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歌劇劇場製作的法雅歌劇直播現場,圖為導演工作畫面。(台北歌劇劇場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表演藝術 線上有約

當劇場變成網路現場 另類出口還是未來之門?

表演藝術的線上直播

自從臉書、YouTube開放線上直播功能,也帶起自媒體時代的新潮流,但對重視現場性的表演藝術而言,對此一直保持觀望,偶有嘗試用以行銷推廣,直至疫情關上劇場之門,表演團隊不得不直面這個新的形式,也需思考為何要運用直播?如何達到好的直播品質?直播是否能為表演藝術團隊帶來人流與金流?

自從臉書、YouTube開放線上直播功能,也帶起自媒體時代的新潮流,但對重視現場性的表演藝術而言,對此一直保持觀望,偶有嘗試用以行銷推廣,直至疫情關上劇場之門,表演團隊不得不直面這個新的形式,也需思考為何要運用直播?如何達到好的直播品質?直播是否能為表演藝術團隊帶來人流與金流?

二○一六年四月Facebook全面開放線上直播,以社群網站龍頭的強大氣勢,揭櫫直播時代的來臨。緊追在後YouTube,甚至是更早進入台灣市場的各大直播app,更是直播主和網紅們的競爭戰場。然而,表演藝術團隊對直播功能,過去多半保持觀望態度,線上戰火並未延燒至劇場。今年,新冠病毒疫情重挫表演藝術市場,劇場歇業,好作品無處上演,大型活動被迫暫停,表演藝術團隊這才將發表場域轉向網路。但,疫情過去之後,直播是否只是過渡時期的止痛劑,抑或能趁勢發展新局面?

要票房?要關注?要補助?新作直播抉擇難

近來因應疫情,國內外劇場大量推出線上直播以解戲迷之渴,內容基本上可分成三大類:一、將過去舊作錄影線上播放;二、以劇場為元素的相關影片創作,包含搞笑短劇、推廣教學或相關主題介紹等;三、新作公演無法對外開放,只得在線上發表。前兩項在過去頗為常見,也是較守成的方式,疫情期間大多數的團隊也是選擇如此,戲迷可藉此重溫經典,亦從不同面向了解藝術創作。第三項則案例較少,是在疫情中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劇場演出的經費來源,除了補助款外,亦仰賴票房收益,表演團隊不願將新作線上直播,多半是怕影響觀眾未來的購票意願,因此過去鮮有將劇場作品完整直播的紀錄;但新作發布卻又最具吸引力,能藉此製造話題,甚至擴大消費群,對劇團而言相當兩難。

台北歌劇劇場日前推出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的舞劇《迷靈之戀》和歌劇《短促的人生》,原希望在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措施之下照常演出,怎奈不久後疫情案例破百,為避免演出成為防疫破口只得延期。但製作統籌陳仕弦表示,倘若不演出,補助單位無法驗收,補助款也就無法核銷,最後只得用線上直播的方式呈現。但起先,劇團對於直播其實頗多顧忌,深怕觀眾看了之後,將來正式演出就不再會買票進場,故而打算將直播透過廣告公司投放至歐洲,並事先調查觀看意願,為此還收到了五萬筆有意收看的回覆,但若封鎖台灣觀眾ip勢必會引發反彈;或是對已購票的觀眾,採取「看直播不退票」的方式,但如此又無法區隔劇場以票價高低劃位的觀看差異。幾番考量,最後全面開放直播,並折衷以鋼琴伴奏彩排的方式呈現,燈光、服裝、表演既如同正式演出,又沒有正式演出的完整樂團編制,直播後,累計有一萬五千次以上的觀看數。有趣的是,台北歌劇劇場將這場直播的四個鏡位分成四個影片鏈結,觀眾可以自選觀看角度,陳仕弦說,這讓觀眾不純然接受導播的單一視角,還可有隨時換位看戲的感覺,這是現場演出做不到的。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