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綠芬
-
即將上場 Preview 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
鋪展不同時期傑作 其人其心盡在其中
今年五月辭世的資深作曲家馬水龍,一生在創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嘔盡心血而來,也留下許多讓音樂家樂意一演再演、聽眾能夠愈聽愈感動的美好樂章。十二月的「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音樂會,將全場演奏馬水龍各時期傑作,亦能讓樂迷體會馬水龍的以樂言志、其人其心。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馬水龍 獨一無二的音樂俠客
我個人自幼興趣廣泛,文學、美術、理工乃至於醫學等範疇,無一不嚮往。最後卻選擇了音樂這一門被長輩認為只能供作消遣,無法營生的藝術。因為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唯有透過音樂創作才能找到自己。 馬水龍一九九九年「第三屆國家文藝獎」之得獎感言
-
復刻選文 名家訪談
帶著樂團步入無人之境
一個指揮家要有膽量及自信在音樂會上帶領團員突破排練時的規範步入無人之境。所以每次演出都是帶著未知數的旅程,這也是現場演出迷人之處,這不是唱片能取代的。
-
音樂
生命的思索與低吟
在第三樂章狂亂的死神之舞樂段後,大提琴在類似加護病房滴滴答答機器聲的陪伴下,似自我對談般地將樂曲靜靜地引向無垠的天際。
-
名家訪談
帶著樂團步入無人之境
一個指揮家要有膽量及自信在音樂會上帶領團員突破排練時的規範步入無人之境。所以每次演出都是帶著未知數的旅程,這也是現場演出迷人之處,這不是唱片能取代的。
-
回想與回響 Echo
悠遊亞太藝術,傳統與文明之間
涵蓋亞太地區十三個國家、共計一百多位藝術家參與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終於落幕,期間學術研討、展演、及各種工作坊讓身處關渡的藝術學院師生開足了眼界,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她的觀察。
-
他山之石
什麼樣的音樂文化,什麼樣的樂評?
柏林的《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屬於比較嚴肅的、知識性的報紙,該報的藝評由不同領域的數十位藝評家輪流執筆。柏林除了擁有一流的樂團、音樂家外,也有相當數量具修養的觀衆和嚴厲的評論家,讓世界各地來的客席演出者不敢掉以輕心,也因為這樣的良性循環,讓柏林的音樂水準能永遠保持。
-
活動看版
圓舞曲──維也納風情
二月份《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主辦的「音樂會導聆」講座,由顏綠芬針對國家音樂廳交響樂的「春之聲初春音樂會」,講解圓舞曲的美麗與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