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家馬水龍(許斌 攝)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瀟灑獨行俠—馬水龍

馬水龍 獨一無二的音樂俠客

我個人自幼興趣廣泛,文學、美術、理工乃至於醫學等範疇,無一不嚮往。最後卻選擇了音樂這一門被長輩認為只能供作消遣,無法營生的藝術。因為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唯有透過音樂創作才能找到自己。

——馬水龍一九九九年「第三屆國家文藝獎」之得獎感言

我個人自幼興趣廣泛,文學、美術、理工乃至於醫學等範疇,無一不嚮往。最後卻選擇了音樂這一門被長輩認為只能供作消遣,無法營生的藝術。因為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唯有透過音樂創作才能找到自己。

——馬水龍一九九九年「第三屆國家文藝獎」之得獎感言

基隆雨港出生的音樂家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七日,馬水龍出生於基隆的蚵殼港(今基隆市安樂區),父親許阿枝是兼治療傷科、骨科的傳統漢藥仙,家境小康。馬水龍幼年正值二戰盟軍轟炸,他隨家人避居九份,煙雨迷濛的山居生活和流連於八斗子海邊的嬉戲,成為他兒時的生活印記。父親心地善良,對貧困的病患,常常分文不取。有一年,家中甚至收留了一個鄉下來的肺癆患者,每天準備營養飲食為他調養,一直到病人痊癒為止。小時候的這個經驗在馬水龍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無形中培養出扶弱濟貧的俠氣。

高二時父親過世,身為獨子(曾有一長兄,但十七歲時過世)的馬水龍為了擔負家計不得不中輟學業,他考上基隆的「臺肥一廠」,擔任繪圖工作。遇到曾讀師範學校的李哲洋,啟發了他的音樂潛能。十九歲時靠自修考上國立藝專(今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作曲組。為了學業和家計,他由日班轉到夜班,來回於基隆的工廠與板橋的藝專之間,日以繼夜地奔忙苦讀,於一九六四年畢業。當兵時,突發猛爆性肝炎,差點丟了性命。這應該是源於五年藝專期間,工作、學業兩頭燒的過度操勞。

之後,任教於基隆市立第四初中(今基隆市立中山高中)、台南家專(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等校。在學時,馬水龍就積極參與作品發表,畢業後的一九六七年,與陳懋良、游昌發、賴德和、沈錦堂、溫隆信五位作曲家共同組織了「向日葵樂會」,大家約定一起創作發表新作,《台灣組曲》、《雨港素描》等都是在這段時間發表的。

多瑙河畔雷根斯堡音樂院的深造與體驗

一九六九年,馬水龍與相戀多年的鋼琴家許子珍結婚,並生下兩個兒子。他獲得了德國雷根斯堡音樂院全額獎學金,為了理想,一九七二年飛向遙遠的歐洲。在這個多瑙河與雷根河交會處的古城苦學了三年。他經常到慕尼黑參加音樂會、觀賞歌劇。在努力學習現代音樂技法之餘,他也體會到自身文化的問題。他的指導教授席格蒙(Dr. Oskar Sigmund,有些文章誤植為Sigmand)既是作曲家,也是音樂學者,在音樂史與美學方面,給與馬水龍很多啟發。他體會到,十七世紀是義大利歌劇的天下,為何從十八世紀音樂重心轉到了德國?因為巴赫,先是學習了義大利音樂,在融會貫通後,先創立了德國風格的音樂,然後才能成為世界性。匈牙利的巴爾托克出生於奧匈帝國,是個有文化觀的作曲家,初時受德奧霸權影響,之後他的音樂語言吸收匈牙利民間音樂養分,並納入了附近國家、地區豐富的民間音樂,「感動」是創作的泉源。巴爾托克最後成為舉世聞名、影響後世甚鉅的作曲家。

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文化發展和歸屬,一直是馬水龍關切的問題,在德國的三年,他有很豐富的創作,就如他說的,這些作品「洋蔥味」很重,如《長笛幻想曲》、管風琴曲《展技曲與賦格》等。掛記著寡母、思念著愛妻與幼兒,馬水龍發揮他拚命三郎的精神,在三年內完成了德國的學業。畢業前由校方為他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並代表校方於雷根斯堡音樂節、柏林電台、慕尼黑電台公開發表作品。一九七五年夏,馬水龍回到故鄉的懷抱,受聘於東吳大學音樂系,開始展現他旺盛的創作力和音樂教育的無比熱忱。

從外雙溪到關渡——創作理念的形成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一年,馬水龍住在東吳大學的宿舍,他曾說這段時間是他在創作上最得心應手、也是最快樂的一段時間。一九七六年,他在實踐堂舉辦「馬水龍樂展」,發表《小提琴與鋼琴對話》、《展技曲與賦格》、《長笛幻想曲》、《落花》、《寂寞》、《夜思》、《月下獨酌》、《嗩吶與人聲》等作品。

