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克.路西耶受過正統學院訓練,投注於爵士巴赫的演奏可以說是兼具廣度與深度。(上揚唱片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再見,巴赫/在世界的座標上重看巴赫/跨界篇

二十世紀,巴赫變奏

「玩」巴赫的幾種方法

本世紀的巴赫活躍於學院的高牆内,也在都會鄕野人群之間。只不過,巴赫已經從一個作曲家經過歷史的熟化成為一個圖騰,巴赫的音樂也出現了各種的變貌。「還原者」實事求是地追尋唯一、真實的巴赫;「創新者」充滿想像地表現自己内心的巴赫。就在還原與創新的拉扯之中,巴赫「音樂之父」的地位會因為歷史而更加偉大無法動搖。

本世紀的巴赫活躍於學院的高牆内,也在都會鄕野人群之間。只不過,巴赫已經從一個作曲家經過歷史的熟化成為一個圖騰,巴赫的音樂也出現了各種的變貌。「還原者」實事求是地追尋唯一、真實的巴赫;「創新者」充滿想像地表現自己内心的巴赫。就在還原與創新的拉扯之中,巴赫「音樂之父」的地位會因為歷史而更加偉大無法動搖。

「巴赫因爲歷史而偉大」,這句話似乎對他在創作方面的成就有貶抑的意思。事實上,這個世紀的現代人,大概沒有人懷疑巴赫音樂的價値,但在巴赫生活的十七世紀,他的演奏卻遠比創作被看重,因此我們無法否認歷史讓巴赫的音樂偉大,時間的沉澱以及人類智慧的增長,留助巴赫的音樂架構出雄偉完美的美學系統。

「音樂之父」巴赫在本世紀得到什麼樣的評價?他的音樂美學在蓬勃發展的音樂風格中,是影響力無所不在?還是只能局限於傳統的歐洲宮廷音樂系統裡,只能成爲學院象牙塔中的一種古董文獻?在這個世紀,巴赫的音樂出現了怎樣的變貌?尤其是在講究即興、個性化的爵士樂中,巴赫音樂與爵士音樂產生了哪些形式的掛勾?是本文試圖要呈現的主旨。

還原與創新

對這個時代的音樂人來說,巴赫的音樂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意義,一種是「還原」、另一種則是「創新」。想要還原巴赫音樂的人,有鑑於時空的阻隔、文獻的闕漏,以系統化的知識分析歷史留下的線索,企圖拼湊出巴赫的全貌,探索巴赫當年眞正的創作意涵。

這一派文獻考據的風氣,主要在二十世紀後半才興起,像是布魯根(Farnz Bruggen)、賈第納(John Elliot Gardiner)、庫普曼(Ton Koopman)、皮諾克(Trevor Pinnock)等人爲其中健將,這些音樂家大多身兼器樂演奏與指揮雙重身分。不過,眞要說到「挖掘」巴赫音樂使其重生的鼻祖,就應該更往前提到孟德爾頌,他是十九世紀重新炒熱巴赫的第一人,他發現巴赫《馬太受難曲》原譜,進而於一八二九年於柏林公開演出,引起一陣巴赫音樂文獻考據風潮,一八五〇年更有人提出印行巴赫全部作品的計畫。而這股「還原」巴赫的風氣至今,依然熾熱不休。

再來談談「創新」,可以從詮釋以及創作兩個方面著手,先說以創新手法與概念詮釋巴赫,代表性人物爲卡薩爾斯(Pablo Casals)、杜蕾克(Rosalyn Tureck)、顧爾德(Glenn Gould)、史托考夫斯基(Leopoard Stokowski)、保羅梅耶(Paul Meyer)等人。事實上,更多演奏家從事著巴赫音樂創新的工作,巴赫的樂譜對他們而言或許是重要的參考,卻絕對不是牢不可破的鐵律,這其中有人以半世紀的沉澱淬煉,以內心最深的理解觀照巴赫音樂的秩序與情感,是巴赫音樂虔誠的信徒;也有人保留巴赫音樂的架構及語法,大刀闊斧地在器樂運用以及編制上重新詮釋巴赫,是巴赫音樂的新時代發言人。

在巴赫身上找靈感

在樂曲創作上受到巴赫影響的例子,每個都是古典音樂的重鎭。貝多芬、布拉姆斯與巴赫並稱「3B」,某種程度說明了他們創作上的血緣關係。貝多芬稱巴赫爲「和聲之王」,又對他作品複音的表現方式深入研究;布拉姆斯更是以仿古爲旨趣,像是他的《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夏康舞曲〉,以及《豎笛五重奏》的最後樂章都充滿巴赫精神。而莫札特更是第一位對巴赫作品,結合虔誠信徒與文獻學究雙重身分的人,不過因爲他所處的時代缺乏環境,因此只造就了他自己的創作。另外,古諾《聖母頌》、巴西作曲家魏拉-羅伯斯的《巴赫風巴西組曲》,還有舒曼、李斯特、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浦朗克都寫過《B-A-C-H音階變奏曲》,甚至是巴赫的兒子們也都不避諱地在父親身上找靈感素材。

