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達幕」大會,摔跤手的入場儀式。(阿明烏日塔 攝)
蒙古舞 亞洲民族舞蹈系列1 蒙古舞

馬背上的驕子,成吉思汗的後代 蒙古傳統、文化、舞蹈

蒙古民族以粗獷剽悍著稱於世,藝術方面,按其草原游牧生活所發展出的狩獵舞(如模擬馬及鷹的舞)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筷子舞」、「盅碗舞」等,至今仍經常上演。做為亞洲民族舞蹈新系列之首(接下來有日本、韓國、印尼、印度等),本文對自己民族的傳統與未來之思索,也代表了目前民族舞所共同面臨的難題。

蒙古民族以粗獷剽悍著稱於世,藝術方面,按其草原游牧生活所發展出的狩獵舞(如模擬馬及鷹的舞)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筷子舞」、「盅碗舞」等,至今仍經常上演。做為亞洲民族舞蹈新系列之首(接下來有日本、韓國、印尼、印度等),本文對自己民族的傳統與未來之思索,也代表了目前民族舞所共同面臨的難題。

早在七世紀時,一個源於額爾古納河流域的部落,從原始的密林深處走來,橫渡騰汲思海,游牧向蒙古草原遷移。迨十二世紀,她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上游及肯特山以東地區,駐牧於大漠南北廣闊草原之時,便開始了她偉大、艱難的發展歷程。直至七百年前的十三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落統一了當時蒙古地區的各部落,遂共用「蒙古」為名稱,終於崛起於北方天際的草原上,從此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一度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蒙古帝國,這便是稱雄歐亞而震撼世界的蒙古民族。

蒙古人獨特的生活文化

蒙古民族向以粗獷剽悍著稱於世,更以能騎善射被譽爲馬背上的民族。長期的游牧生活,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戰爭,再加上遼闊無邊、雄奇壯麗的自然環境的陶冶,蒙古民族在其繁衍、昌盛、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更養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性格、風俗習慣、文化類型,獨特的民族精神創造了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鮮明草原游牧特色的綠色文化。其中,堪稱「藝術之母」的蒙古舞蹈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並隨著民族歷史、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的變遷、演化而豐富起來,成為蒙古文化這部悲壯、優美,磅礴、深沉,剽悍、悠揚,粗獷、細膩之組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章。

對「圓」的偏好

自古蒙古民族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毛氈帳裙」、「食為肉酪」,多少個世紀以來都以木架支撑,毛氈覆蓋的「蒙古勒格日」(蒙古語:蒙古包之意,即古稱穹廬)為居室。這種由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組成的活動帳幕,高2.5米,直徑3米,屋頂中央有天井,可通風、透光。「蒙古勒格日」擋風禦雪,下雨時也不會漏水,易於搬遷,是游牧生活的傑出創作,凝結了蒙古民族在認識宇宙自然的過程中,對圓的特殊認識及偏愛。圓暗示著宇宙循環周而復始、圓滿吉祥的哲理和民族審美的意念。《蒙古祕史》裡記載著古代蒙古人在祭祀禮儀上,有圍成圓圈、圍繞松樹而舞的習俗,蒙古人在蒙古包裡跳舞的時候,舞者面對四面環繞而坐的觀者,動作展示的空間、人體活動的方位,則自然環繞而行。「蒙古包」的天井猶如太陽當空,而那傘狀的條條支架更似道道陽光普照。蒙古人的生活,處處可見圓的圖案;蒙古舞蹈中無不滲透著圓形、圓線、圓韻。

由於地處高原、天氣寒冷,以及游牧生活方式的便利,蒙古人愛穿寬大厚實、色彩鮮豔的蒙古袍,佩以紅、綠、天藍、黃等不同色的綢緞腰帶。頭纏色巾或戴著尖頂捲檐的風雪帽,脚蹬皮靴,男子腰間右掛裝飾華美的蒙古刀,服飾華麗大方、寬鬆豪氣,顯示出民族審美與經濟、生活、自然環境與氣候的密切聯繫,更是精美貼切的舞蹈服裝。

獨鍾白、藍、黃三色

蒙古族「尙白」,以白色為民族審美意象的主導色調,白、藍、黃三色構成了歷史悠久的「有意味的形式」。白色象徵著聖潔和吉祥;對藍色的尊崇源出古代薩滿敎對天神的膜拜,象徵著天威的莊重;黃色通常被理解爲宗敎情感的符號和尊貴溫暖的標誌,是佛敎光輝、民族正宗之色的象徵;綠色是生命、希望的喩示;而「黑色」則是蒙古民族的忌禁,是邪惡的代表。色彩的喜惡與蒙古民族的精神氣質互為表裡,對蒙古舞蹈的內在氣韻以及舞蹈語言風格的色彩,有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牛羊肉和繁多的乳食品,自古就是蒙古人喜愛的食物,手扒肉、奶茶香飄馳名。蒙古人善飮酒,醇美的奶酒,不但可以驅寒除勞,也增添了生活的樂趣,激發詩歌舞韻,且有酒必有歌舞。蒙古族的節慶儀式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先。古時軍隊出征、歡慶戰利、部落聯盟、婚喪嫁娶等,也與古老的宗敎有密切關聯。

