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斯托斯維奇多次應新象之邀來台演出。(新象文敎基金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新象二十

「第一」的美麗與哀愁

「第一」總讓人印象深刻,尤其對於表演藝術來說,大環境的艱辛,成就第一是要有點勇氣、霸氣,與傻氣,新象二十年來到底創下哪些紀錄?其影響如何?而新象又在這些紀錄中顯現了甚麼樣的成長軌跡?

「第一」總讓人印象深刻,尤其對於表演藝術來說,大環境的艱辛,成就第一是要有點勇氣、霸氣,與傻氣,新象二十年來到底創下哪些紀錄?其影響如何?而新象又在這些紀錄中顯現了甚麼樣的成長軌跡?

跨世紀之音演唱會締造了紀錄──六萬人的露天大型演唱會是台灣第一、三萬免費觀眾湧入,霸氣第一、大投資小回收,加上天候、社會氣候因素,風險高是第一、文化活動?商業活動?政治活動?引起大家質疑、討論最多也是第一、結合流行與古典觀眾的大手筆製作造成事件是第一、舞台技術困難度與耗費的人力、財力是第一……而這些第一如果放在新象二十年的發展上來看,它們不過加長了新象的「第一」名單──引進默劇(瑪諾與瑪朶默劇1979)、亞洲藝術、非洲舞團(塞內加爾國家舞團1986)、舞踏(白虎社1986)、蘇聯芭蕾舞團(波修瓦芭蕾明星舞群1990)、東歐樂團(捷克布拉格交響樂團1989)、大陸表演團體(中央芭蕾舞團1992)、大型百老匯歌劇團(《我愛紅娘》1991)、自製中文音樂歌舞劇(《棋王》1987)等等。

新象自一九七八年創始,今年正邁入第二十年,以時間座標來看,解嚴恰是前後十年的分界,整個社會環境條件的變化都使得新象的角色有著極不同的轉變。剛創立的新象企圖心旺盛,許博允說他原先規劃了十三項業務,經紀國際藝術節目不過其中一項,其他還包括了翻譯中心、製作中心、國際公關、影像製作、圖像銀行、生活創意中心等等。走國際路線的大格局似乎是擘畫第一刀確立的角度,而許博允與樊曼儂夫婦倆藝術界的好朋友們就成爲影響新象以藝術文化爲開始發展方向的重要原因,例如舞蹈界的林懷民、音樂界的許常惠、戲劇界的吳靜吉、建築界的黃永洪、美術界的楚戈、攝影界的郭英聲等人都是新象最佳的藝術顧問,也因此新象成立一推出的國際藝術節,就節目質與量上的聲勢都要比當時也才開始的台北市藝術季來得浩大。

培養藝術行政人才

爲了每年國際藝術節上百場、遍及全省的演出,新象僱請了最多的藝術行政人才。現任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行政總監的兪冰淸也曾在大學畢業後自薦到新象當義工。對於忙完了節目還得到街頭巷尾張貼海報「餘悸猶存」,「貼完都半夜了!」兪冰淸說當時藝術行政是什麼沒人有概念,一切都是大家硬著頭皮土法煉鋼,待遇不好,還常常幾個月發不出薪水,又經常累到半夜才回得了家,要不是喜歡藝術,而這個工作有機會接觸心儀的藝術家、增廣視野,實在很難說服家人、堅持下去。資深廣播製作王瑋也曾是新象人,提到新象頻繁的人事異動,她覺得對新象二十年的經驗無法有效累積是一大傷害。

從一、二十人的公司,到一百多人的藝文中心時期,再到目前三、四十人的基金會經營模式,新象流失了許多人,不過也培養了許多人,他們有些仍在不同的藝術領域擔任主要的行政決策工作,例如台大音樂硏究所所長王櫻芬、前台北市文化局籌備處執行秘書蘇昭英、牛耳藝術經紀公司的顧問鄭遠芳、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敎授馬汀尼等人。或許不是新象有心挿柳,柳卻成蔭,這前十年的獨門生意也因開枝散葉而帶動後來藝術行政行業的興盛。

經紀國內藝術家

除了節目的引進外,新象也扮演經紀國內藝術家的角色,雕刻家朱銘第一次出國展覽、王正平到香港、雲門、蘭陵赴菲律賓演出都是由新象推介、安排,然而這項剛起步的事業卻旋即中斷,許博允表示,雖然藝術經紀在國外早已是一門行業,但是他作經紀主要是想藉由交涉國際節目的網路也順便推介國內好的藝術家到國際上,可是經紀事務必須牽涉金錢而使得初衷變質,也因此慢慢地停了腳步。

