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了解敦煌壁畫的意義、生命、價値,必須深入因時因地因人而來的信仰思想面;這是佛敎藝術不容易了解的部份,卻也是它的精采生命處。
敦煌的緣起
敦煌石窟是國人最驕傲的文化寶庫,但卻也是最傷心的聖地。國父革命成功,建立民國就是在一九一一年。因而在此之前的十年間,即一九〇一年至一九一一年,是中華民國的建國開創期,同時也是敦煌寶庫的淪陷受難期。想必大淸帝國忙於應付國父的革命,疏忽了邊防的重要,讓他國人士得以自由進出,數萬卷的抄本文獻等,可以被從容地擕至國外。講起這一段歷史,沒有人不感淸廷的大失,而痛心不已。特別是學術界,簡直失聲欲絕。
談起敦煌,衆人最想知道的就是它的創建時間,及由什麼人創建等,但說也奇怪,這座在今天連國際人士都重視不已的人類藝術文明寶庫,反而在自家史書中找不到有關的記錄。這個對一向極爲重視歷史生命的中國人而言,的確是不可思議。目前,僅能在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的唐代地誌《沙洲土鏡》的殘簡文書中知有「於永和八年的癸丑之年,創建石窟。」以及在則天武后壁曆六年(六八九)敦煌第十四窟修理之際,李懷讓所著《重修莫高窟佛念記》中提及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有位名叫樂傅的沙門,淸盧戒行,執心恬靜,佇杖林野,於此山之際見到千佛大放金光,於是便以地構室築屋,鑿岩龕像。換言之,東晉的永和九年(三六六,此中的癸丑爲「九年」,故「八年」非也)與前秦的建元二年,是目前所知的創建二說。
中土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偉大藝術
敦煌石窟內幾爲壁畫與塑像,其內容爲佛敎藝術,亦即以「佛陀」爲主的表現。就人物言,主要爲佛陀、菩薩、羅漢、明王、天神等,故實在不是一個複雜的結構。但是,問題便在於這些表現人物有關的信仰思想上。比如說佛陀角色,因在不同的經典,有其不同的思想與意義。《彌勒經》、《法華經》、《彌陀經》等,各自不同。同理其他人物亦是。再者,千餘年來,佛敎因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流傳而擴散,故在信仰的思想面上就變得極爲複雜深邃。例如,在中國信仰流布上幾佔最大面積的《法華經》,在藏經中只有六十二頁,但是在南北朝至隋唐的五、六百年間,因其大盛,使得注疏家達百家之多。光是天台大師的三大部,就足以叫一個學者窮一生探究不完,那還有嘉祥大師的七、八部,怎能消化完呢?偏偏佛敎藝術就是個幾近於以一個時代、地域信仰思想爲主的表現,故光憑經典,僅能對佛敎的圖像表現有所了解而已,若想要深解它的意義、生命、價値,那就得深入因時因地因人而來的信仰思想面了。事實上,此面即是佛敎藝術不爲大家了解的「無奈處」,但是卻又是它的精采生命處。
佛敎藝術主要是在表現人間敎主釋迦佛陀的濟世慈悲之心。然而重要的是,在此等說話故事圖像表現中,如何透過佛的智慧、慈悲,解決世間自我蒙蔽、陷於五濁、無法自拔等等的智性開說,與慈性關懷。故佛敎藝術也罷,經典義理也罷,重要的是一個人怎樣發現自己?又怎樣去渡衆生到達「彼岸」的自我修行與努力。當然,今天敦煌留下的龐大壁畫作品,因離我們實在太遠且又達千年之久,再加上今天根本沒有當時信仰生活面的環境與條件,故要今天的我們深解它,實在是不太容易,也不太可能。不過,就人類藝術文明史上的偉大成就而言,特別是中土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精神面藝術記錄來看,作爲一個中土子民實在不能不接近它,了解它。
文字|林保堯 藝術學院傳統藝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