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賴曉俐

發表文章 4 篇
  • 台北室內合唱團「中南美彌撒」
    特別企畫 Feature

    向宇宙下訂單>>音樂類

    台北室內合唱團「中南美彌撒」 2020/12/1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2020/12/11 屏東演藝廳音樂廳 2020/12/12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2020/12/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成立於1992年的台北室內合唱團今年恰巧邁入第30周年。歷年來合唱團從早期音樂到現代作品,從人聲重唱、室內合唱團到交響合唱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均展現出高度藝術性。「中南美彌撒」是合唱團2020年度的旗艦製作。音樂會精選芬蘭作曲家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當代美感的無伴奏合唱,以及法國作曲家F. Poulenc《榮耀頌》及阿根廷作曲家A. Ramrez《中南美彌撒》兩組饒富民族特色的大型宗教作品。作品地域從極北到極南,風格文化也呈現強烈對比。 推薦人 林伯杰 回想已非常遙遠的上個世紀,當我還是大學生,著迷於男高音卡列拉斯所錄製的發燒名盤《中南美彌撒》,便許願能現場聆賞這種充滿民族風情的現代宗教音樂傑作,沒想到隔了幾十年,台北室內合唱團居然把此曲搬上國家音樂廳。 雖然我目標是鎖定《中南美彌撒》,但整闋演出長度不到25分鐘,所幸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曲目安排總能讓人大開耳界。上半場全是我個人沒聽過的當代合唱曲目,像是芬蘭的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等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好陌生但又好好聽,頗是意外的收穫。 下半場排了法國的浦朗克《榮耀頌》與阿根廷的拉米瑞茲《中南美彌撒》,我著實佩服台北室內合唱團如此精準地掌握不同語彙與風格的堅強實力。雖然在《中南美彌撒》的器樂伴奏上,精簡了作曲家原先設定的南美洲民俗樂器,然而請來男高音林健吉是非常棒的選擇,或因他的原住民血統,讓演唱些許脫離學院派氣息,多了些狂放的自然風情。 指揮家陳雲紅已離開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職務,但先前連續3年「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系列,無論是伯恩斯坦的《奇徹斯特詩篇》、

    文字|王寶祥、李欣恬、林伯杰、劉馬利、賴曉俐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音樂

    四人四管,單挑舞台

    2003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首度以音樂節的方式,將爵士樂帶入國家音樂廳,廣邀世界一線爵士樂明星來台獻藝,引起閱聽大眾對這個樂種的關注。近年因疫情使然,台灣本土爵士樂手順勢躍上主要舞台,然而在一陣歡騰喧鬧中,2022年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裡悄悄出現了一支薩克斯風四重奏隊伍TSJO Saxophone Quartet,以「古典編制X爵士演奏」為方向呈現了一場主要演出國人創作的音樂會,如此橫跨古典、爵士兩樂種的舉措對台灣樂壇來說,有何意義? 這場音樂會最初吸引筆者前往聆聽的重點是國人創作發表,在更進一步討論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釋題:何謂「古典編制X爵士演奏」?由字面上看,可解讀為: 一、使用來自歐洲傳統的古典音樂演出編制,意即同一家族樂器組成的重奏團體,在這場音樂會裡指的是薩克斯風四重奏。 二、使用爵士樂的演出手法來實踐音樂作品的內容呈現,筆者估計此項指的是大量常見於爵士樂的演出套路與即興演奏。 前述兩者的結合在台灣的表演藝術領域中鮮少得見,考量TSJO這支演出團隊乃由4位熟稔爵士音樂語彙的樂手組成,音樂會演出內容又以團員創作為主,因此可將之視為台灣本土爵士樂的新發展,亦是樂種演化進程中合乎邏輯的下一步。如此判斷所來為何? 爵士樂手vs.古典編制 單簧木管樂器薩克斯風(Saxophone)在1840年代由比利時人Adolphe Sax發明,雖說最初是為交響樂團及室內樂演出而設計,它更被廣泛使用於軍樂隊及行進樂隊中,也因緣際會與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產生連結,成為眾多爵士樂手使用的樂器。自早期紐奧良爵士的Sidney Bechet,到搖擺時代的Coleman Hawkins、Ben Webster,再到Bebop時期的Charlie Parker、Cannonball Adderley、Gerry Mulligen等族繁不及備載,但與之搭配演出的除了銅管樂器小號與長號之外,通常是節奏組,四重奏的編制反倒不常見。 薩克斯風四重奏作為演出編制於19世紀末期即有記錄,但得等到20世紀上半葉開始才有較多橫跨演出、作曲雙領域的薩克斯風演奏家為之拓展曲目,如Marcel Mule與

    文字|賴曉俐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音樂

    暗室中的黑貓

    當代台灣樂壇有許多將琵琶、古箏、阮咸、笛/簫等國樂器連同鋼琴、提琴等西洋樂器並置演出的先例,以交響樂團協奏國樂器,或以國樂團協奏西洋樂器的演出,也已不再是新奇之舉,如此混搭編制所產出的作品成功者有之,但也常因律制不同而未能在聲響上成功融合,或因尚未尋得合適的方式溝通彼此所承載的文化意涵,即使克服了技術層面的難處,語境上仍顯得尷尬,2022新點子實驗場: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簡稱「催化效應」)中委託創作的3首作品為混搭編制的聲響呈現找到了新方向,但也如暗室中的黑貓般形跡難定。

    文字|賴曉俐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 美國爵士女歌手潔絲米雅.虹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爵士女歌手

    潔絲米雅.虹 沒要唱情歌給你聽

    擁有天賦好歌喉的潔絲米雅.虹,不只是想像前輩女伶精采演繹爵士樂曲,她在接受訪問時說:「社會教導我們溫馴,尤其是黑人女性,人們不想聽我們說話。但當我站上舞台,我就不只是個黑人女性。舞台是屬於我的,那是我的帝國。」音樂讓她能夠高昂發聲,她不在音樂中講叨叨絮絮的愛情故事,而是要藉著作品反映她所棲身的世界、身為一個非裔美國人每天所要面對的社會現實。

    文字|賴曉俐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