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視覺方面,《妙技》呈現以深暗色系為主的北歐風格。(林鑠齊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新馬戲大觀放眼世界/瑞典

來自北歐的馬戲文化大使

薩克馬戲團(Cirkus Cirkǒr)

「薩克」是目前北歐最具代表性的馬戲團體,結合特技、劇場、流行音樂、現代舞等各種表演藝術的「跨界」藝術風格,以馬戲藝術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廣瑞典文化。

「薩克」是目前北歐最具代表性的馬戲團體,結合特技、劇場、流行音樂、現代舞等各種表演藝術的「跨界」藝術風格,以馬戲藝術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廣瑞典文化。

馬戲表演在近幾年應該稱作「人」戲,因為人的身體所展現的特技動能才是表演重點。今年四月應「台北國際城市藝術節」邀請來台演出《妙技》Trix的瑞典「薩克馬戲團」(Cirkus Cirkǒr),便是這一波新馬戲風潮的代表之一,展現結合特技、劇場、流行音樂、現代舞等各種表演藝術的「跨界」藝術風格,讓國人親眼目睹精采的新馬戲藝術。

薩克馬戲團成立於一九九五年,是瑞典第一個以人為主的馬戲團體,由出身演員的碧玉弗(Tilde Bjofǒrs)創團。碧玉弗當初因緣際會在巴黎看了馬戲團的排練過程後,決定回國召集同好成立馬戲團。團名「薩克」(Cirkǒr)可引申兩意:一是「心」,把馬戲藝術用心傳遞;二是「合唱隊」,意為團隊做表演的整體精神。在九〇年代中期成軍的薩克,與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和法國「羽毛馬戲團」(Cirque  Plume) 一樣,在特技表演中加入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以人為表演主軸,跨出刻板印象中的馬戲團模式。

薩克如今成團六年,雖然規模和藝術成就均與聲勢如日中天的太陽馬戲團有所差距,卻已是目前北歐最具代表性的馬戲團體。碧玉弗表示,她並不想依循太陽馬戲團的商業行銷模式來發展,薩克設定的目標在於以馬戲藝術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廣瑞典文化。同時,為了籌措充足的資金,以擁有一個表演專用的大帳篷,薩克現在更積極地進行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

現場演唱的流行搖滾樂

流行搖滾樂的加入,是薩克跨界的重要策略之一。Urga樂團從一九九五年便和薩克合作,在特技節目中擔任現場音樂演奏及演唱。Urga的樂風是重節拍搖滾,音樂緊跟著特技表演的節奏走,掌控全場的聽覺感受,因此樂團和馬戲團的合作默契相當重要。Urga核心成員Savannah Agger表示,在特技表演者排練的時候,樂團便會加入,或是運用已經完成的音樂作品和表演結合,或是根據表演者的特性和身體節拍重新創作歌曲。當Urga樂團開演唱會的時候,薩克也會派出團員在演唱會上展演特技,兩者密切的互動,發展出一種樂團和馬戲團相互跨刀的合作模式。

同時,邀請其他藝術類別的導演加入創作,是薩克馬戲表演的另一項跨界策略。一九九八年,薩克請來了曾為瑪丹娜、「羊毛衫」等流行音樂藝人拍攝音樂錄影帶的Jonas Akerlund執導《超級薩克》Super Cirkǒr。此次來台演出的《妙技》,則是與「獵戶星座劇場」(Orionteatern)合作,請來瑞典前衛劇場導演Lars Rudolfsson,替整個製作挹注劇場表演的新元素,使整個表演成為一體,而非片段的特技呈現。例如使用三個服裝、動作都相同的人物,從頭到尾擔任橋段的串場,以及開場時出現的男子,以日常生活的動作,暗示其獨居狀態,利用似有若無的敘事風格,掌控整齣表演的節奏性。雖然此種敘事手法並沒有利用明顯的戲劇角色和結構性的劇情安排,但每個表演者皆有獨特的肢體風格詮釋,幾個貫穿表演的丑角(例如唱歌五音不全的小女孩)也都有清楚的人物性格形塑。

