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動最要緊的就是感受所有音樂元素,並把感受付諸動作。(作者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劃/劇場訓練/達克羅茲律動敎學

奇妙的達克羅茲律動敎學

這是一種極爲特別的敎學方式,主要是要求學習者以肢體感應並理解、表現音樂。

這是一種極爲特別的敎學方式,主要是要求學習者以肢體感應並理解、表現音樂。

國立北師院鋪著地毯的敎室裏,一群身材不大「標準」的舞者,正隨樂舞動,姿勢旣非古典舞蹈亦非現代舞,姿勢個個不同,但卻都契合琴聲,表現出六八拍子的韻味。琴聲乍轉爲三四拍,霎那間,舞姿又是另一番景象。

鋼琴上沒有琴譜,略爲佝僂的老太太聚精會神地盯著舞者,手間淙淙流出的琴聲相當有音樂性,或六八或三四,拍子的特性明顯易辨,每當大家適應新拍子後,她隨即轉換拍子,舞者手舞足蹈之餘,耳朶一刻也沒閒著,靈敏迅速地隨著琴聲的拍子,變換調整自己的動作,不敢掉以輕心。偶爾老師也開開大家玩笑,好像要換拍子卻沒換,稍不留神就會上當變換了動作,沒上當者暗呼「好險」,上當的也不以爲忤,連忙改正,戲而不謔的氣氛洋溢著整個會場。不旋踵,琴聲戞然而止,老師從觀察中得知大家已掌握六八及三四拍子的差異。她從琴上起身,走入人群中開始講解下個練習,並舉例比劃了幾個動作,略爲佝僂的嬌小身子陡然伸展,腳步輕盈,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一股說不出的優雅自然。講解完畢,她返琴前,學員則側耳傾聽躍躍欲試,一場結合耳朶與肢體動作的舞動又即將開展。

律動使學生創作空間更爲寬廣

這一幕就是國立北師院今年達克羅茲音樂敎學法研習會中「律動」課的情景。「律動」─Eurhythmic是達克羅兹敎學法的中心,三大敎學項目中的另兩項─音感訓練(Solfège)及即興創作(Im-provisafion)往往也藉著律動的方式執行。律動並非舞蹈,姿勢美妙與否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耳朶能否感受到音樂的曲調高低、節奏、力度、曲式……等元素,並把所聽、所感受及理解的東西以肢體動作表現出來。音樂爲主體,主導動作的力度、速度,及揮灑的空間,不再只是烘托輔助動作。律動也不是韻律操,不須模仿老師人人整齊劃一,可以各有各的方式表現,敎師往往只有「不要只有手動,腳也可以移動」、「蹲低一點」類似的提示,使學生創作的空間更爲寬廣。

以肢體來感應理解及表現音樂,對被敎導要正襟危坐聆賞音樂、自己演奏也不要過分搖晃的音樂家而言,似乎有點匪夷所思。但是這敎學法卻是由貨眞價實的音樂家、而不是舞者所創。

作曲與指揮訓練達克羅茲

愛彌兒.沙克.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 1865-1959)學的是理論及作曲,但是天生求知欲強烈,音樂及相關藝術的涉獵極廣,因而能創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敎學法。達克羅茲出身於瑞士小康之家,母親受瑞士敎育家佩斯特洛契(Pestaloezi)理念之影響,十分重視親子敎育,家中父母子女時常重唱聯彈,刻意營造音樂環境。達氏果不負期望,七歲即能作曲,曾先後赴巴黎及維也納求學,受敎於德利伯(Leo Delibes)、佛瑞(Gabriel Fauré)及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門下。除作曲外,達克羅茲於一八八六年亦曾擔任阿爾及利亞歌劇院的副指揮。

學習作曲必須研鑽前人作品,分析其技法,從事指揮,則必須在鑽研跳離理論後,推敲以何種手勢、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來傳達給樂團團員自己分析的心得以及所欲表達的情感。作曲及指揮這兩種音樂學習,促使達克羅茲創出強調知性理解融合感性表達,藉諸協調的肢體動作表現的音樂敎學法,而歌劇院的工作,使他音樂學習的觸角,伸向戲劇及舞蹈的領域,而阿爾及利亞的環境讓他接觸到阿拉伯的民俗音樂,不規則的拍子使達克羅兹了解各種民族節奏語法不同,演奏方式也大相逕庭,因而創出特有的拍子節奏記譜法。

音樂學習的路,達氏一路走得相當順利,若是他未到瑞士日內瓦敎書,今天恐怕就沒有達克羅茲敎學法。達克羅茲一八九一年來到日內瓦音樂院,担任和聲學、作曲及音感訓練的課程。他最先注意到學生演奏上的困難。