爲了推展藝術活動,新象在一開始時便出版《新象藝訊》週刊,內容包含了各個藝術領域的介紹,可說是國內第一份的綜合性藝術專刊,當時負責戲劇版面的李慧娜也是學校一畢業就來到了新象,除了編務外,還得辦講座、推廣活動,「看似與現在企劃的方式沒兩樣,但是當時可都是開風氣之先!」李慧娜說現在許多文人名嘴都是當時被新象挖掘出來的,講座的受歡迎到後來還有「系列」規劃,雖然收門票,反應卻熱烈,而且也變成一股風潮。

開拓企業贊助藝文風氣

辦節目需要資金週轉、需要企業贊助,但是贊助藝文風氣未開之際,工作進展備嘗艱辛。在新象待了十多年的鄭遠芳現在提起「三點半」恐懼未消,記得有一次好不容易軋進了一張票子,鄭遠芳卻在銀行當場委屈的哭了起來,「那時找企業贊助困難,大家都還不了解藝文活動,每次得像個傳敎士一樣,不停地吿訴他們藝術活動對社會的好處」。黃翠謹,目前正攻讀英國城市大學的藝術行政碩士學位,回憶在新象時曾爲企業設計藝術課程,一家家的接觸、遊說,辛苦自不在話下,但能讓企業眞正接觸藝文,進而日後要求幫忙規劃演出活動,不但帶動社會藝文風氣,也替新象維持了與企業的良好關係。

主辦大、小劇場活動

推出表演節目外,新象還自製舞台劇,改編自文學創作的《遊園驚夢》(1982)有難得一見的大卡司──白先勇、樊曼儂製作,黃以功導演,網羅了影視、舞台劇演員盧燕、胡錦、歸亞蕾、劉德凱等人,可說是目前舞台劇與電視或流行樂界跨界交流的濫觴。舞台製作部分爲了表現時空轉換的意識流心理過程,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名家書法、幻燈的投射,讓舞台有眞正充分的發揮。當時的執行製作李慧娜回憶說,爲了表現大戶人家的氣魄,還到骨董店去借眞的傢具,「光是搬道具的就有五、六十人,後台上百人,簡直一片混亂!」不過造成的轟動卻是令黃以功至今難忘的,「國父紀念館兩千多個座位全滿,還連演了八場,黨、政、軍要員全到了,扶老攜幼盛況空前」。之後新象接連自製了幾齣戲,如胡金銓導演奚淞原著《蝴蝶夢》(1986)、汪其楣導演《天堂旅館》(1987)等,而八七年更推出了第一齣音樂歌舞劇《棋王》。

因當時的國父紀念館整修,新象許多節目不得不移到中華體育館演出,弦樂四重奏如此、《棋王》如此,可是許博允卻有意外「收穫」──氣氛效果佳、觀眾人數倍增,《棋王》連演了十幾場。但是第一齣的音樂歌舞劇製作,經驗卻是缺乏的,當時徵選女主角第一名、現任果陀劇場製作人,也製作過音樂歌舞劇的陳琪,就因整個排練過程的混亂、延宕而只好退出。最後的《棋王》是由張艾嘉、齊秦領銜演出。幾齣大戲下來新象在財務方面險險過關,許博允說因爲金錢、精神壓力太大,九〇年的《不可兒戲》之後新象便逐漸地停止自製舞台劇。

一九八五年新象成立了藝術中心,除了原來的業務外還增加了小劇場、餐廳、藝術敎室,人員也增加到一百多人。談到小劇場,許博允得意地說「那是黃永洪設計、吳靜吉的主意」,小劇場由馬汀尼負責,新象提供專業的場地以及五千到兩萬元不等給一些有潛力的新劇團演戲,第一代小劇場的河左岸、環墟等十幾個劇團當時都曾在這裡「相互觀摩」。除了戲劇的演出,這裡也經常有音樂會,會後還安排音樂家與觀眾面對面溝通、交談。藝術中心時期可說是新象「人氣」最旺的時候,絲路餐廳雖然營運不錯,但龐大人事開銷,光每個月的薪水就需要二百多萬。財務的壓力下,一九八九年新象不得不結束藝術中心,九〇年轉爲基金會的營運模式。

