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龍劇院外觀。(王琄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① /新加坡/劇場

新加坡的戲劇之路

在本世紀八〇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戲劇仍可謂是泛政治或泛中國化的。嗣後,隨著國際化政策的脚步,英語源流的戲劇活動蓬勃開展,爲九〇年代的新加坡戲劇開啓本土化而實驗性質濃烈的創作空間。

在本世紀八〇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戲劇仍可謂是泛政治或泛中國化的。嗣後,隨著國際化政策的脚步,英語源流的戲劇活動蓬勃開展,爲九〇年代的新加坡戲劇開啓本土化而實驗性質濃烈的創作空間。

遷移到新加坡的華人,大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海南島等地,有些來此做生意,有些則是參加話劇隊來此表演,整個新加坡華語劇場發展與中國大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最早的新劇時期可追溯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一年,當時「新劇」演出不太講究舞台效果,表演也較隨便,沒有固定劇本、台詞,並摻雜了歌舞和鑼鼓的表演。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新劇的主要訴求與政治有關。

獨立前後以華語戲劇爲主流

接下來一九三一至一九六五年的「新興戲劇」時代,當時中國現代話劇已經成形,也產生了田漢、歐陽予倩、洪琛等戲劇大家,影響廣及新加坡,不時地有中國的戲劇工作者至新加坡指導演出。一九三七年,中國大陸全面爆發對日抗戰,戲劇藝文活動亦全力投入抗日宣傳及救亡運動中;新加坡華人此時也義無反顧加入「救亡」、「抗戰」形式的演出,期能鼓舞人心士氣,在此時期方言戲得以充分發展。一九四二年之後,日本統治新加坡,雖然短短三年,卻是新加坡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一九四五年新加坡光復,爲建立一個「非共」的社會國家,對於反殖民及左翼路線的團體,採取打壓行動,藝文活動亦無法獨立自主。華人基於僑民的心態,對中國及中國文化有著深切的認同感,相對於新加坡這塊土地及多種族的文化型態就有著認同程度上的差異,致使在此一時期的藝文活動,充斥著中國色彩。

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宣布獨立時,期使印度人、馬來人、華人等多種族、多語言的文化特色能揉合成新加坡的新生命文化特色。

六〇年代後期是獨立後第一階段的發展,文化藝術活動一切以宣傳新加坡爲前題,以民族國家意識爲指導原則,可以說是以服務國家政策爲首務,華語戲劇在此時是主流,本土創作量也逐漸提高,不再以中國大陸劇作家的作品爲演出範本。

到七〇年代第二階段時期,新加坡的藝術活動,因受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又鑒於國內政治、經濟蕭條、不穩定,刺激了許多文藝靑年投身於戲劇活動中,成立了藝術劇場、實踐藝術學院、南方藝術團等劇團,以抒發對國家社會的熱情。但也因內容漸趨激烈,演出劇本涉及敏感性政治話題,致使政府採取壓制行動,政治獄成了此時期的獨特產物。

大批文藝工作者被逮捕,許多劇團紛紛解散,戲劇活動走向低潮,步入黑暗期。

英語戲劇後來居上

第三階段則進入轉型期,從先前「泛中國」化的藝文活動轉型至髙科技發展下實驗性質濃烈的劇場。一九八〇年的新加坡藝文活動,在較優良的物質條件和政治環境中,英文敎育的普及也使得英語源流的戲劇活動快速發展,戲劇工作坊(Theatre Works)、必要劇場(The Necessary Stage)、三人劇團(Act 3)等均是此時期極爲重要的英語劇團,他們不但從事本土創作,並且有尋根的動作,成員是華人,但受英文敎育,說英語,演英語戲。七〇年代前曾經非常活躍的校園戲劇活動,經過七〇年代的沉寂後,此時又再度蓬勃。華語源流的劇場,以實踐話劇團的創造力最旺盛且團史最悠久,與劇藝工作坊分別領導華語及英語戲劇。除英語、華語兩大劇場活動外,印度、馬來等民族的藝術活動,也非常頻繁,甚至宗敎劇的發展,也明顯增加。

第四階段,九〇年代的新加坡藝術工作者,有了更實驗性的創作空間,英語源流的劇場活動更是獨領風騷,前途一片光明。因新加坡採雙語敎育,英語成為主要溝通的語言,加上新加坡的國際化政策,英語源流的劇場活動,更得天獨厚的快速接收新資訊,觀衆及創作都較華語戲劇多元而活潑。相形之下,華語源流的劇場活動就較遲緩和不活躍,不過實踐話劇團則是特例,藝術總監郭寶崑從六〇年代開始參與劇場活動持續至九〇年代,仍保持旺盛的創作力及對藝術眞理追求的熱情,而長期以來實踐話劇團的演出一直是劇場工作者必看的表演,除華語劇之外,英語演出也非常頻繁,並邀請不同團體、種族的演員共同參與。

