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蔭下的棰擊刀絲瑪(揚琴)組。(韓國鐄 攝)
美國 藝術節/美國

生命蓬勃,長存民間

一個美國民間音樂節的故事

每年的夏、秋兩季,美國的大城小鎭或郊外公園常常有市集出現。這種源於互市的活動大多稱爲市集,如果文化成份較重的則稱爲節(festival)。這種以文化爲主題的場合往往是接觸各類文化的時刻,尤其是欣賞民俗樂舞的良機。

每年的夏、秋兩季,美國的大城小鎭或郊外公園常常有市集出現。這種源於互市的活動大多稱爲市集,如果文化成份較重的則稱爲節(festival)。這種以文化爲主題的場合往往是接觸各類文化的時刻,尤其是欣賞民俗樂舞的良機。

現代人的市集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訊息緩慢,人們訂定了時間和地點以便互通有無,是謂市集(fair)。市集常常和宗敎或年節的日子吻合,更增添一番熱鬧的氣氛,也藉此作爲舊雨新知的交往。然而處於衛星通訊的現代,一通電話即可訂貨,一份E-mail傳遍天下,卻依然市集頻頻出現,人群絡繹不絕,令人感到傳統價値之長存人心。美國的社會就是這個現象的一個佳例。

每年的夏、秋兩季,美國的大城小鎭或郊外公園常常有市集出現。這種源於互市的活動大多稱爲市集,如果文化成份較重的則稱爲節(festival)。在城市內有的市集就以街道爲活動場地,由警局協助闢出專區,不讓車輛通行。在公園或郊外的場地則風景悅人,兼收休閒之樂。不論市內或是郊外,都是帳棚林立,攤位毗鄰;但見人們穿梭其間,未聞叫賣拉客之聲,一派悠閑自在景象。

最大部分的市集以民間藝人自己做的手工藝品展示和出售爲主,其中尤多木雕、陶器、紡織、飾物等。近年亞洲移民日增,時而也會遇到華人的字畫或藝品攤和東南亞苗族的刺繡攤,當然也少不了供應飮食的攤位。稍大型的市集則會搭起台子提供表演節目,其內容是比較大衆化的音樂。但更有趣的是街頭(只有市內市集有)的民間藝人的表演以賺一些零錢。這種街頭音樂節目常遇到的有美國的民歌、小型爵士樂、理髮店四重唱(Barbershop quartet)(註1)、安地斯樂團(Andean ensemble)(註2)、非洲鼓樂等等;有時也有音樂學生的「打工」:長笛二重奏、弦樂四重奏等。最有名的市集首推密西根州安娜堡城的「安娜堡工藝市集」(Ann Arbor Art Fair),每年七月底八月初之間舉行四天;整個市區劃分爲三部分,合計一千個攤位,令人目不暇給。許多小鎭更喜歡舉辦這種活動以促進觀光和商業,所以什麼「玉美節」、「南瓜節」、「美食節」、「蒸汽機節」、「秋收節」等名目不一而足。

另外一種市集或節的性質大同小異,但以一種文化爲主題,例如中秋節(亞裔諸族)、非洲節、義大利節、波蘭節、愛爾蘭節、墨西哥節、斯堪地那維亞日等等。威斯康辛州的米瓦基城(Milwat-kee)就是主辦這種民俗節的勝地,每年夏天一連串地推出。這種以文化爲主題的場合往往是接觸各類文化的時刻,尤其是欣賞民俗樂舞的良機。

狐谷民間音樂節

專門以民間音樂爲主題的聚會則另有一番風味。這種節雖然也有一些工藝品攤位,但更多的是手工製作的樂器、唱片、樂譜等和音樂有關的資料展示和出售,而最重要的活動當然是樂舞表演和敎導。伊利諾州北部每年夏天有好幾次這種民間音樂節,以「狐谷民間音樂節」(Fox Valley Folk Festival)最有規模。這個節在一九七七年創辦,固定每年的勞動節週末(九月初)舉行兩天,每人入場樂捐十元,不捐也沒人阻止你。

離伊利諾州芝加哥以西四十多哩的地方,大概曾經是狐狸出沒之境,所以不但有一條南北向的狐狸河,還有許多地點以狐爲名。沿河的小鎭將風景悅人之處開闢爲公園,作爲市民休閒的地方。日內瓦(Geneva)城就是這樣的一個河畔小鎭。狐河通過該城中心,正好有一個小島,是謂公園島。一年一度的民間音樂節就在島上舉行。

