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瓜多爾人的單槌擊鼓,象徵陰陽調和。(韓國鐄 攝)
世界民族樂器 世界民族樂器

驚天動地唯鼓聲:說鼓

鼓是有史以來功能性最強的樂器之一,而且一向扮演著頭頭的角色。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樂團十之八、九都以鼓領導。古時鼓對文化非音樂的功能遠遠超過其音樂的功能,而且鼓在很多社會都具有魔力,有神有靈。

鼓是有史以來功能性最強的樂器之一,而且一向扮演著頭頭的角色。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樂團十之八、九都以鼓領導。古時鼓對文化非音樂的功能遠遠超過其音樂的功能,而且鼓在很多社會都具有魔力,有神有靈。

「龍池賜酒敞雲層,羯鼓聲高衆樂停。」(唐.李商隱《龍池》)

短短兩句唐詩,道出了鼓之音響和地位。沒有鼓,世界也許「淸靜」一點,卻辦不成許多事。

的確,鼓是有史以來功能性最強的樂器之一,而且一向扮演著頭頭的角色。所以說鼓爲「群音之長」(隋.《北堂書鈔》),是「八音之領袖」(唐.《羯鼓錄》)。只要稍加注意,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樂團十之八、九都以鼓領導。主要鼓手在中國被尊稱爲「鼓佬」。西方也有一句諺語說:「鼓一擊起,法律無聲」,正顯示出鼓的權威。

一般談鼓都是指在框或筒上單面或雙面蒙皮的膜鳴樂器,以手或槌擊奏,通過皮革的振動而發聲。本文要介紹的正是這一種皮鼓。不過大家也要知道,世界上不但有不蒙皮的鼓,如裂口鼓(slit drum)、木魚屬之;還有不敲擊的皮鼓,如摩擦鼓(friction drum)和彈撥鼓(plucked drum),又有歌唱鼓(singing drum)。至於著名的銅鼓和鋼鼓則根本非鼓,而是屬於鑼類。(註1)

鼓與傳說

古老的文化都有一些樂器產生的傳說,鼓類亦然。中國古籍《山海經.大荒東經》說鼓是黃帝所製。據說當時有狀如牛,蒼身無角的一足獸名叫夔,「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黃帝得之,以其皮爲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註2)再者,《黃帝內傳》也說他伐蚩尤時,玄女爲他製作了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註3)雖然這是神話,但也提示了一些事實,例如以皮革(牛皮)製鼓,聲震四方,和大自然的雷有關,可以作爲軍事之用等等,鼓的起源和功用都包括在內。

印度神話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Shiva)不但是創造和毀滅之神(輪迴觀),也是舞蹈之王。他的舞代表著宇宙的節奏,而他的右上手(有四隻手)所持的正是一個小鼓。

雲南哈尼族傳說其祖先被一股瘴氣所籠罩,人畜皆病。首領請了巫師,製作一個皮鼓,裝入銀子和米。當鼓聲大作時,瘴氣就被嚇跑了。他們將鼓奉爲神明,祭典時才啓用。(註4)

哈尼族的這個故事令人聯想到非洲部落對於鼓也敬之如神明,不能輕易觸摸,不但有專用的鼓屋,還有專屬的鼓女定時供奉牛奶。事實上,鼓也是酋長權威的象徵。

皮鼓眞正的發明大概是初民偶然在張開曬乾的獸皮上碰撞出聲。當他們進一步發覺將皮革套在桶上可以產生更大的共鳴時,自然發明了皮鼓。

鼓的功能

從日常的用詞如「鼓舞」、「鼓勵」、「鼓動」、「鼓琴」和「一鼓作氣」、「鼓足幹勁」、「鼓舌如簧」、「暮鼓晨鐘」等可以知道鼓對文化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其非音樂的功能遠遠超過其音樂的功能。即使以今天的台灣社會來看,街頭巷尾的鼓吹、舞龍弄獅的鑼鼓、戲台的武場、寺廟的鐘鼓、軍隊的出操、典禮的開幕,哪一項缺得了鼓?