學生空有卓越技巧,指頭動得很快,但是有的節奏不準,有的則是整曲稀里呼嚕帶過,完全聽不出彈的人對和聲、段落、曲式的分析與理解。音樂院不是沒有開授和聲和曲式學的課程,但是學生在學樂器時,似乎又把理論擱在一旁,不去分析所彈奏的曲子。音樂院裏,試唱聽寫課的設置原意在訓練耳朶敏銳,但是學生往往一遍一遍地練習使手指更快更靈巧,卻不以視唱聽寫所培養的聽力來評鑑自己彈奏的優劣,遑論演奏的音樂性,往往呈現的是機械性的技巧表現。而理論的訓練則又過分知性,和聲學練習不去聽各個和弦特有的觀點以及和聲動向的緊湊鬆寬,只是背誦刻板繁複的規則,達克羅茲認爲音樂院的課程失之於科目林立,又互不相干:演奏不應用理論分析,也不用聽力,而理論課也不重視聽力。正確的音樂學習應該融合敏銳聽力、知性分析以及情感的表現。

無意中,達克羅茲注意到節奏老彈不準的學生,走起路來倒是左右均衡順暢,沒有節奏不準的現象,於是斷定大部節奏問題不在生理缺憾,而在由聽一肢體表現這套系統出了問題。耳朶先聽辨,而後制達神經訊號到肢體,肢體再做動作。任何一環節出問題,節奏都有可能不準。耳朶聽辨不出差異,由經訊號傳導過慢或失眞,肢體動作協調不良,都會導致彈音不準的問題。

惟有身體充分感受、表達音樂,才能順利修習樂器

感訓練(Solfège)以及即興創作(Improvisafion)。音感訓練與一般視唱聽寫課有所不同。首先,音感訓練常以律動方式實施,因爲動作可以加深印象,動作大而沈重或代而輕巧,可以加強聽者對低沈的和弦或淸亮短促的高音之間的分辨。其次,達克羅茲的音感訓練往往結合樂理理論。例如一段八小節的簡易旋律視唱,對熟悉音樂者原是輕而易舉,但敎師若指定每遇二度音程必須略而不唱,演唱者就不能只做機械式反應,而必須在瞬間分析辨覺出二度音程,將之省略不唱,迫使演唱者養成分析所唱曲調的習慣。

達克羅茲敎學方法相當注重即興創作,尤其是敎學者必須有樂器(鍵盤樂器尤佳)的即興彈奏能力。例如本文第一段所描繪的情景,爲了敎Hemiola中二與三的轉換,敎師要能即興彈出六八與三四拍子轉換並視學生的反應,要求學生也即興彈奏出六八與三四拍子轉換的音樂,學生吸收慢的,可能要在三四或六八兩種拍子上分別停久一點,而學生吸收快的,可經常換拍子,並且偶爾出其不意設陷阱,考驗學生是否夠專心,能否聽出細微的分辨。而市面上,極少有現成的曲子又是三四及六八拍子,並且經常轉換,而轉換頻率可以隨學生程度調整的。因此敎師必須訓練自己即興創作的能力。

注重結合音樂理論

達克羅茲敎學法的即興彈奏和音感訓練一樣,都注重結合音樂理論。不能天馬行空不知所云,必須先認淸要敎的音樂要素,例如前述的三四與六八拍子,就必須掌握並彈出兩者不同的特色。此外,在訓練過程中,常會指定以某個終止式即興彈奏,逼得要認眞思考聽辨和聲語法,長久下來,對自己演奏曲的分析及聽辨能力都大有助益。

目前台灣學習達克羅茲敎學法者,較諸柯大宜、奧福、鈴木者少。其實此種敎學法不但形成較早,且影響奧福律動及柯大宜的視唱訓練,並對現代舞蹈及戲劇亦有相當貢獻,對音樂敎育者固然値得學習參考,對從事演奏者而言,就磨練自己聽力、加強理論分析與演奏之結合、提高肢體協調能力、豐富音樂表現內涵,都是相當値得探究涉獵的音樂敎學法。

附註:進修學校以美國而言,下列學校提供完整的課程供學生修畢取得證書(certificate)及敎學證書(license):匹茲堡的卡內基、美侖大學(Carnegi Mellon Universify),紐約的曼哈頓音樂院(School of Manhatten)劍橋朗吉音樂院(Longey School of Music in Cambridge, MA)。詳情請洽美國達克羅茲協會(Delcraze Sociefy of America),至於最高證書(Diploma),目前只在瑞士日內瓦達克羅茲位心(Insfitnte Jaues-Dalcroze in Geneva, Swif-zerland)才有核發。

 

文字|楊艾琳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副教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