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是百老滙音樂劇的老招牌。(Really Useful Group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音樂劇亞洲熱/市場俯視

唱作俱佳的生意經

聽過日語版的《貓》?說韓國話的《貓》?不久的將來,猫還要改口說中文!結合各種表演藝術的音樂劇帶來的不只是商機,它也連帶刺激了表演相關環境。

聽過日語版的《貓》?說韓國話的《貓》?不久的將來,猫還要改口說中文!結合各種表演藝術的音樂劇帶來的不只是商機,它也連帶刺激了表演相關環境。

亞洲,在國際市場上一向被視爲一個潛力無比的區域,近幾年來,尤其在表演藝術領域,許多國際經紀公司旗下大牌藝人的亞洲行程,價碼都要高過歐、美其他地區,去年底台灣、韓國爭取三大男高音演唱會時,經紀人趁勢哄抬價碼即爲明顯一例。亞洲,對名牌文化的消費力是絕對具潛力的,特別是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音樂劇更是在近幾年的亞洲地區發燒大賣。

亞洲賣點

音樂劇大亨洛伊─韋伯的製作公司──眞的好(Really Useful)──便看好亞洲市場而在澳洲設了一個亞洲「總舵」,另外香港也有一個區域辦公室,目前靠著二齣招牌戲《貓》及《歌劇魅影》已在亞洲地區引起騷動,甚至剌激了亞洲各國本土音樂劇的創作熱潮。Really Useful的亞洲區負責人麥費倫認爲,雖然亞洲各國語言、文化都不一樣,但只要在當地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由他們來負責所有宣傳與行銷,地區間的差異就不構成問題。因此以Really Useful的行銷策略來說,不論當地的英語接受力如何,皆以推出原文版爲第一優先,「這樣可以讓大家原汁原味地了解這一種西方的表演藝術」,而如有合適的場地,有檔期可以長期演出,甚至考慮翻譯成當地語言,「例如在日本有可供長期演出劇院的條件,因此我們推出了日語版的《貓》及《歌劇魅影》」,而近年瘋狂音樂劇的韓國也即將在明年推出韓語版,「這樣的長期投資是値得的」麥費倫信心滿滿地說。

除了定點演出外,明年Really Use-ful還嘗試推出《萬世巨星》巡迴亞洲各大城市:「新加坡、曼谷、馬尼拉、香港……,亞洲的觀衆多半很年輕,也喜歡愛情主題的戲!」,在麥費倫的地圖裡,似乎一直聽不到「台灣」,難道台灣沒有市場?據曾帶團赴港看音樂劇的全球旅行社總經理許文馨透露,前年《歌劇魅影》在香港演出引起轟動,台灣至少有一萬多人前往觀賞,在《歌》劇二十萬人次的票房中,稱得上是「海外大戶」。

「前年《歌劇魅影》的觀衆,大部分來自香港當地華人」,但麥費倫也不否認台灣的潛力,他曾來台探訪數次,只是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對象及場地,而日前傳出《貓》劇可能來台北中山堂演出的消息,麥倫費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一切尙在討論中」,看來接洽這樣一個大型的國際演出,背後的考慮必然複雜。

台灣條件

許文馨說到他當時爭取台灣代理出團到香港看《歌劇魅影》時,就得先提企畫案,內容包括他的宣傳策略、行銷管道及贊助來源等等。代理出團需費如此周章,引進成本昻貴的音樂劇那考慮的條件可得更詳盡了。四月即將推出音樂劇《乞丐與蕩婦》,同時也曾自製本土音樂劇的許博允提到台灣目前引進音樂劇最大的難題在於場地不足,「如果台北有再多個十個場地,才可考慮開放一個給音樂劇使用,否則爲了成本考量,一場大型的音樂劇一兩個月演下來,絕對會干擾到其他的團體,影響整個生態的平衡!」因此,他放棄了念頭引進去年曾在香港引起轟動的《孤星淚》,但對於傳聞台北市府有意讓中山堂成爲音樂劇戲院的說法,許博允倒是樂觀其成,「以目前中山堂的情況,如能修復變成一個長期演出的劇院,或許可以帶動西門町的繁華也未嘗不可!」他相信以台灣在經濟上的表現,絕對有能力支撑一個這樣的劇院。

創作要素

亞洲的音樂劇熱,除了帶動市場之外,也刺激了當地音樂劇的創作,韓國目前就有十五、六個團,而香港近兩年本地的創作,不論製作規模的大、小,賣座皆有不錯成績。至於台灣的音樂劇創作,除了早期新象的《棋王》、《不可兒戲》外,近年還有綠光劇團的《領帶與高跟鞋》、《都是當兵惹的禍》,及四月上場的《結婚?結昏!〜辦桌》,當然年前果陀劇團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也讓人記憶猶新。雖然近年來台灣的音樂劇創作產量並不大,但嘗試的勇氣與成果卻値得稱許。本身也從事作曲的許博允提到音樂劇的作曲手法「一定得要求高明,功夫、火候、味道樣樣不能缺」,而台灣學院出身的作曲家有時太注重深度,容易造成曲高和寡,如果能把深度調整爲廣度的加強,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相對於創作人才,表演人才的養成也是目前台灣音樂劇面臨最大的困難,職業級跳、演、唱全才的訓練嚴重缺乏,使得音樂劇中戲的成分仍舊佔了較多的比重。但對於台灣創作音樂劇的潛力,許博允仍是看好的,「台灣人那麼愛唱卡拉O.K.,連續劇也一向是觀衆最愛,加上中國的文學、地方戲曲的傳統,種種因素及材料的豐富,這些都已存在我們的血液中,音樂劇是絕對有發展潛力的。」

Really Useful計畫考慮在北京或上海,利用當地已有的人才資源推出中文版的音樂劇,想必定會刺激大陸在音樂劇上的發展,從日前淮劇《金龍與蜉蝣》來台的演出,可見到他們在地方戲曲現代化的過程中,融合戲曲聲腔與民歌,身段與舞蹈,加入現代舞台的效果,已略有中文音樂劇雛型。台灣在音樂劇的創作上雖有從翻譯國外劇本入手的嘗試,藉用已有的優美詞彙、有趣對白,打破文化、時空隔閡而得到不錯的效果,但如果能從自己豐富的文化資源中去尋找材料,相信音樂劇的創作會有更大的空間。

 

特約採訪|林蓓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