「狐谷民間音樂節」之具代表性倒不只是因爲地點適中,景色秀麗,而是其節目的豐富和安排的彈性。主辦者在島上分爲八個節目區,其中只有一個搭起舞台,作爲主要表演場所,其他多爲帳棚,但也有一場所是雙面無牆的建築。這七個都是作爲示範敎學之用。然而其富於彈性之處是樹下、河畔、草地、屋簷都可以自由運用作聚集點。任何人帶著樂器到一個聚點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唱奏。値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專門的兒童帳棚,敎兒童作玩具,另一個帳棚則專門作爲講故事之用(包括音樂奏唱),當然也是兒童們的去處。而公園的一角本來就有兒童遊樂區,所以整個活動很容易吸引家長們帶著兒童來參加,也無形中加強了兒童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主辦這個音樂節的組織叫「狐谷民俗社」(Fox Valley Folklore Society),是一群喜愛民間音樂,但非音樂專業的人於一九七五年組成的。該社的標誌不但有一支吉他和一支曼陀鈴,還加上了一隻翹尾的狐狸。平時他們就以主辦民間音樂會和敎學爲主要工作。音樂節的內容自然以他們所接觸的樂師和樂團爲主,所呈現的是目前流行於民間的傳統樂種,有民歌、樂器曲(多爲舞曲)、形狀音符聖詩(Shape-note hymn)、木鞋舞(clogging)、東歐舞等;所用的樂器有吉他、曼陀鈴、斑鳩、提琴、山地刀絲瑪(mountain dulcimer)、棰擊刀絲瑪(hammered dulcimer)等等(註3)。東歐舞者及其伴奏的猶太克萊茲瑪樂團(Klezmer band)來自附近一個科學硏究中心。近年也加入一些其他的音樂,例如蘇格蘭風笛、墨西哥樂團等。平均每一次(兩天)會有三十五位(或單位)表演者出現。參加的這些樂人差不多都另有非音樂的工作;他們除了表演之外,也在帳棚作一些示範敎學,包括在草地上敎大家跳舞。形狀音符聖詩的唱者本來都已經是有組織的合唱俱樂部,每年定期來此報到合唱,而且還會拉旁觀者合唱同樂。這種聖詩原來是早期傳敎師用來帶領不識譜的移民所唱的音樂,現在流傳爲民間音樂,唱起來用盡吃奶的力氣,還要揮手擺身,十分生動。(註4)

民間音樂並未絕跡

當你走入這個河上的小島公園時,迎面就看到民間音樂節的看板,遠遠傳來了樂音,你會不自禁地朝著那個方向走去。原來舞台上正在表演一個節目,觀衆很多坐在自己帶來的涼椅,有的則席地而坐。在一棵大樹之下圍著一群棰擊刀絲瑪的奏者,也一支吉他和一支低音提琴伴奏。他們似乎也沒有決定要奏什麼曲子,只聽一個人試了幾句,其他的人先後加入,也不知道怎麼樣決定停止。在另一棵樹下,一個人唱歌彈吉他,沒有人聽也沒有人看。而不遠的河畔則有一對男女站在他們騎來的單車旁互相對奏拉琴,通過琴聲傾述愛意。另一個角落聚集了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不知什麼時候就坐在那兒,似乎一整天都沒離開過;他們奏的有提琴、吉他和斑鳩。只要樂聲一響,就有同志聞樂而來,調調樂器加入合奏。擺在他們前面的兩塊方形扁木台正是給跳木鞋舞者用的(現在都只用一般皮鞋),果然不時有人(包括手持對講機的工作人員)上去隨著樂聲踢躂一陣。順著講話的方向走去,原來是一位女士正繪聲繪色地爲孩子們講故事,兒童們坐在草地上聆聽,他們帶來的狗似乎也很滿意這個環境,不吵不鬧。遠處傳來的是單簧管的尖聲,東歐舞敎學方興未艾,有志一同者牽手共舞。而另一區墨西哥人又奏又唱,帶領大家作模仿歌詞中所敍述的動作,連帳棚外的旁觀者也禁不住加入行列。

漫步在林蔭與河畔,眼見男女老少喜氣洋洋,耳聽樂音此起彼落,有如處身在一個和祥與快樂的世外桃園,忘記了人間的苦惱和世事的多變。

這些呈現的音樂當然以美國的傳統爲主,平常也不太受到大衆傳播的重視,不要說電視看不到,廣播聽不到,就連唱片行也不見得找得到。但是在這裡都一一出現,連攤位上售的也是這些東西。一般人對美國音樂文化的認識大多限於古典音樂、百老匯樂劇、爵士樂、鄕村音樂和搖滾樂,似乎不知道他們還有民間音樂。然而在這小島上我們呼吸到民間的氣息,領略到民間的精神。原來民間音樂生於斯長於斯,根生蒂固,有著強韌的生命力,沒有絕跡,長存民間。

註釋:

註1:理髮店四重唱是美國民間男聲四部合唱的樂種,喜用減七、屬七、增六和弦和加第六級音的三和弦。因爲由理髮師唱出而得此名。

註2:有關南美安地斯樂團之流行及來源,見筆者,〈從山頭到街頭:安地斯的音樂和樂器〉。《樂府春秋》1995年,頁178-183。

註3:有關美國白人民間音樂及樂器,見筆者,〈美國的民間音樂:白人篇。〉收於筆者文集之二。台北:榮韻出版社,1995年,頁235-243。

註4:見註3頁237-238之介紹及譜例。

 

文字|韓國鐄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