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德曼的曲子從沒有裝飾,
正如我們寫日記中
的文字向來不修飾,
也不妄加形容。
《錯誤的關係》(False Relationship,一九六八),《我在Fur-stenberg街上遇見海娜》(I met Heine on the rue Furstenber-g,一九七〇),《我生命中的中提琴》(The Viols in my Life,1971)…… 對莫頓.費爾德曼(Morton Feldman)而言,音樂是生命體驗的具象化,如果我們能完全解讀他的作品,那麼故事將會由休止符開始,音符慢慢的散落其間,每一個聲音的出現,都代表著奇特的意義,是某個經驗與思索下的產物,甚至,它們的並置並非是爲了美學的緣故,而是因爲活生生的、有感覺的人。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二日出生於紐約,自幼向Maurin-Press夫人學習鋼琴,爾後幼向Wallingford Riegger及Stefan Wolpe學習作曲,一九四一年結識約翰.凱吉(John Cage)而成莫逆。凱吉希望他創作自己想要的作品,在這般鼓勵下,費爾德曼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直覺音樂語言,外於任何旣定的形式,不受潮流時興束縛的聲音。
一九五〇年,費爾德曼與抽象表現畫家相處交好,如Mark Rothko、Frand O'Hara等,他們在繪畫上的觀念影響了費爾德曼在音樂上的創作,而更致力表現內心,以聲音描繪甚至論釋實體存在之外的心靈經驗,包括記憶、抽象的情緒與思慮等等,更透過樂句與音符間的組成關係,超越了時間,有的時候,當你未能進入他的語言世界時,你會以爲是唱機壞了,或者是音量開得太小,或是漏失了太多的旋律。事實是,對費爾德曼而言,有時人們似乎總預期要「太」多采多姿,「更」多采多姿,然而對一個懂得享受孤獨的人而言,沉思時並不需要有太多世俗定義下的效率。
一九七〇年起,往昔費爾德曼的朋友們一一凋零,使他開始在音樂中混雜著對生與死的感受,這個戴著厚重的眼鏡,看起來有些肥胖遲鈍的和藹老人,總笑得極爲盡興,眞正浸淫於自己的感覺之中,但在面對空白五線譜時,他性格的另一面向偷偷溜出,取代平日的愉悅,我們可以稱之爲雙重性格,或者說是與生俱來的土星氣質。沒有一顆輕盈的音符,每一聲響都蘊含了極大能量與過往未來,他的曲子從沒有裝飾,正如我們寫日記中的文字向來不修飾,也不妄加形容詞。
這位自詡爲二十世紀初期落實歐洲布梭尼(Busoni)傳統的音樂家,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病逝紐約。
文字|李茶 音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