九〇年代新加坡的華文戲劇進入「充電期」,邀請許多專家、學者講學指導,如大陸的余秋雨、高行健,台灣賴聲川、劉靜敏,香港曾念榮等,希望能提高或刺激當地的華語劇場工作者的視野及創作範疇。

藝術的「家」

新加坡劇場可分爲大型劇場及藝術之家兩部分。大型劇場包括1. Victoria Theatre(維多利亞劇院),有音樂及戲劇兩廳,爲今年新加坡藝術節主要表演場地。2. Kallang Theatre(嘉龍劇院),容坐一七四四觀衆,附有音樂及舞蹈工作室及排練室。3. Singapore Con-fernce Hall(新加坡大會堂),主要是開會場地,容坐一〇二四觀衆,台灣「九歌兒童劇團」曾在此演出過《了然與城隍爺》。4. Drama Center(戲劇中心)是由禮堂改裝而成,容坐三二六觀衆。

這四處表演場地以維多利亞劇院及嘉龍劇院在燈光、舞台設備上是較完整的,而戲劇中心及新加坡大會堂則是條件較不完整的劇場,在使用上,因技術條件不夠,演出團體必須牽就劇場的限制。

藝術之家則是一種低消費的表演工作室,由新加坡政府將一些廢置的小學、古老建築物等重新整修成可以使用的空間,讓一群散落各地的藝術工作者,有一個「家」可以住,祇需付少許的租金,就可以使用一間工作室及排練場,有些藝術之家甚至有屬於自己的小型劇場。想要進駐藝術之家的人,必須經過審核通過,包括歷年創作資料、創作風格及票房等等,如果作品風格或劇團業績不良,那就祇能流浪了。

藝術之家的經營分幾種類型,第一類是由私人經營接受政府補助的藝術進修班或補習班,以敎學爲主。第二類爲提供零散藝術團體工作室,包括戲劇、舞蹈、音樂、美術等來自不同語系、不同種族的藝術工作者。建築物是由政府翻新整建,承租給各個團體,或以非常低價的房租供藝術工作者使用,內有工作間及排練場,但並沒有可供演出的正式劇場。第三類專供民族藝術工作者使用。目的在於傳承民族文化,使能在後代子孫生活中生根茁壯。由於新加坡政府積極鼓吹民族融合,此種團體多能得到政府補助。

各類藝術之家雖然目的不同,集合的團體亦多樣化,卻給予藝術工作者一個安定的「家」。

實踐表演藝術中心

實踐表演藝術中心,在新加坡劇場界算是一個特異單位,除有承負藝術敎育工作的實踐藝術學院外(類似藝術進修班),另有實踐話劇團及小劇場「電力站」。

「新加坡表演藝術學院」是實踐表演藝術中心的前身,一九六五年由吳麗娟及郭寶崑分別主持舞蹈部及戲劇部。這兩位由澳洲留學回國的理想實踐者,不但鼓勵本土創作,更推翻舊有的表現形式及意識型態,當然也引起許多的非議。即使到一九九六年,他們仍然不曾放棄理想,依舊勇於向陳規、向禁忌挑戰。「實踐」之所以能歷久不衰,與創辦者對理想的堅持,有著不可分的密切關係。

在此演出的作品,有著前衛及宏觀的視野。創作是對生命的反思,而戲劇亦呈現創作者對「人」的關懷。他們的作品雖然不被衛道人士或理念不同的劇場工作所接受,但卻能引起反對者一探究竟。

「實踐」經常擔任「橋樑」的工作。一九八二年聯合了新加坡十三個劇團的菁英,共同創作《小白船》。在多語文化的社會背景下,「實踐」也嚐試將各種文化、語言融入創作中,企圖打破隔膜,使劇場呈現生活縮影。

電力站裡的附屬劇場又稱「健力士」小劇場,暱稱「黑狗啤」,因當初籌建是由GUINNESS牌酒商贊助完成。早先電力站的建築物是一個廢置不用的電力分送站,一九八五年由郭寶昆帶頭向政府申請,希望改建成藝術之家,而終於在一九九〇年達成,希望能替新加坡藝術尋找新生命及創新的空間。「粗生劇場」是電力站每年必辦的活動,它鼓勵年輕(不一定指年齡)的創作者或有心創新的人,將不成熟的思想化爲實際行動,是九〇年代新一批藝術工作者的入門基地。申請者,必須送交計畫書以獲得經費補助及行政支援。

另外,電力站也開辦各類課程,例如美術、電影、視覺藝術、劇本創作、舞蹈、兒童假日營等,希望將藝術深植於生活中。

電力站的經費來源,除政府、企業支持補助外,尙可從租借場地、敎學學費、門票收入等多項資金而來。目前正與大旅館及shopping mall等企業機構商談贊助計畫。希望對藝術推展的工作能更順利更全面更深入生活。

當初電力站的成立,許多人均不看好它的未來,而今它已走過了五個年頭,進入第六年,不但活力無限的舉辦各項活動,並且也培養一批批的藝術工作者及看戲的觀衆。「實踐」是比空口說白話來得強而有力的證明。

 

文字|王娟  職業表演人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