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開社會的裂隙 藝術生態改造的契機?
武漢肺炎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攀高,城市解封之日遙遙無期,各地如烽火般此起彼落的種族歧視事件抗議活動在近百年未見的高失業率中,不知何時能演出的表演藝術界,除了痴痴等待不知何時可以開門的場館,也只能用創意讓Shows繼續go on,透過線上演出拉住觀眾;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風潮下,人們開始反省社會制度,對表演藝術界來說也是重新思考、探求改變的契機
武漢肺炎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攀高,城市解封之日遙遙無期,各地如烽火般此起彼落的種族歧視事件抗議活動在近百年未見的高失業率中,不知何時能演出的表演藝術界,除了痴痴等待不知何時可以開門的場館,也只能用創意讓Shows繼續go on,透過線上演出拉住觀眾;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風潮下,人們開始反省社會制度,對表演藝術界來說也是重新思考、探求改變的契機
由於美國報紙媒體萎縮,專業的表演評論家失去發表舞台,對作品「一言定生死」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但因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評論卻是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快。原本報紙的專業評論逐漸被藝術公關所取代,這樣的評論生態,未來會怎樣發展,誰也不能預見。演出、評論、觀眾的關係,還在繼續改變中。
每年的夏、秋兩季,美國的大城小鎭或郊外公園常常有市集出現。這種源於互市的活動大多稱爲市集,如果文化成份較重的則稱爲節(festival)。這種以文化爲主題的場合往往是接觸各類文化的時刻,尤其是欣賞民俗樂舞的良機。
「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都可以找到機會發表舞作,是我們努力想做到的。」
政府的文化政策攸關文化生態之演進,而牽涉到衆人之事就不免有政治因素夾雜其中,決策者與執行者如何拿揑分寸,自古以來就是個有趣的話題。
以在海外發揚傳統中樂,推展現代中樂爲旨趣的紐約長風中樂團,自一九八四年創建以來,活躍於美東地區的音樂舞台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團體如何得到當地政府的補助,長風是一個範例。
藝術家是弱勢團體,而藝術是應該大衆化的,使人人可以分享。沒有政府的授予,如何做得到?
戲劇學者閻振瀛製作過四次國際性亞太偶展,亦常赴國外考察、觀摩。各國偶戲的不同特色,他爲我們一一道來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