爵士音樂裡頭,創作與詮釋的界線是那樣地模糊,但是爵士樂手對巴赫音樂的創新卻同樣充滿活力。巴赫音樂之所以深受爵士樂手喜愛,主要有幾個因素,如巴洛克時期的數字低音(註1),與爵士樂中貝斯根音(註2)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巴赫音樂的單純均衡,讓充滿想像的爵士樂手可以大肆地進行創意即興的改造工程,而不失其趣味。而巴赫音樂著重各聲部旋律線的對位,呈現一種複音美感,在爵士小樂團合奏中,相當容易表現這樣的既親暱又充滿張力的形式。

巴赫玩爵士樂?

不過在爵士樂的發展上,巴赫音樂的變貌倒是尙未出現線狀的系統關聯,頂多是點狀的熱力綻放,爵士樂手的特質幾乎決定了一切,不過大致可以歸納出幾種典型:第一種是全面地投入巴赫音樂的研究,找出其音樂與爵士樂互通之處,形成一種獨特的音樂美感;第二種是借用巴赫音樂的引子,透過片段的〝hint〞(提示)引發出樂手自己內心的即興語言;第三種則是以全本巴赫原作爲基礎,在樂曲進行中再給予爵士化的裝飾;最後一種則是將不相干的旋律,以模仿巴赫的對位手法做出復古的味道。不過,不論是哪一種典型,對爵士樂手來說巴赫並不是活在樂譜文獻中,因此他們不會向歷史或是樂譜找尋答案。對他們來說,巴赫是活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唯有透過巴赫音樂與內心的交流對話,才能有所創新。

說到爵士樂對巴赫的創新,絕對不可不提賈克.路西耶(Jacques Loussier)這位鋼琴家,他從一九五九年開始組成三重團,就專注地在巴赫音樂的「演奏、嬉戲」(play)上。路西耶受過巴黎音樂院正統的學院訓練,他的老師是納特(Yves Nat),路西耶除了傳承納特傑出的演奏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連納特最具特質的彈性速度、搖晃手法都盡得眞傳(如果您有機會聆聽納特灌錄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話),路西耶的觸鍵是那樣敏銳、音色多變。如果從詮釋創新的角度來看,某種程度上路西耶可以與杜蕾克、卡薩爾斯等人相提並論,因爲他對巴赫音樂有著充分的知性了解,因此能夠深入巴赫音樂的精髓。

賈克.路西耶──靈動、單純的嬉戲

而從創作創新的角度來看,將路西耶比作莫札特也不爲過,因爲他的巴赫音樂絕對不單純只是「改編」而已,除了外貌爵士化的改變之外,樂曲內在的涵意也被更新。路西耶的創作絕對不光是情緒展現的即興,他透過一種規則、形式,讓手中的爵士巴赫呈現一種美感,那樣靈動、單純、令人感動。這樣的手法延續近半個世紀之久,當然會被部分人士認爲「黔驢技窮」,但是就因爲手法的統一穩定,讓路西耶演奏巴赫成爲一種典範,除了魅力感動之外還有更多的堅持執著。

路西耶自己就說,將巴赫的音樂改編成爵士是那樣自然的事,因爲他音樂中的要素與爵士樂聲脈相通。由於深刻的思索,路西耶投注爵士巴赫的演奏可以說兼具廣度與深度,長時間的醞釀沉澱,讓他留下《G弦之歌》、《d小調觸技與賦格》、《耶穌,人們仰望的喜悅》、《義大利協奏曲》、《十二平均律第一號C大調前奏曲》、《b小調嘉禾舞曲》、《D大調大鍵琴協奏曲》、《第五號D大調賦格》、《d小調協奏曲》等豐富的作品。近來,路西耶雖然嘗試德布西、維瓦第、拉威爾、薩提等人作品改編爵士的路線,但是靈光乍現的藝術性成就還是以爵士巴赫爲最。

路西耶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舉十二平均律《第一號C大調前奏曲》爲例,鋼琴持續地演奏著原譜的部分,但是氣質相當隨性不會流於嚴肅,然後貝斯的低音則跳躍新潮地走著爵士音階,時而跟鋼琴搭配時而又出現即興的衝突,而鼓聲有時透過鐃鈸成爲氣氛的營造者,有時則又像是汽車的離合器與變速器組合,能在關鍵時刻敲出切分音,讓整個三重奏能在一致的時點,完成換氣、換節奏、換速度、換情緒的動作,天衣無縫、別出心裁的手法令人嘆爲觀止。而路西耶最新力作則是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

