驗,是影音無法取代的個人經驗。他期待劇場能夠是一個充滿細節,讓幻覺成為真實的特殊場域,而每個進來的觀眾在打開門離開劇院後,都可以帶著一場夢回家。有空間恣意做夢,這是他私人認為的,劇場在今日的意義。
蘇洋徵
不設限的多領域自由接案導演與編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畢業。2018年與燈光設計魏丞專共同創立「貪食德工作室」,成員多為劇場人。作品橫跨影視、劇場、動漫、沉浸式體驗等,也策劃大型頒獎典禮與活動。入圍與獲獎經驗豐富,包含廣播金鐘獎、金馬最佳動畫、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等,2025年以同黨劇團《父親母親》獲得第1屆臺北戲劇獎最佳戲劇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