「薩滿」是蒙古民族古老的宗敎,元朝以後主要信奉喇嘛敎,也有少數信仰伊斯蘭敎、天主敎以及漢族的佛、道敎和祖先崇拜等。如今蒙古族散居在世界不同的國家、地區,主要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原蘇聯境內的布利亞特、科爾梅克蒙古國和中國境內。全球蒙古人數大約有七百萬左右,居住在中國境內的約四百八十萬,其中百分之七十聚居在內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聚居二百多萬人口,其餘散居在世界各地。蒙古民族有自己規範的文字和不同的蒙古語方言,這也與歷史、地理環境的變遷有關,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那達幕」等節慶精采、熱鬧

其實,除了重大的活動,牧民們是很難聚集在一起。因而,那些慶典歡聚的古風便由一年一度的「那達幕」大會承襲下來,並使得這歡聚盡情歌舞的風俗保存下來,成為今天蒙古族最隆重、最重大的節慶之一。

「那達幕」是蒙古語「娛樂」的意思,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舉行,是歌舞各種表演活動的重要節日。摔跤、射箭、賽馬是最精采的項目。摔跤場面熱烈壯觀,摔跤手們身材魁偉,穿著特製的衣褲,脖子上繫七彩飄帶威風凜凜地排列在草原上。

蒙古式摔跤動作變化多端、神奇莫測,充滿了動靜之美和舞之氣韻。「陶日古德」(雄鷹之意)是對摔跤手的讚譽,故摔跤服飾依據鷹的意象而製,選手更是模擬雄鷹盤旋、翱翔翩翩起舞,動作矯健勇猛、充滿信心,是民族英雄的象徵,古老的圖騰。民間最原始的、也是最壯觀的蒙古著名「摔跤舞」、「鷹舞」就是在這天然的「舞台」上展現。在此基礎新創的「摔跤舞」,神奇幽默、技巧性強、動作強調沉穩剽悍、雄健自如。鷹式蹲步就是常見的動作:開胸闊臂似雄鷹展翅,屈膝半蹲似穩站山岩,高抬後腿宛如金鷹獨立,昻頭審世若迴旋升空。新作《鷹》舞則是將古老的蒙古舞蹈與現代舞台技術結合,發展了蒙古舞雙肩、雙臂、及手的優勢,產生奇妙的藝術魅力。

馬是蒙古舞的藝術泉源

馬是蒙古人最親近和最忠實的朋友。它懂人性、解人意,生活中牧人一刻都離不開馬。「那達幕」中最精采動人的是賽馬。蒙古族舞蹈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也就是馬步和馬上動作。

馬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具備功利和審美的雙重價値,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它的美學價値越來越高。馬與勇敢、矯健、昻揚、奮發、瀟灑、靈透、忠義、赤誠、溫沁等審美意象緊密相聯,眞正是美的薈萃,民族美學、理想的物化形態;是蒙古舞蹈的動作、姿態、神情、韻律及創作表演的意象內容。蒙古舞中典型的肩部動作韻律、基本體態的後靠和那沉穩豪邁的內在氣質,都是與馬背生活分不開的。肩的動作就是騎馬生活放鬆自然的模擬而藝術化的,是來自內心鬆弛的一種灑脫自在的美感。許多舞步就是模擬馬的行走、奔馳、跳躍等形態而創造發展起來的,如走馬步、奔馳步、躱閃步、捲身套馬步等。但蒙古舞蹈中馬的形象已不只是外形的模擬,而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最著名的舞蹈有《牧馬舞》、《牧人舞》、《馬刀舞》、《馴馬手》、《綠色的驕傲》等。

蒙古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是模擬各種飛禽走獸形態的狩獵舞。前面提到的馬與鷹,就是這一傳統的繼承、發展、沿襲、凝練。元代的《倒喇舞》是一種以歌伴舞的舞蹈形式,「倒喇」是蒙語歌唱的意思。「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湘竹,擊節堪聽。」這是歷史的記錄,延續至今,或許《頂碗舞》、《頂燈舞》就是由此承續下來的。元代沿襲了宋代的宮廷歌舞遺制,但注入了蒙古民間歌舞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了獨特的宮廷舞蹈,《十六天魔舞》便是其中一種。

「薩滿」敎對舞蹈的影響

「薩滿」敎的「博」所跳的舞蹈,可稱爲「巫舞」。當佛敎成為元帝國的國敎之後,寺廟舞蹈「査瑪」開始在各地盛行起來,這些宗敎舞蹈對蒙古舞蹈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聞名的《鄂爾多斯舞》就是著名的舞蹈編舞家、新蒙古舞的奠基人賈作光運用了宗敎舞蹈的語彙,注入新的內容而發展、創作的。

