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族的「好來寳」說唱表演,演出〈飛騰的駿馬〉。(蒙藏文化中心 提供)
歌舞 演出評論/歌舞

蒙藏風情今時景

兩場「蒙藏之夜」的演出,使得台灣觀衆能夠親近遠在天邊異族同胞的民俗風情。遺憾的是,場地設備不良,少數觀衆不懂禮貌,造成了欣賞節目時的干擾和不快。

兩場「蒙藏之夜」的演出,使得台灣觀衆能夠親近遠在天邊異族同胞的民俗風情。遺憾的是,場地設備不良,少數觀衆不懂禮貌,造成了欣賞節目時的干擾和不快。

《蒙藏之夜》

12月14〜15日

國父紀念館

近幾年兩岸文化交流頻繁,大陸許多知名藝人及藝術表演團體,均曾先後來台演出,其對國內藝壇所造成的影響與震撼,是大衆有目共睹的。十二月十四、十五兩日,國父紀念館有兩場名爲「蒙藏之夜」的演出,特請了內蒙古烏蘭牧騎歌舞團與西藏民族歌舞團,合作演出兩場。藉由兩團的到訪,讓我們這些處於不同生活環境的人,能夠眞正的瞭解到蒙藏同胞的表演藝術。

擴音設備造成失眞及噪音

開場首先演出的是藏族的宗敎音樂儀式──「扎西古次」吉祥九重天。以往曾在《八千里路雲和月》節目中觀賞過此項表演,雖然同是祭神祈福的表演儀式,卻與本土的同類表演儀式有顯著的差異。而此番如此近距離的觀賞,才眞正的藉由情景交融而有所體會。

在演出途中,司儀曾予以解說,聲音卻遭擴大機所傳出的樂團伴奏聲所掩蓋,這雖是個小缺失,卻可以看出國內的演出場所,音響效果普遍不良。就以國父紀念館爲例,本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演出場地(開會倒是不錯),場地過大,堂音殘響的效果又差,所以,演出往往須借助擴音設備,而失眞及噪音是擴音的最大通病。除了中正文化中心的兩廳院之外,舉凡中山堂、社敎館、國立台灣藝術敎育館、北縣縣立文化中心、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均多多少少有某些方面的缺失,硬體設施的不足與現有場地的加強改進,是當務之急。

接下來的數場舞蹈表演均可看出舞者在技術、編舞、服裝及風格上的用心。更難得的是,由唱者自行彈唱方式所展現的好來寶,說唱的形式附加上舞蹈動作的配合,肢體語言再加上面部鮮活的表情,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女高音倉決卓瑪唱了首〈阿里山的姑娘〉,立即造成轟動。大陸的民族唱法在處理此類歌曲方面,恐怕是較美聲唱法要來得優越及適當。另外一位超級女高音歌唱家牧蘭爲國寶級的聲樂名家,以往只能藉由錄音帶來欣賞她曼妙的聲音,現下能臨場親聆,快慰平生。她唱了兩首曲子,不難聽出她的聲音已明顯的老化了,缺少年輕時的甜質;但三十幾年的修爲及功力,卻使得表演內涵及歌技均達到了巔峰。文革時期所遭受的苦難,並未對她的藝術生命造成重大影響,對一個自學有成且執著於藝術的天才演唱家,苦難反成了激發潛能的原動力。

歌舞生動.色彩豐富

另外還有幾項演出,如宮廷歌舞、白面具舞、六弦彈唱、男女群舞均甚具特色。終場壓軸的歌舞劇〈蒙古族的婚禮〉,亦是具有傳統色彩的傑出表演。隨著劇情推演,舞蹈配合著音樂,將蒙古族人的婚禮迎娶、應對進退及民風特色,豐富且生動地表達出來,令人激賞。美中不足的是,串場的配樂是用錄好的帶子來播放,舞者須對嘴。

而此次的演出,不知何故,順延了十分鐘才開場,雖是如此,仍有多人遲到,更有甚者,不知從那兒冒出個××小委員,都已遲到入場了,還仍與其他人寒暄,這對於在台上演出的表演者是頂不尊重的。對於表演藝術及藝術家的尊重,是最起碼的常識,相信號稱文化大國的我們,是不用他人一再的反複重申及提醒的。

 

文字|王長順 音樂愛好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