隨著國內舞蹈活動的蓬勃發展,他先後與舞蹈家黃麗薰、林懷民、劉鳳學合作,譜寫了《孔雀東南飛》、《廖添丁》、《竇娥冤》等舞劇、舞蹈音樂。在這些曲子中,馬水龍巧妙地運用了傳統音樂和和戲曲的表達方式,如唱念法,鑼鼓、梆子等樂器,將其不著痕跡地融合在西樂語法中,進而轉化成個人獨特的風格。這個時期,他結合傳統音樂文化的民族主義理念與實踐手法也逐漸形成,一首首傑作展現了他無比旺盛的創作力,除上述外,還有管絃樂曲《玩燈》、大提琴與鋼琴的《隨想曲》、《清明》(梆笛、風鑼與混聲合唱)、《盼》(為十件傳統樂器的室內樂)、琵琶獨奏曲《水龍吟》。

音樂教育理念的落實——國立藝術學院時期(1981-1994)   

一九八一年夏,馬水龍被禮聘至母校國立藝專音樂科擔任科主任,同時兼國立藝術學院籌備處主任。他也完成了《梆笛協奏曲》,此曲後來成為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一九八二年,藝術學院正式成立,成為國內第一所藝術類科的最高學府。而他則歷任系主任、教務長、院長。回顧這段時間,他曾說:「以前我是一年至少有三件作品,兼行政之後,變成三年才有一件作品。」我在他當院長時,擔任他的機要秘書,在第三年,他不時表示,不再連任,要回歸創作。的確,他有一些委託創作,一拖再拖,遲遲無法完成,他一直耿耿於懷。只是我當時聽著聽著,心裡不太相信,覺得他那麼認真,對藝術教育那麼有理想,三年內這些政策實在無法完全實現,他一定會再繼續。不料,他真的是任期一到,毅然決然地卸任。

行政再忙、再繁瑣,馬水龍仍完成數首嘔盡心血之作:如《我是…》(女高音,長笛與打擊樂器)、《意與象》(簫與四把大提琴)、《水墨畫之冥想》(九把大提琴)。馬水龍的創作,很少重複之前的類型,每一首都是獨一無二,二○○七年頒贈榮譽博士給馬水龍的臺南大學網站上,「馬水龍的創作理念」以一段話形容上述三首曲子及之後完成的說唱劇《霸王虞姬》(1997):

在這四部作品中,馬水龍先生在抒發情感與經營意境上,技巧顯得更加成熟、圓融;它們有如四幅揮灑著作曲者胸中丘壑的音樂潑墨山水,被渲染地更加抽象、更富於靈性;在情境與意境的相互滲透上,顯得悠遊自如,渾然天成;傳統音樂的種種因素,被純化、抽象化,有如行雲流水般的不著痕跡。

另外,他也在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支持下,創設了「春秋樂集」,每年舉辦兩次現代作品音樂會,提供作曲家一個公開的發表會。至二○○一年,十年間,就演出了一百卅多首創作,期間並舉辦作曲比賽、音樂節等,成績斐然。

晚期的創作爆發力

一九九四年八月卸下藝術學院院長職位後,馬水龍回歸單純的教學、創作生活,五十五歲的他,仍充滿旺盛的創作力、對藝術教育的熱忱,以及維持嫉惡如仇、扶弱濟貧的個性,他持續推動「春秋樂集」的音樂會,並完成更精闢的作品如《關渡隨想》(鋼琴與管絃樂)、《琵琶與絃樂四重奏》、《踢踢踏》(歌曲)、古箏獨奏曲《尋》等,他最後、最大的作品,應屬《無形的神殿》(參閱國臺交錄製的DVD與樂曲解說)。這些作品有的充滿山林、雲靄、天際的感動,有的充滿禪味、哲思和生命體驗。

馬水龍教授的逝去,雖讓親友、師生難捨、哀痛,但是聽著他的音樂、看著他留下來的影像,彷彿他仍在身邊諄諄教誨。我們將收起哀傷,追隨他的精神和理念,繼續前進。

編按: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為紀念馬水龍老師,將建置相關線上館藏主題展,不日推出。可參網址serv.lib.npac-ntch.org/2015/mashuilong/index.htm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生平大事記

整理  李秋玫

1939年

0歲

7月17日,出生於雨港基隆市。

1952年

13歲

小學五年級,對學校音樂老師所上之基礎樂理及識譜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經常利用假日借用校內的舊風琴,自我摸索。

1953年

14歲

入基隆水產學校(基隆海事學校的前身)初中部。熱中於體育活動,並下苦功勤練各項田徑運動。

1956年

17歲

就讀基隆水產學校高中部,後因父親過世而中輟學業,為負擔家計至基隆的臺肥一廠做機械工,擔任繪圖工作,同時利用閒暇之餘隨女畫家汪壽寧及江明德學習繪畫。

1959年

20歲

入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師事蕭而化、許常惠、盧炎等教授,另外副修鋼琴和大提琴。

1963年

24歲

參加台北國際婦女會舉辦之作曲比賽,以鋼琴獨奏曲《迴旋曲》獲佳作獎。

1964年

25歲

以第一名優異成績自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畢業。之後任教於基隆市立第四初級中學(現基隆中山國中)。