尤瑞.肯恩──光怪陸離的情緒拼貼

提到《郭德堡變奏曲》就不能不提另一位喜歡以古典爲素材,進行爵士變裝的樂手尤瑞.肯恩(Uri Caine),嘗試過馬勒、華格納、舒曼之後的肯恩,近來也推出巴赫《郭德堡變奏曲》專輯。不過,整個音樂的呈現充滿概念的創新,而不是依循巴赫原作照本宣科。原本的巴赫《郭德堡變奏曲》一張CD即可錄完,但是肯恩卻大動作地錄了四張CD,不過爲了市場考量後來是以雙CD問世。

肯恩這位擅長模擬把玩各種音樂風格的高手指出,巴赫之所以被稱爲音樂之父,並不是他發明新的作曲手法,而是他將當時自己所知道的創作手法,整理出規則,逐一運用在作品上。因此,這張專輯重點不在於將巴赫音樂的素材改編變奏,而是將肯恩所熟悉的音樂風格拿來變奏。因此,樂迷們聽到的是充滿著拼貼風格的音樂進行,爵士、藍調已經是基本的,音樂劇、巴洛克風、實驗音樂、東方音樂全都進了肯恩的變奏箱中,呈現一種光怪陸離的情緒轉換境界。表面上,或許有人會說,「除了曲名之外,一點都不巴赫。」但個人卻認爲,就精神本質層面尤瑞.肯恩肯定深受巴赫影響。

約翰.路易斯──全本《巴哈平均律》

相較於路西耶對巴赫音樂全面深化地投入,肯恩受到巴赫指標性的精神領導,MJQ(Modern Jazz Quartet)的鋼琴手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的爵士巴赫所呈現的音樂氛圍,顯然就比較平易近人一些。路易斯本身除了爵士樂演奏之外,本來就經常跨足古典樂曲的詮釋,而他在巴赫音樂的改編上,最著名的就是那套上下兩卷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以先前所述爵士樂手創新巴赫音樂的典型,路易斯顯然屬於第三種以全本巴赫原作爲基礎,在樂曲進行中再給予爵士化的裝飾。

無論是樂曲的形式、前奏與賦格的配套、甚至音樂的情緒,路易斯都沒有偏離巴赫太遠,只不過在淡雅精緻之餘,他將貝斯、吉他、小提琴、中提琴等器樂,也都納入爵士化的裝飾運用中。不過就彈奏的技術上,路易斯在某些精巧節奏或是二、三聲部的對位處,顯得有些含糊失之準頭;另外在音樂情緒與張力上,也偏向溫情單調而顯得本身的主體性較爲貧弱。整體來說,在藝術性的表現上不如路西耶以及肯恩。

表現自己内在的「巴赫」

此外,還有不少樂手雖然不是專注在巴赫的音樂爵士化上,但卻會「不由自主」地取材巴赫,像是鐵琴家喬.洛克(Joe Locke)就將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寂靜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的旋律與巴赫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融合在一起;這樣的手法就如同前述的最後一種典型,將不相干的旋律模仿巴赫呈現復古風味,有一種時空交錯的幻想美感。而更多電影配樂,甚至是新世紀音樂作曲家或是世界音樂,將巴赫的音樂妝點上森巴、拉丁、民謠等風味,不過那些手法就不在本文所探討的範圍之內了。

本世紀的巴赫可以說是活躍在學院的高牆之內,也活躍在都會鄕野人群之間。只不過,巴赫已經從一個作曲家經過歷史的熟化成爲一個圖騰,巴赫的音樂也出現各種的變貌。「還原者」實事求是地追尋唯一、眞實的巴赫,「創新者」充滿想像地表現自己內心的巴赫,就在還原與創新的拉扯之中,巴赫「音樂之父」的地位會因爲歷史而更加偉大無法動搖。

註:

1.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其實就是持續低音,指的是巴洛克音樂合奏時最低音的部分,通常由大提琴與巴松管,或者是鍵盤樂器(大鍵琴或管風琴)與魯特琴負責演奏該聲部。演奏者必須視寫在最低音部音符下方的號碼以及臨時記號加以演奏,這些號碼以及臨時記號就稱為數字低音。舉例來說,看到7這個數字,就代表著以該音符為根音,彈奏出它的七和弦。

2.爵士根音指由爵士樂團中低音大提琴所彈奏出來的低音聲部旋律,具備展現和弦根音以及節奏形式兩種效果,切分音型態以及突破西歐傳統半音音階進行規則,為演奏爵士樂時低音部最大特色。

 

文字|賴偉峰 媒體工作者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