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夏日爵士羅妍婷六重奏「海拔之上」
2025/8/9
台北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想來是不讓唱作俱佳的Cécile McLorin Salvant專美,今 (2025) 年兩廳院夏日爵士由羅妍婷六重奏打頭陣,端出了全場原創作品,「海拔之上」音樂會中有質樸親人的〈高地〉及〈On Your Side〉、畫景敘事的〈圈谷〉及〈火山〉、情感張力爆棚的〈潮間〉及〈沙丘〉、自由奔放的〈群島〉及〈山脊〉,儘管身兼詞曲創作、編曲、演奏、演唱的羅妍婷將這些作品定調為「將行走於不同土地的觀察與記憶寫成歌」,意在藉音樂帶領聽眾穿越時空的限制來趟「聽覺旅程」,但這旅途上最為秀麗明媚的不只是耳裡聽到的多姿聲響,還有她作為音樂創作者的內在風景。
筆者試圖回想當晚小而豐美的聆聽體驗,首先跳出的是羅妍婷那難以歸類的歌唱方式,雖說在既有的專輯作品中極少收錄爵士經典曲目,仍可聽見直到早前幾年的演唱風格、圓潤偏厚的音色(雖說能否以音色作為辨認標準仍是未定之說)、對擬聲吟唱的掌握力,都讓羅妍婷的定位較接近一般認知的爵士歌手,但她當晚清亮且不時帶有些許鼻腔共鳴的唱法,有幾個瞬間聽來像是泰武古調那般綿長繚繞,另幾個瞬間又像是凱特.布希(Kate Bush)與碧玉(Björk)的綜合體,既甜美又怪誕,然而當她以如此「非典型爵士歌手」的聲線唱起擬聲即興時,又讓人感覺游刃有餘,顯然光用歌聲,羅妍婷便已大大挑戰了熱中音樂分類學(註1)的聽眾,真是個好預兆!


旋律線與非功能和聲的詩意探索
有趣的是羅妍婷唱出的並不是能夠讓人朗朗上口的歌謠,而是需要高明的歌唱技巧始能駕馭的、崎嶇陡峭的旋律線,而且若不是被重複唱了數次,許多長線條的旋律樣貌實在難以被辨認出來,遑論記住,但再細聆聽就會發現它們是模擬歌詞被唸誦出來的樣子生長著,猶如藝術歌曲那般琢磨,無論旋律輪廓或節奏韻律都講究。
單聽那些彎彎繞繞的旋律線條,時不時有種「你要去哪裡?」「現在走到哪了?」「接下來會出現什麼?」的驚喜感,這大部分要歸功於墊在旋律背後的非功能性和聲,這樣的和聲操作在兩個面向上挑戰了一般大眾早已聽進耳裡的調性系統,一是可預測性,因此總讓人感到變幻莫測,另一是聽覺上的調性重力(註2),因此聽來像熱氣球飄浮在半空中那般,若再與功能和聲中幾個常見的套路結合,建構起短暫的調性中心,便能在失去重力影響的飄浮狀態中營造出某種方向感,猶如在玩滑翔翼。
非功能性和聲雖然在20世紀初即被浪漫主義後期的作曲家們大量探索,但在爵士樂的領域中則約萌現於1960年代,並在1970年代後由諸如Weather Report、Chick Corea Elektric Band、Yellow Jackets等融合爵士團體愛用而廣受歡迎,進一步被收納入爵士樂的語彙中,然而因融合爵士同時受到搖滾樂影響,聽來多陽剛氣盛,相較之下羅妍婷的作品顯得靈巧、詩意許多。