根據傅同欽的著作,中國古代的鼓有下列的功用:合管樂(鼓吹)、示軍令、定晨昏、記里程、作儀仗、啓市亭(開市)、鳴訟訴(伸冤)、娛兒童、宣叫賣、伴表演、助歌舞等。(註5)很明顯的,這十一項的多數皆非音樂功能。其中的記里程(漢代的記里鼓車)可能是中國僅有。其他的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得到例子。但筆者認爲還要加入第十二項:通神靈。(見後)

鼓作爲通訊(示軍令、定晨昏、啓市亭、鳴訟訴、宣叫賣)中外古今皆然。不過以鼓來「講話」,即模仿語言,則首推非洲。黑人非洲的一些語言有音調(有如中文的四聲)。音調的變化可以改變詞意。如果將高低的音在大小不同的鼓或一個可以變化音高的鼓奏出,就翻譯出語句。最有名的「說話鼓」是西非的頓頓(dundun donno),取其發音爲名,是一種更漏形的鼓,通過對連接兩端線索的壓縮或放鬆而改變皮革張力,發出不同的音高。非洲人不但用鼓傳達訊息,甚至於「朗誦」詩篇。(註6)

非洲是鼓樂的大本營,因此其鼓的功能也値得單獨列出來,以便和其他文化作比較。根據一作者,非洲的鼓可以用作九類:戰爭、說話(即通訊)、宗敎、工作(即伴隨勞動)、威望(即國王或酋長專屬之頌讚)、舞蹈、儀仗、遊行(歐洲影響的軍鼓)和治療。(註7)

鼓的魔力

鼓在很多社會都具有魔力,有神有靈。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薩滿敎祭司用的手鼓(單面、圓形,背有十字架支柱)就是著名的例子。祭司以棰(或骨)敲擊時自信可以通神明,並且乘鼓上天。非洲的治療鼓就是放在昏迷的人的頭上,以去其被佔據的精神。西爪哇一種搖竹(angklumg)舞也以小鼓放在昏迷人的頭上,使其甦醒。蘇門答臘東部的祭司也以鼓爲媒介來和神靈交通。學者們對於這種現象除了從宗敎信仰的角度去討論之外,也從鼓聲對於人的神經的影響去探索。鼓聲有催眠的能力,能使人昏迷或狂歡。一九六六年,一個美國醫生在非洲加朋(Gabon)對兩群婦女作臨床實驗,其中一群有鼓樂伴奏,她們不但輕鬆愉快,時而歌舞,而且比另一群無鼓樂伴奏者容易傾吐困難。(註8)

韓國和日本的佛敎徒也相信鼓有神,常奏鼓能夠達到超脫的境界。日本人對鼓的重視可能居東亞之冠,所以才有那麼多太鼓團,祭典和其他大事(如商店開張)都用它來驅魔降福。

鼓旣有魔力,也被人格化,有了性別和長幼。蘇門達臘北部的鼓樂大型的用了九個鼓,四男四女爲子女,最大的一個代表母親。非洲的鼓一大一小並排時,大的是母,小的是公;大部分文化皆如此分公母,只有雲南的基諾族以大爲公,小爲母。鼓多圓形,音雖雄偉,卻被視爲雌性(單獨存在,不和其他鼓相配時),而鼓槌則代表雄性。所以以大槌擊鼓象徵陰陽調和。南美安地斯樂團的鼓手一向只以單手單槌擊鼓正是此理。

性別的象徵甚至於延用到成對的鼓槌。日本雅樂吊大鼓的一對鼓槌爲右公左母。美國黑人爵士鼓手叫左手拍「硬」,是媽媽,右手拍「軟」,是爸爸。(註9)

鼓的形制

皮鼓屬於學界四大分類的膜鳴樂器,再依形狀細分爲數類,以下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分類法:(註10)

一、鍋狀鼓(Kettledrums)

現代管弦樂團的定音鼓、中東和中亞的那格拉(naggara)、北印度塔不拉(tabla)的左手鼓等。

二、筒狀鼓(Tubular Drums)

1.圓柱形(Cylindrical):西方多數的鼓。

2.粗腰形(Barrel):漢族多數的鼓、中爪哇的鼓。

3.圓錘形(Conical):拉丁美洲孔加鼓、傣族象脚鼓。

三、細腰狀鼓(Hourglass Drums):

即更漏鼓。韓國杖鼓、日本小鼓、西非說話鼓。

四、座墩狀鼓(Goblet Drums)

中東多數的鼓、西非的金培鼓(Djem-be)。

五、框狀鼓(Frame Drums)

1.環形(Hoop):鈴鼓、愛爾蘭手鼓、新疆手鼓。

2.方形(Square):北非手鼓。

3.搖鼓(Rattle drums):兒童玩具搖鼓,賣貨郞鼓。

鼓和現代社會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鼓是否還能保持其傳統的角色呢?

