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太論壇活動琳瑯滿目,表演者與觀衆互動非常熱烈。圖為吐瓦「喉音唱法」的示範教學。(顏綠芬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悠遊亞太藝術,傳統與文明之間

參加「亞太傳統藝術論壇」有感

涵蓋亞太地區十三個國家、共計一百多位藝術家參與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終於落幕,期間學術研討、展演、及各種工作坊讓身處關渡的藝術學院師生開足了眼界,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她的觀察……。

涵蓋亞太地區十三個國家、共計一百多位藝術家參與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終於落幕,期間學術研討、展演、及各種工作坊讓身處關渡的藝術學院師生開足了眼界,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她的觀察……。

九月下旬一開學,走在關渡的藝術學院校區就令人感染到濃厚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的藝術節氣氛:路邊飄揚的布旗、噴水池的印尼水上竹屋、教學大樓前身著彩衣的印度象、美術系館前代表藏密宗派的西藏五色旗,還有蒙古包、韓國守護神木雕、澳洲綿羊……。然後,涵蓋亞太地區十三個國家、有一百多位藝術家參與演出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以「藝術展演」、「學術研討會」、「工作坊」(示範教學)正式登場。

在密集節目的十天内,藝術學院的師生和所有來參與的民衆可以說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藝術饗宴和文化洗禮,有一位教音樂史的教授說:「好棒喔!我簡直在做免費的亞洲文化旅遊嘛!即使花錢隨團出國,一個禮拜頂多能欣賞一兩個文化的表演,而且多半是爲觀光客設計的、已經商業化了的節目,那能找到這麼傳統又優秀的音樂或舞蹈戲劇團體呢?」的確,我們像在夢幻世界裡悠遊各國傳統藝術節目一般,上午十點剛聽完東南亞的菲律賓音樂講座,十點半換個地點又能欣賞哈薩克女歌手的史詩吟唱;咋天剛驚嘆了來自北方草原的吐瓦喉音歌唱,今天則身處南亞,坐在地板上,在身著傳統服飾的印度音樂家指導下,彈撥細緻的維那琴了。從精雕細琢、繁複的古老土耳其kanun(揚琴類)音樂,到泰國北部普傣族純樸簡單的歌唱,人們一下子接觸具有長久歷史古文明的音樂,一下子又跳到無文字民族歌舞融爲一體的表演,時空轉換、文明跳躍是如此的快速呀!

令人讚嘆的喉音唱法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的呈現,對參與的民衆而言,卻不僅僅如上述只是對表演的驚嘆而已,譬如很多人從來沒聽過吐瓦這個新興的自治共和國,透過當地音樂家的來訪和表演,才讓大家認識了這個蘇聯解體後屬於獨立國協的遊牧民族國家,它位於亞洲中線河川葉尼塞河和中國邊界薩彥嶺之間,曾受蒙古和中國的統治。一九二一年由蘇聯支持成立獨立共和國,但也在一九四四年被蘇聯併呑,一直到九〇年代蘇聯瓦解才成爲獨立的自治共和國。他們獨特的喉音唱法(Khoomei;或稱泛音唱法)經過多年來政府的重視,成立國際科學喉音中心、發行唱片介紹發揚,早已受到國際上的矚目。此次前來的霍倫樂團,他們展現五種不同的喉音唱法,一人同時可以發出二、三個不同的聲音,而形成細緻獨特的和聲,其歌聲可以低沉如獅吼,亦能哀怨抒情而感人。男聲、女聲加上各自發出的泛音,造成音色上不同層次的變化,使歌聲的色彩更豐富,他們表演了民間游牧歌曲、長短歌、薩滿儀式歌曲,也帶來了草原樂器馬頭琴,每唱完一首曲子,都搏得民衆與學生的驚呼與喝采。

