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深作曲家馬水龍在創作上力求完美,留下許多雋永動人的樂章。(許斌 攝)
即將上場 Preview 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

鋪展不同時期傑作 其人其心盡在其中

今年五月辭世的資深作曲家馬水龍,一生在創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嘔盡心血而來,也留下許多讓音樂家樂意一演再演、聽眾能夠愈聽愈感動的美好樂章。十二月的「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音樂會,將全場演奏馬水龍各時期傑作,亦能讓樂迷體會馬水龍的以樂言志、其人其心。

今年五月辭世的資深作曲家馬水龍,一生在創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嘔盡心血而來,也留下許多讓音樂家樂意一演再演、聽眾能夠愈聽愈感動的美好樂章。十二月的「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音樂會,將全場演奏馬水龍各時期傑作,亦能讓樂迷體會馬水龍的以樂言志、其人其心。

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

12/6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資深作曲家馬水龍於今年五月過世,半年來各界紛以各種演出來悼念,多是小型音樂會。為此國家兩廳院特別安排了大型紀念音樂會「意與象」,全場演奏他的作品。

馬水龍在創作上自我要求非常高。四十幾歲後,他在接受委託創作時都會提出一個請求(或說是條件),就是不能催、不能有「非在某個時間點前完成」的壓力,費用則是其次。他希望創作能有靈感、有創意,而「靈感和創意」無法靠擠壓而來。所以他每一首曲子的完成都是苦思、煎熬、嘔盡心血,也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獨一無二,讓音樂家樂意一演再演、聽眾能夠愈聽愈感動。

視覺與聽覺輝映畢生創作

音樂會上半場將演出六首馬水龍的經典室內樂曲。《小提琴與鋼琴對話》(1974)和《長笛幻想曲》(1974)是他留德時在雷根斯堡完成和首演的。他形容前者是來自「與好友促膝暢談,是彌足珍貴的情趣」的由衷之感,音樂中的起伏對應,彷彿兩位好友間的問答、爭論,不拘形式。後者為長笛無伴奏的獨白,是馬水龍遠離故鄉時的思鄉心情:「一聲長嘆,劃破寂靜的夜晚,思緒有如浪潮般,由微波而至澎湃。」

《盼》(1976)、《大提琴隨想曲》(1978)、《我是…》(1985)是馬水龍回台後的力作。《盼》是現代絲竹樂曲,編制為笛簫(梆笛、簫)、擦絃(板胡、大廣絃)、彈撥(三絃)、鑼鼓(三人)等,是當年林懷民委託為「雲門舞集」而作,描述鄉下少婦企盼出遠門的丈夫歸來的心境。曲中馬水龍運用了少時從寡母口中聽到的民歌旋律(筆者聽來應是歌仔戲中的哭調)。

《我是…》則根據馬森的詩而作,為女高音、長笛和擊樂,揉合戲曲唱腔的念誦、長笛的現代語法及打擊樂多采的聲響,傳達了作曲家從詩中悟得的深遠意境。《懷念》(2002)源於好友邱再興中年喪妻,為懷念邱夫人而作。邱再興之子邱君強是指揮家、媳婦謝宛臻是雙簧管演奏家,當年由兩位在母親的紀念音樂會上首演;曲風憂傷感人,有幽幽的嘆息動機,也有縈繞心懷的優美旋律,動人心弦。

台灣最重要的音樂代表作

下半場則演出馬水龍晚期磅礡大作《無形的神殿—男聲合唱與管絃樂》,分〈夜話排雲〉、〈日出〉和〈神祭〉三樂章。馬水龍在二○○三年深秋與友人齊登玉山,夜宿排雲山莊,他「半夜零下的溫度裡,看著滿天斗大的星辰」,因而心中湧現「一種讚嘆壯闊、茫然不語的心情。」一年多後,他完成了這首大型樂曲,因讀過李魁賢詩作《玉山絕嶺》,覺得其中一句「無形的神殿」非常符合他的感受,在獲得詩人同意後以此為曲名。他選用男聲大合唱以呈現玉山的幽緲壯闊;再藉由鄒族和布農族的祭歌,歌頌大自然的偉大和神聖。《無形的神殿》不是單純的日出、山林的景物描繪,更多的是馬水龍對生命的體會、大自然的敬畏,及對故鄉土地的歷史、住民、文化的反思和愛。

《無形的神殿》之於馬水龍,就如同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之於貝多芬。筆者膽敢預言,日後它將是台灣最重要的音樂代表作,也將傳播於全世界各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