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茶

發表文章 10 篇
  • 與女中提琴家卡許卡山共同灌錄的專輯,涵蓋了蕭士塔高維契與甚爲罕見的史考霍夫曲目。
    焦點

    小提琴大師奏探戈

    他像是一座奇妙的橋,搭建在古典與現代的溪流間,連結著夢幻與現實間的灰色地帶。

    文字|李茶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探戈音樂之父」 皮亞佐拉與班多尼奧手風琴。
    焦點

    危險的音樂──探戈

    一九六一年所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中僅對探戈節拍略做解釋,並未附加任何文化上的意涵。但在一本關於十二世紀音樂發展的字典上,我們可以找到它是這麼解釋「探戈」(Tango)這個字的: 「耽溺於官能之樂的拉丁美洲舞蹈,其名字源自拉丁語中的tangere,意爲『觸摸』(to touch)。」 探戈,不論是音樂或是舞蹈,對近代南美洲都市文化的發展有著奇特的經驗,尤其是指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它規範著一種由政治侵略相伴而生的文化轉移,而逐漸發展成本土的產物。最初探戈的節奏多爲四四拍,隨著西班牙佔領阿根廷而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生活圈,結合了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音樂及古巴的Habanera舞蹈,成爲西班牙人日常交際舞之一,然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生根。 阿根廷的樂手演奏著班多尼奧(Ban-doneon)手風琴,都市男女以舞蹈娛樂彼此。大膽開放的、曖昧不明的、火辣辣的柔情萬千在強勁的節奏中百媚回眸。音樂也從最初始的四四拍子變成多爲二四拍子的切分音。至於那掌控所有氣氛與情調的樂手,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沒有一個是西班牙人。 探戈音樂之父 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爲「探戈音樂之父」吧,奧斯圖.皮亞佐拉(Astor Piazolla)在探戈音樂中的地位就像理査.史特勞斯在華爾滋中的代表性一般。皮亞佐拉出生於一九二一年,曾與娜迪亞.布蘭惹(Nadia Boulanger)修習音樂,其後返回阿根廷創作了許多以探戈爲基礎發展出的管弦樂作品,如一九八七年的《非常探戈》Tres Tango即爲一例。這使得探戈音樂不再侷限於小小的交誼廳、或是嘉年華會的狂歡。在曲式的擴充下,登堂入室地走進音樂廳,風靡了北美甚至全世界的人,這時的探戈已是新的探戈,屬於阿根廷,甚或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了。 用迷人的手風琴演奏著皮亞佐拉所謂的「危險音樂」,舞者的每一刻都像是要耗盡生命中最美、最狂野的扭動!那是一種勾引,純粹極盡自我與動作之能事,傾訴不在乎的愛意。這是文化的表達方式,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都市愛情哲學。於是有人說,跳著探戈的女郞擁有著利剪般的長腿,男人在探戈中,不過是一根柱子而已。 最激情、狂放的阿根廷愛情故事就這麼展開了。

    文字|李茶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中國古老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包含了「方」與「圓」、「地」與「天」的辯證關係。這種概念也在漢斯荷能的設計中。
    特別企畫 Feature

    爲人民服務的漫漫長路

    尙未動工的北京國家大劇院,從一九九八年四月開始公布建築設計方案以來,在漫長的兩輪競圖後,仍未有最後結果。這座包含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及藝術展廊的大劇院,是參與建築設計的建築師的希望與榮耀,也是高難度的挑戰,即便是呼聲最高的,最後是否能落實其夢想,亦難預料

    文字|李茶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代音樂盒

    素人素樂素知識份子 約翰.亞當斯

    亞當斯沒有生活上的急切壓力, 因此在創作上造就了 獨特知識份子的味道, 與其他七〇年代崛起的 新音樂家相較明顯不同。

    文字|李茶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現代音樂盒

    蘊含在聲音裡的記憶

    費爾德曼的曲子從沒有裝飾, 正如我們寫日記中 的文字向來不修飾, 也不妄加形容。

    文字|李茶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來自瑞典的「真實之聲」以赤裸裸聲音呈現真實生活的不同面向。
    回想與回響 Echo

    聲音也要放輕鬆

    他們的歌聲很赤裸,沒有伴奏或樂器的陪襯修飾,單單靠自己的歌聲做出各種不同的效果。再者,他們的内容也很赤裸,暴露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工作上的焦慮、情感上的苦悶、環境中的紊亂講電話、想逃跑、沈默、雜務纏身,各種我們所面對的狼狽以及微不足道的私己喜悦。

    文字|李茶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代音樂盒

    音樂、影像、戲劇三合一

    在音樂中不停地嘮叨? 把音樂、影像、 劇全混在一起? 不斷在音樂創作上 「變臉」?除了蘿莉.安德森還有誰?

    文字|李茶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民族流浪遷徙的過程,聲音也編織了許多流傳著訴說流浪民族的故事。圖為波蘭的克拉克樂團的風琴手。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音樂遷徙落在文化版圖上

    與其說這種被迫移民反映在音樂上,而呈現出強烈的面貌,不如說整個因世代遷徙產生的民族性,形成了格外吸引人的文化性格。這些因不斷遷徙而產生的音樂文本,幾乎都存在著相同的基底,一些悲劇的音符,加上訴諸天地(而非城市)的生存祈求,以及遼闊與堅忍的生命力量。

    文字|李茶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新聲音》在倫敦發行時,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表演書房

    一種渾沌的魅力 九〇年代的《新聲音》

    二十世紀的音樂較以往更明顯的與整個時代的心靈結合起來,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許多聲音宣示著音樂界和所有學科一樣,逐步向跨領域之境整合邁去。

    文字|李茶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 「鬼太鼓」的演出在動作與音樂上皆不同於傳統,加入許多新型式。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鬼太鼓」的旋風中 被鼓聲震出的幾段隨筆

    「鬼太鼓」表現出在文化上不甘受外來強勢文化支配、欲向外拓展的野心以及選擇改變的方式,如果它的選擇與改變是成功的,那麼就會在時間的汰選中留下成果,成爲另一個時代記錄的跡印。

    文字|李茶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少年往事

    獨角馬的風景,在劇場

    編導王友輝的年少回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戲劇(曲)

    秀琴歌劇團《鳳凰變》+真快樂掌中劇團《壵》 傳統X新編X前衛三位一體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