1967年

28歲

與陳懋良、游昌發、賴德和、沈錦堂、溫隆信等五位作曲家共同發起「向日葵樂會」,彼此相互切磋砥礪,並約定每年發表新作。

1969年

30歲

任教於基隆省立商工,同時在基隆崇右企專兼課。

1970年

31歲

參加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主辦之作曲比賽,以《絃樂四重奏》獲得佳作獎。

1971年

32歲

8月任台南家專音樂科講師。參加教育部文化局舉辦之第二屆紀念黃自歌曲佳作獎,以聲樂曲《懷鄉曲》(為女高音與鋼琴)入選。

1972年

33歲

獲西德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赴德國留學,隨席格蒙(Dr. O Sigmund)教授學習作曲。

1975年

36歲

以最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前夕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由雷根斯堡音樂學院的教授來演出,深獲好評。並代表學校在雷根斯堡音樂節、柏林電台、慕尼黑電台公開發表作品。回台後應聘擔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1977年

38歲

以交響詩《孔雀東南飛》獲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

1979年

40歲

2月18日,完成雲門舞集委託創作之作品四幕舞劇《廖添丁》。

1980年

41歲

8月,任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完成舞蹈家劉鳳學委託創作之作品《竇娥冤》(人聲、嗩吶與打擊樂),並於「新古典舞團作品發表會」中發表;此曲同時亦獲得吳三連文藝創作獎。

1981年

42歲

8月,任國立藝專音樂科教授及科主任,國立藝術學院籌備處主任。完成《梆笛協奏曲》,其導奏部分為中廣公司採用為台聲。

7月3日,泛亞交響樂團在香港舉辦成立五周年紀念音樂會,演出台灣作曲家江文也的《台灣舞曲》、郭之苑的《民俗組曲》和其作品舞劇《廖添丁》選曲,張己任指揮。

1982年

43歲

8月,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及創系主任;任文建會音樂委員會委員。

1983年

44歲

四月由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梆笛協奏曲》,同時經由人造衛星將實況轉播至美國PBS公共電視網,引起國內巨大的回響。

1984年

45歲

以《梆笛協奏曲》獲得金鼎獎最佳作曲獎。上揚唱片與PCA公司合作發行《梆笛協奏曲》及《孔雀東南飛》之音樂專輯,陳中申主奏梆笛,徐頌仁指揮讀賣日本交響樂團演出。

1986年

47歲

9月,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及費城賓州大學做為期半年之學術交流與考察,並分別在東西岸舉行四場個人作品發表會。

1987年

48歲

3月21日在紐約林肯中心艾麗斯杜麗廳、3月29日在華盛頓D.C.、4月4日在舊金山、4月11日在洛杉磯等地,分別舉行「馬水龍作品發表」,發表《雨港素描》、《絃樂四重奏》、《長笛幻想曲》、《大提琴隨想曲》、《我是……》、《展技曲與賦格》與《竇娥冤》等作品。

8月,任國立藝術學院教務長。

1990年

51歲

以作品《孔雀東南飛》獲金鼎獎優良唱片特別獎及最佳作曲獎。

5月14日,任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1991年

52歲

被列入「世界名人錄」及「五百名人錄」。以作品《廖添丁管絃樂組曲》獲《中時晚報》年度最佳作曲獎。

4月,由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贊助,負責籌畫「春秋樂集」,作品發表會之成立,以提升音樂創作之風氣。

8月,任國立藝術學院院長。

1993年

54歲

6月5日,《梆笛協奏曲》入選中華文化促進會評選之「廿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於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獎,並由李紹嘉指揮中央交響樂團演出。

1994年

55歲

8月,辭去國立藝術學院院長職務,專心致力於作曲研究工作,仍擔任音樂系教授。獲文建會學術獎助,至美國從事學術研究,並在北伊大、耶魯、哈佛等大學作專題演講。

5月,主持與主辦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十六屆大會。

1997年

58歲

5月18日,「1997基隆國際現代音樂節」中,由徐頌仁指揮國立藝術學院管弦樂團暨合唱團,在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演出說唱劇《霸王虞姬》。

1998年

59歲

9月20至26日主辦與主持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十九屆大會。

1999年

60歲

9月,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音樂類獎項得主。

9月,連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總會五位執行委員之一。

2000年

61歲

5月,李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天祐吾土福爾摩沙》於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中首次演出。

7月,連任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暨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

2002年

63歲

9月當選「亞洲作曲家聯盟」副主席。

2006年

67歲

獲行政院文化獎。

2007年

68歲

4月獲臺北藝術大榮譽博士學位、6月獲臺南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009年

70歲

臺北藝術大學為馬水龍賀壽,將第10期《關渡音樂學刊》定為「水龍吟專刊」,並且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舉辦「水龍吟音樂會」。

2012年

73歲

臺灣大學授與名譽博士學位。

2015年

76歲

5月2日辭世,享壽76歲。

參考資料:台灣音樂館「台灣作曲群像.音樂家名錄」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