解嚴帶來衝撃

新象的第二個十年正好碰上了解嚴,政治、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報禁的解除、年輕一代的媒體工作者的加入,兩岸開放探親、交流,都使得整個環境趨向多元化,新象做的再也不是獨門生意,一些經紀公司紛紛成立。資深媒體工作者黃寤蘭就觀察到新象角色在前後十年有著極大的改變,「之前的新象一路扮演開路先鋒」,許多很不合理的觀念及規定都是新象去碰觸、去破除的,例如塞內加爾的演出規定不能裸體,否則有違善良風俗;而蘭嶼雅美族當初在國父紀念館的演出也曾因爲「服裝」的問題受到關照;其他還包括藝術文化演出課徵娛樂稅,外國演出團體貨物不得馬上通關等問題,新象以著被壓迫的形象向不合理的法令、規章抗爭,得到了媒體的支持,於是在記者的推波助瀾下,問題慢慢獲得了回應,新象此時的角色也擴張到無限大,它被賦予了藝術的使命,代表著民間藝術的聲音。

但是解嚴後整個環境的改變、藝術市場的蓬勃,也相對的引發戰爭。藝文活動是一種商品,講究包裝也講究品質,新象已不再是唯一接觸國外藝術訊息的管道,節目的好壞有了比較,年輕一代的媒體工作者沒有過往的包袱,報導新聞時有更多的角度。對於新象的文宣包裝、一些遊走法律邊緣爭議性的做法,記者盧健英就持較保留的態度,「總是得多方求證後才敢放心下筆」。對於這一點,許博允也感覺到現在的記者不像從前來得支持,宣傳上「比起以前報紙只有三大張的時候更加困難。」許博允曾在跨世紀之音後感慨時代變遷,推動文化事務反而更困難,「以前只要上面的人點頭,現在則處處是山頭。」

環境的轉變、市場的優勢不再、宣傳管道的便利性消失,讓新象的第二個十年走得不如以前風光,雖然跨世紀之音仍有著新象過往一貫的氣魄,但是也顯露了新象經營上的疲態。這次上億元的負債雖又拿了第一,但是新象二十年來能夠在起起伏伏中堅持下來,人氣第一是最大的資源──不管是內部工作人員的熱忱,或是藝術界、媒體界、政治界、企業的支持──爾今如何調整經營的腳步,重闢「新象」、重開格局,將是新象下一階段必須面對的更大挑戰。

 

特約採訪|林蓓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表演書籤

1979

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

在世界音樂潮流、自由爵士運動與印度宗敎冥想文化同時席捲全球的七○年代,拉維.香卡的來訪帶來深遠的音樂文化融合意義。

1982

《遊園驚夢》

新象第一次製作大型話劇,將白先勇知名小說《遊園驚夢》搬上舞台。由黃以功導演,結合盧燕、胡錦、歸亞蕾及劉德凱等演員, 舊日繁華與今日淒涼,畢現於台北國父紀念館的舞台上。

1982

華裔鋼琴家傅聰

將享譽國際的華裔音樂家邀請回國演出,對國內音樂界有強大的鼓舞激勵作用。聲蟄國際的英藉華裔鋼琴家傳聰回國,從南到北演奏了四場,爲當時音樂界一等盛事。

1982

英國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在國家音樂廳尙未落成的年代,台北市大型古典音樂演出場地只有國父紀念館,新象仍然克服萬難,請來英國皇家愛樂交響團演出,對於當時極少機會聆賞大型交響樂團演出的觀衆不啻是—大福音。

1983

馬歇.馬叟默劇

馬歇.馬叟數次受新象邀請來台,不僅讓國內觀衆了解舞台默劇(mime)的表演,也啓發此地演員的觀念與訓諫方法。

1992

北京中央芭蕾舞團

北京中央芭蕾舞團是第一個中國大陸來台演出團體。由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伴奏,演出全本《天鵝湖》西方舞碼,及《祝福》、《紫氣東來》等新創中國芭蕾舞劇。

1990

蘇聯波修瓦超級明星芭蕾舞群

擁有兩百年悠久傳統的波修瓦舞團,由優秀的舞者們帶來一系列舞碼,包括《柴可夫斯基雙人舞》、《唐吉訶德雙人舞》、《摩爾人的孔雀舞》等芭蕾經典選段。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