看過電影《黃土地》的人一定記得那一段充滿活力,驚天動地的陝北腰鼓舞。現代影視的推介的確有助於傳統樂舞的傳播和保存。近年中國北方的鼓樂接二連三「再現」不得不歸功於此。台灣民間的舞獅從未間斷過,但由於鄕土運動的興起,使它廣受注意,愈來愈盛,也進入了某些小學的活動。換句話說,傳統的功能不一定能一一相繼,但傳統的鼓樂也不必然會一一消失。下面的幾個實例也許可以作爲鼓樂在現代社會生存的借鏡。

美國印地安人的文化被白人幾乎摧殘殆盡,但是只要有諸部落的聚會(Pow Wow),他們一定抬出筒狀圓形扁大鼓,由數人合作不斷敲擊,伴歌伴舞。這是有意識的自我肯定和諸部團結的象徵。

日本人之重鼓習俗形成了許多太鼓團,分布於鄕村及都市,即使現代化如東京,仍然少不了太鼓團的存在。世界聞名的「鼓童」(鬼太鼓)就是從這個傳統衍生出來的。而這種太鼓團也發展到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等地,無疑是文化輸出。但更重要的是它逐漸融入當地的社會,變成美國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由於歐美人士的喜愛和黑人文化的影響,非洲鼓樂不但大量輸出,而且進入大學課堂,作爲正規敎學的一部分。此舉自然大大地提高了非洲人的自信及自尊。目前大街小巷都會遇到非洲鼓樂,正是整個潮流的反映。

所以,傳統藝術(在此特別以鼓樂爲例)不一定會因現代化而毀滅。它會消失一些,會改變一些,也會創新一些,只要它能融入於現代的生活裡。

高度科技的社會固然帶來了舒適,但也會使人迷失生命的眞諦和忽略精神的寄托。所以當你忽然間在大城的一角發現一批出售的神靈之鼓(spirit drums)時,你應該不會驚訝時光倒流,而是會報以會心的微笑吧。

註釋:

註1.「裂口鼓」見筆者之文,刊於《省交樂訊》第39期,1995年3月;「鋼鼓」及「銅鼓」見同刊物第37期,1995年1月及第49期,1996年1月。

註2.袁珂校譯《山海經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48。

註3.袁珂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451-452。

註4.汪致敏〈樂器傳說──哈尼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影像〉、《民族藝術硏究》,1995年第6期:35-36。

註5.傅同欽〈古代的鼓〉。《文史知識》1984年第5期:71-74。

註6.見筆者〈非洲鼓樂的敎學〉。將刊於《省交樂訊》第57期,1996年9月。

註7.Esther A. Dagan, ed. Drums: The Heartbeat of Africa. Montreal: Galer-ie Amrad African Art Publications, 1993: 15-19。

註8.同上:19.

註9.Harold Courlander. African and Afro-American Drums. Folkways Records FE4502. 1954; notes: 4.

註10.Anthony Baine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al Instrume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98-99.

 

文字|韓國鐄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更正啓事

1.本刊九月號P.5右欄「嚇嚇叫劇場的劉權燦」應爲劉松燦。

2.同期專訪陳乃霓一文(P.65〜67),受訪者之一蔣念居(文中誤寫蔣念祖)指出P.66應更正之處如下:

①陳乃霓於雲門成立後數年加入,曾與多位創始團員同台演出,但並非同期。

②該團所有巡迴演出均由經紀人喬安瑞爾負責,非由公關部Au-drey Ross經手。

③該團每年應邀至全美「大型」劇院演出二十場上下。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