歐美白人文化不再獨霸

面對歐美白人文化,我們總是仰之彌高、望之彌堅,本來對於世界上進步的文明,包括其人文關懷、民主制度、嚴謹的學術傳統等等,我們都不妨抱著尊敬與學習的態度,可是我們從來未曾以之面對週遭的亞洲鄰國。例如印度,似乎給我們的印象一直是古老、落後、人口爆炸的貧窮國家,但是這次前來台灣的南印度音樂家他們高雅的氣質、在工作坊循循善誘的大師風範,折服了每一位參與者,大家坐在地板上,嘴裡陶醉地唱著「sa ri ga ma pa dha ni sa」的印度音階和旋律,雙手輕拍塔拉(Tala)的節奏式,傾聽綿延不絕、優雅美麗的維那琴音,彷彿感染了印度人與世無爭、天地與我同在的寧靜世界;菲律賓和泰國這兩個台灣的親密鄰國,在國人的眼中也似乎成了菲傭和泰勞(還有人妖)的代名詞,說眞的,這兩國的國民已經有幾十萬人來到我們週遭生活著,在危險的工地、懊悶的工廠爲我們解決勞工不足的問題;照料老人、病人、幼兒,爲忙碌的年輕上班族紓解了照顧老病幼的辛勞,但我們到底對他們的文化認識多少呢?這次的機會雖不足以讓大家深刻認識他們,但透過他們銅鑼樂器(菲律賓)所奏的祥和音樂,以及竹(笛、笙)木(排琴)樂器(泰國)的質樸純眞,年輕學子以及民衆們都感受到藝術的眞諦不在複雜的結構與華麗的炫技,並深深體會了不同文化特質的可貴。

二十一世紀的前夕,處於都市叢林的我們,天天被股票、核四、兩岸等政治經濟議題所污染,浮誇而到處充斥的商業文化令人只想逃之夭夭,而現代藝術又不能撫慰大衆的心靈,這次「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的呈現,也就是亞洲傳統展演藝術的多面接觸,宛如爲過度物質化了的台灣社會灑下了一股甘霖,雖然不是全面性的,但是,仍大大地刺激了國人們的感知。特別値得一提的是,許多主修西樂的藝術學院的學生紛紛表示,這些亞太藝術幫助他們擴展了視野,「我覺得一直在西方音樂的領域中,感覺自己越來越狹隘。……只是單純接觸同樣的東西,不僅不會有新的想法、認知,反而可能會因此變得很封閉。就像死水,它祗會淤塞在那邊而已……。」這個學生認爲如果只是呆板的學習音樂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內涵,那麼他的音樂一定很庸俗;另一個學生從吐瓦音樂中再去認識這個民族,體會到他們的音樂是學習如何與大自然溝通,是對於自然界和動物之間的互動與聯結,是自由自在、充滿生命力的。而小小、簡單得不得了的口簧琴,因爲透過示範教學,也讓與會者大開眼界。一個學生寫道:「原本一個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口簧琴,居然能夠演奏非常多種電腦合成才能出現的音色效果,而且在很多少數民族的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論是男女之間表達愛意,或是純粹的器樂演奏,這都暗示了音樂與生活之間的結合,還有在小器材上的大巧思,反觀我們現今,對於如何將音樂融入自身的生活中,卻反而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任務,所以這次的經驗,讓我有了對於如何將音樂帶入生活中,有了深一層的省思與突破。」

在「傳統」中挖掘自信

學生參與了這次的各項活動,雖不見得每人都有深刻的體會,但不同文化的接觸刺激了他們從未有過的思考,從而意識到自己的傳統之美,以及不同族群間互相尊重的可貴。

「爲期兩週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已經在今晚優劇場的《聽海之心》散埸之後暫時畫下了句點。面對這樣多不同時空、不同民族文化,甚至不同性格特質的傳統藝術,除了驚嘆、開闊了文化視野之外,更多的是折服他們置身『傳統』中而洋溢著自信與榮耀的精神。深深地期許自己,也能這麼堅毅勇敢地一步步走下去。」這是一位主修大提琴的學生在十多天的亞太藝術洗禮後的感言,也許可以作爲主辦單位的傳統藝術中心和承辦的國立藝術學院所有辛勞的工作人員一大安慰吧!

 

文字|顏綠芬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