此外,導演刻意縮小場面調度的範圍,讓表演可以在鏡框式的舞台上表演,方便馬戲團不須搭帳篷就可以巡迴世界各地。不過,帳篷馬戲場通常會設置三面開放的「突出式舞台」(thrust stage),觀衆和特技表演的關係較親密,空中飛人更可以直接在觀衆的頭上高來高去,驚險度更高。可惜的是,這種在帳篷場地中具有的特殊表演效果,呈現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鏡框式舞台上,就相對地降低,而觀衆跟表演者相距太遠,也使得小丑的表情、肢體以及魔術等表演細節常常顯得模糊。而《妙技》這次在台北的演出,也有幾個明顯的表演差錯,例如裝人的大氣球突然爆破、變魔術露出破綻等等,顯示薩克的某些技術層面必須提升。

《妙技》是薩克成團後的第六齣製作,可以發現其和太陽、羽毛等馬戲團節目的同質性很高:現場演奏的樂隊、用小丑或音樂過場連接一個接一個的特技表演,而《妙技》裡的扯鈴、耍球、爬杆、軟骨功、走鋼索等,也都可以在其他馬戲團裡看到。不過,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妙技》除了具有薩克一向標榜的冷調幽默之外,在視覺風格方面,相較於羽毛馬戲團的濃艷法式風情、太陽馬戲團國際化大製作的亮麗色調,《妙技》則僅以紅色點綴於以深暗色系為主的北歐風格中,音樂也顯得較為地下另類,可以看出《妙技》企圖走出新風格的野心。

身懷絶技的表演者

在薩克成團之初,藝術總監碧玉弗並未公開徵選表演者,而是在大街小巷尋探街頭賣藝者,例如核心團員之一的Minh-Tam Kaplan,便是碧玉弗在街上發現的耍球表演者。這些身懷絕技的特技表演者,多半從小便開始了與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妙技》中擔任壓軸表演走鋼索的索德克(Mol1y  Saudek),曾在一九九八年以鋼索表演榮獲巴黎「明日世界馬戲節」(Festival Mondial Cirque de Demain)的銀牌獎,這個比賽相當於馬戲世界的奧林匹克,可見她的特技成就。索德克在十一歲開始就在美國加入了馬戲團,從學高空鞦韆開始她的馬戲生涯,中學時每年暑假便跟著馬戲團巡迴美國各地。索德克表示,馬戲團巡迴演出的日子非常辛苦,必須在奔波各地之餘,努力把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況,否則,表演時些微差池的錯誤,都可能會造成終生的遺憾。雖然花了青春期的大半時間在馬戲團裡訓練技藝,然而,高中畢業後在加拿大的「蒙特婁國立馬戲學校」(Ecole Nationale de Cirque de Montréal)主修「鋼索舞蹈」(tightwire dancing),才是確立索德克日後表演生涯的轉捩點。在《妙技》裡的走鋼索表演中,索德克展現了罕見的平衡技法:她以右手持一把大扇子,利用揮舞扇子所產生的氣流,敏捷熟練地控制身體的平衡,在細鋼索上來回跑跳,表現各種舞蹈性的動作。這把大扇子是以輕質的鐵條覆上絲布,握在手中其實仍具有相當的重量,然而在索德克人扇合一的精采肢體詮釋下,扇子在觀衆眼中竟如蝶翅般輕盈。

為了進一步培育更多的馬戲人才,薩克在瑞典創辦了「馬戲飛行員」(The Circus Pilot)馬戲學校,以三年的時間訓練有志於馬戲特技的年輕人才(十六至十九歲),從紙上的學理課程開始,到肢體的基本功扎根,然後再主修專攻某項特技。這個課程目前也開始接受外國學生的申請。薩克是個年輕的團體,仍在尋求新的突破,除了以馬戲學校培訓團員新血之外,目前也開始舉辦公開徵選,希望從世界各地遴選特技高手,充實薩克的馬戲藝術新貌。而跨界、培訓,這一切都是以「人」為中心,「人」戲團,在世界各地正如火如荼地發展。

 

文字|陳思宏 台大戲劇研究所碩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