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民間舞蹈以舞台劇的形式加上一層外衣,居然風靡一時。邁可.弗萊特利靠傳統起跳而飛躍騰達,將他們的藝術帶到世界舞台。
在這瞬息萬變、聲喧光燦的現代社會,傳統藝術的傳承已經勉爲其難了,還能將它廣被四方,並受各階層的熱烈歡迎決不是蹴幾可成的事。然而最近兩、三年愛爾蘭民間舞蹈以舞台劇的形式加上一層外衣,居然風靡一時,似乎是一個値得注意的現象。
和歐洲大多數民間舞蹈一樣(包括東歐),愛爾蘭民間舞蹈也以足部動作取勝,手幾乎不動,而軀體呈單元中心(homocentric)即直立塊狀,其中以踢踏舞步最爲興盛。據說古時候敎會不鼓勵舞蹈,神父巡視村舍時看到年輕女男個個中規中矩站在窗口相迎,不想原來他們足下大練舞步,難怪會發展出這種舞蹈。
舞蹈界的麥可
長久以來,愛爾蘭樂舞在愛爾蘭境內或國外後裔集中區一直被保存,有心人要找也不難,觀光客也必然會有接觸。但是愛爾蘭舞蹈能在短短數年之內征服各地,一躍而成爲萬人空巷、一票難求的舞台節目、家喩戶曉的熱門新聞,實在難以想像居然和一個生長於美國芝加哥的年輕小伙子有關。
愛爾蘭裔的麥可.弗萊特利(Michael Flat-ley)生於芝加哥西南部郊區一個富有的家庭,雙親皆重視傳統文化。芝加哥市一向是愛爾蘭後裔的大本營,許多著名政治人物即來自該族群,愛爾蘭樂舞一向十分興盛。弗萊特利十一歲起學習傳統舞蹈,得天獨厚的他漸露鋒芒,曾經在一次比賽中以每秒踏出二十八次之快速的足動奪冠。一九九三年赴愛爾蘭闖天下,幾年內便以舞技及創新聞名,晉昇爲介於民間和流行舞蹈界的巨星。由於他名字也叫麥可,因而被稱爲「舞蹈界的麥可」。
季季連演 盛況空前
一九九四年弗萊特利首次出現在愛爾蘭小型電視節目《河川之舞》,立刻受到矚目。那年夏天節目製作人道赫提(Moya Doherty)和電視導演麥考剛(John McColgan)邀他合作,搭配同樣來自美國的女舞者金.布特勒(Jean Butler)和作曲家比爾.菲倫(Bill Whelen)將原來的電視節目大大擴充成爲舞台演出。這個動用了十八個舞者、聲光俱備的表演節目立刻轟動一時,從都柏林而倫敦到紐約,變成有如音樂劇的季節節目,其中倫敦就連演兩季。一九九七年元月,作曲家菲倫爲此譜曲的唱片在紐約獲得第三十九屆葛萊美「最佳音樂劇獎」,更使該舞劇名揚全球,電視連播全劇數次,錄音及錄影銷售量直線上升。這個從民間元素出發的樂舞節目居度融入流行樂舞的洪流。爲了區別這個大型的舞台節目和原來的不同,現在稱之爲《河川之舞:表演節目》。
《河川之舞》的特點在於將傳統愛爾蘭舞給予新穎而自由的詮釋。例如傳統的踢踏舞步全都保留,但快速的奔跑和飛躍動作及面部誇張的表情則屬於新創;大隊舞者一百三十條腿震撼地踏地、整齊劃一、結合東歐團體舞的某些隊形排列(如十字形旋轉)令人印象深刻。至於舞台聲光的變化則採用現代手法。整個舞劇並無中心主題,而是一連串的節目,除了愛爾蘭舞蹈之外,又有西班牙佛朗明哥舞、俄羅斯舞、獨唱、合唱(包括美國黑人合唱團)、愛爾蘭風笛、鼓樂等表演,一氣呵成。在在表現現代包裝的成果,令人興奮刺激、目爽心悅,値回票價,正好合乎現代社會的一些品味。所以這個節目亦被稱爲「躍入主流」、「足之福音」。
《舞蹈之王》靠傳統飛躍騰達
正當《河川之舞》處於高峰的時候,弗萊特利卻和製作人鬧翻,一走了之。用他因該劇獲得的鉅利,自資招募了四十位舞者,自編自導地完成了另一齣舞劇《舞蹈之王》Lord of the Dance。和前者不一樣的是《舞蹈之王》有一個鬆散的故事串連,也更接近舞台聲色之娛的流行節目,幾乎有如一場搖渡音樂會。服裝的設計上也花招盡出,包括男舞者戴著面具代表惡勢力和男女主角之間的挑逗對舞,尤其是弗萊特利本人許多誇張的特技,終究這是他的「秀」。傳統音響的份量反而減低,但舞步仍存。夾著《河川之舞》的餘威,再加上弗萊特利與芝加哥的因緣,今年四月《舞蹈之王》在芝加哥未演先轟動,六場全部售磬還加演一場。有趣的是《河川之舞》在另尋主角之後,也將於十月間捲土重來,與之一較雌雄。
《河川之舞》和《舞蹈之王》(尤其後者)當然已不是純粹的傳統藝術,但都是靠傳統起跳而飛躍騰達。他們走的現代舞台聲光、大衆化路線是否能彌久長存?或是像流行文化此起彼落,還有待時間的考驗。不過在這一段時間裡,它們倒眞的將傳統的某些元素大大曝光。誠如弗萊特利自己說的:「我首次將他們的藝術帶到世界舞台。」他們靠包裝傳統的外衣而成名致富,並不可否認也讓許多人間接或直接地注意到一個傳統。
文字|韓國鐄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
延伸閱讀:
錄影帶
《Riverdance:The Show》
一九九四年都柏林舞台演出實況,七十三分鐘/美金$24.98(不含運費)
《Lord of the Dance》
九十分鐘美金$24.98(不含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