承傳至近、現代,可惜有些古老的民間舞蹈失傳了,如《海淸舞》等。但整個來說,蒙古民族的民間歌舞是更豐富了,如:鄂爾多斯的《盅子舞》、《盤子舞》、《頂燈舞》、《頂碗舞》、《筷子舞》;科爾泌的《安代》;布利亞特的《圓舞》;厄拉特的《托普修爾》樂舞等等。

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筷子舞》、《盅碗舞》等

蒙古舞蹈藝術是蒙古民族內在精神的觀照。粗獷強悍、遼闊豪氣是其主導風格,但也不乏柔美典雅的情趣。傳統的《安代》舞典型地表現出蒙古舞的風格、意蘊:「踏地甩巾」的舞步,「直踏出沒肋之蹊,沒膝之塵」的氣勢。有一個動人的傳說,一位老爸因女兒久病不癒,無奈,對著蒼穹唱起悲嘆的歌謠。歌聲撼動了草原上的人們,衆人圍著父女唱起了歌跳起了舞,以示安慰和祝福。不料歌聲打動了病人的心,病情漸漸好轉,病人也隨人群起舞。《安代》具有原始宗敎的色彩,是一種自娛性的集體歌舞。跳《安代》時,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可即興編唱,節奏爲四分之二拍。傳統的動作有:「單甩巾踏步」、「雙甩巾踏步」、「甩巾踏步跳」、「雙吸腿跳步」等。經過加工提煉的《安代》舞,更強調上肢的繞圓律動,及踏步頓足、轉和跳的動作,旣有規範又保持即興自娛的風格,有熱烈的美感,及廣場、劇院表演的雙重價値。

《筷子舞》和《盅碗舞》 同屬於表演性道具舞蹈。《筷子舞》是婚禮、喜慶節日歡宴上,在人聲和三弦、四胡、笛子、馬頭琴等樂器的伴奏中,由男性藝人單獨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單手或雙手握筷子,敲擊手掌、肩、胯、腿、地面等處。擊打時肩部環繞聳起,繞肩韻味十足,繞圓動律感強;腕部翻繞靈活,敲打的聲音淸脆,節奏鮮明,情緒熱烈歡快。舞者時而轉身打地,時而蹲跳打脚旋轉,各種動作基本保持半蹲的舞姿。慢舞時,穩重端莊、深沉豪放;快舞時,輕快飄灑,優美強健。現已發展有多人、女子的舞蹈形式。

《盅碗舞》也是喜慶節日由單人表演的舞蹈形式。過去由男性藝人表演,現在已由女性表演了。舞者雙手各持盅子一對,用食指、無名指夾住上面盅子的外緣,中指扣於盅內,大姆指肚托下邊的盅底。兩盅之間有空隙,可以擊打作響。《盅碗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身着華麗的長裙,頭頂三至九個盤龍綉雲的瓷碗,手持雙盅擊出淸脆銀鈴般美妙的聲音,在悠揚的民間音樂伴奏下,舞出「軟手」、「揉臂」、「碎抖肩」、「平足繞圈轉」、「折腰」、「板腰」以及「碎步」如飛的「水上漂」等,一系列在頭頂碗的狀態下,完成的高難度動作。舞蹈表現蒙古女性端莊嫻靜、柔中帶剛的性格氣質。韻味要持重雄渾、不耍花俏,頭只能隨身而動,不能任意看視,步伐灑脫柔媚、不能起伏過大,要剛柔相濟。《盅碗舞》是蒙古舞蹈中的經典瑰寶。

以上介紹的舞蹈,不僅是流傳於世的蒙古舞蹈典範,也是舞蹈院校蒙古舞課的必修。蒙古舞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的新舞碼,並在幾代舞蹈家的整理、挖掘、辛勤努力下,建立了完整而系統的、較為科學的敎學、編舞、表演體系。(僅指內蒙古的舞蹈而言。)

蒙古民間舞的未來?

誠然,歷史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古老的民族從原始邁進現代。當有一天,飛轉的車輪攜着濃烟,伴着嘈雜的機器轟鳴聲,替代了飛奔的駿馬和淸脆的馬蹄聲,那質樸、眞切、坦蕩、無私的天質會怎麼樣?似乎每個民族都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這「新的挑戰」。而我能想到或努力去做的,不只是學習傳統的形與式的「有形文化」,更要去體受、挖掘根植於那看不見、摸不着而實實在在感到的,那流淌在民族、人類中的聖源。那無形的內在精神是民族的深層聚力,也是蒙古舞蹈的精髓。

「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不知是悲愴、傷感、讚美、自信、漠然、還是孤獨。而那遼闊的天空、蒼茫的草原,給人生的空間和博大的胸懷,蒙古人──馬背上的驕子,揚鞭策馬,馳騁草原!

 

文字|阿明烏日塔  漢名康紹輝,蒙古舞蹈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