節奏設計與六重奏編制的巧思
當晚演出的幾首作品還帶著一種「具有覺知」的律動感,這應是羅妍婷近期作品的另一特色。爵士樂在時間軸上通常透過固定拍號如4拍子搖擺、3拍子爵士華爾滋等,或不斷重覆某些短節奏模組如拉丁爵士的clave、Dave Brubeck ’Take Five’ 的5拍子等來建立律動感,這樣的律動會被內化,甚至成為某種讓人無意識沉浸其中的心流,若以文學體裁來比喻應是類似四言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這樣的存在,讓人在習慣了特定韻律節奏與形式後產生歸屬感,然而羅妍婷的節奏與律動感設計常有種不甘平庸、在建立與打破慣習兩端來回擺動的執著,提醒著聽眾們「多留點心啊!可別以為這是單一律動到底的曲子。」
比如音樂會啟始的〈群島〉先在主段建立起稍快的3拍子律動,但走到副段時卻使用了6+7+6+5拍(註3)的長句型打破律動,又如〈山脊〉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在4拍子的巴西節奏律動中多丟進兩拍,但這多兩拍並沒有讓人跌倒,反而感到驚豔,只見羅妍婷熟練地在建構與破壞之間找到平衡,趁著眾人就要厭倦那些一陳不變的節奏風景時,趕緊轉個彎繞到另一條路上,又在快要踏入迷境之前,駛回原本那條舒適的路上,幽徑與坦途,各取其美於一曲之中。
應是清楚自己歌藝高,羅妍婷譜起曲來膽子也大,筆下的旋律線充滿大音程的跳躍,但她歌唱時音準穩定,思慮清晰,即便旋律背後的非功能和聲將調性中心東甩西甩的,也沒將她甩丟,再怎樣複雜的節奏她都踩得穩穩當當,但舞台上的其他人呢?
一如構造複雜的航空器仰賴著精密的操控始能從容起飛,依照著既定航道翱遊天際,音樂作品再怎麼獨樹一幟,仍須被準確執行始能好好傳遞給聽眾,考量在舞台上合演的5位音樂家們並不是羅妍婷過往專輯樂手名單上列出的合作對象,而當晚大部分的作品在實際執行時,雖未極熟稔卻也顯得絲滑順手,筆者不禁好奇這群音樂家們花了多少時間,經歷了什麼樣的排練過程,才能妥切呈現這些在各面向都算得上是刁鑽古怪的作品,即使燈光技術在音樂進行中出現些許狀況,6人仍能摸著黑,一拍不掉繼續演出。
在這場「海拔之上」音樂會裡,羅妍婷使用的6人編制演出團隊,在鼓組╱打擊樂器與低音提琴的節奏組之外,另使用了電吉他及七弦原聲吉他作為聲響基底,旋律樂器則為兩把長笛,雖說規模不大,但在一人多工的安排下,卻也收穫了豐富的聲響效果,羅妍婷本人擔任主唱還兼奏長笛、鋼琴、拇指鋼琴,另一位長笛手Vicky Sun兼任合聲並演奏小型打擊樂器,低音提琴謝智揚也成為合聲班底,電吉他手蕭育融還在〈高地〉一曲中兼奏了斑鳩琴。若真要說有什麼美中不足之處,就是保留給即興獨奏的時間不多,沒得好好聆聽5位音樂家們展現個人特色。
從這六重奏編制的編寫還可以聽到羅妍婷的曲式經營時有獨到之處,不全然滿足於爵士樂傳統的Head-Solo-Head套路,而是放手探索較複雜的布局形式,在織體建構上,她在幾首速度較慢的作品也使用了層層堆疊聲響的手法積累情緒張力,如此思維常見於晚近的大型爵士樂團寫作,如在Jim McNeely與The Village Vanguard Jazz Orchestra及Frankfurt Radio Big Band的合作或Maria Schneider Orchestra都產出了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筆者因此蒐尋了羅妍婷過往作品的影音記錄,聽到了同樣的寫作潛力,不禁開始想像若不是受限於6人編制,在獲得更多的資源挹注下,她還可以呈現出什麼樣的作品?

創作歌手身分下的爵士語言新貌
爵士耳齡30載,筆者偏執地認為「海拔之上」最令人驚豔之處應是羅妍婷的創作歌手 (Singer-Songwriter) 身分,這在流行音樂及民謠領域中比比皆是的人物角色,在爵士樂壇卻是稀有品種,因為在後者的音樂實踐中,即興唱奏才是展現創造力的主要場域,即使產出原創作品也有極大比例為器樂演奏曲,因此早期的爵士歌手多是以詮釋標準曲目為主,有能力者則再加上擬聲即興,能夠掌握詞曲創作 (songwriting) 的倒成了鳳毛麟角,從稍早的Nina Simone、Abbey Lincoln,到晚近的Luciana Souza、Kurt Elling,年輕一輩則有Esperanza Spalding、Gregory Porter等,都是說著爵士音樂語言的詞曲創作者。
回看羅妍婷,從她當晚端出的全場詞曲原創作品觀之,已然坐穩創作歌手的位置,她使用的許多音樂語法無疑來自爵士樂,玩得一手純熟的非功能和聲,純熟到能以這技術建構出起伏跌宕的旋律線,套在自己創作的歌詞文字上,作品裡若行若止的律動設計更是時時扣緊聽眾的注意力,作為詞曲作者,她鍾情的音節式一字一音處理手法,在快節奏的作品中雖然時有難以理解語意的困厄,卻也無心插柳營造出擬聲吟唱的錯覺 (當然,如此錯覺只存在於爵士或其他具有擬聲傳統的歌唱語境中),然而是否有這個可能,爵士樂只是羅妍婷的舒適區,她的音樂故鄉另有其地,那裡有潮間山脊圈谷群島,與許多還未被人知曉的內在音樂風景。
註:
- Music Taxonomy。
- 此處採用作曲家George Russell著作《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of Tonal Organization》中使用之Tonal Gravity概念。
- 又或者依harmonic rhythm來判斷為(3+3)+(3+2+2)+(3+3)+(3+2)拍的長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