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鑠齊

發表文章 90 篇
  • 華文漪1992年訪台時留影。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文漪駕鶴西去 從此世間無美人

    (印度神童預言4月13有大事,世人紛紛猜測,是疫情、地震還是經濟,對我而言,竟應驗在華美人駕鶴西歸。)

    文字|王安祈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5
  • 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文字|吳孟軒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在「寶島地震帶實驗劇展」中演出的王嘉明作品《Zodiac》。
    焦點專題 Focus

    召喚漫天點子 實驗海闊天空

    兩廳院在二○一七年度過了卅歲生日,而新點子的前身「實驗(劇場)劇展系列」則在一九八八年首次登場,倏忽走過了卅年光景。從「實驗」、「海闊天空」到「新點子」,從劇展、舞展到近年加入的樂展,一路走來,可見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軌跡。點子可以日新又新,唯一不變的,或許就是團隊、場館與製作「跟著環境走、跟著時代走」的態度,反應當下的創作型態、反照現下的社會景況。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蘇文琪的《從無止境回首》。
    特別企畫 Feature 改變一:人在環境的位置、歷史的規模尺度篇

    從藝術切入 省思「人」與「自然」的新關係

    我們所在的世界,已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產生重大改變,也改變了人們對於所處自然環境的認知,從而創造出新的美學。在這個「人類世」的時代,藝術該如何回應人類造成的苦難?在視覺藝術領域,人類世的探討已成顯學,去年的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正是一個討論人類世的重要展覽;而在表演藝術方面,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的《偉大馴服者》、台灣編舞家蘇文琪一系列探討身體宇宙觀的作品等,都可看出對人與宇宙、自然之間關係的重新思考

    文字|張懿文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寶島一村》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徒勞的追尋、還是不快樂的妄想?

    與「家」相關的作品,不論是要彌補修復家庭成員間的創傷與遺憾,或是意圖拆解團圓表象下腥臭不堪的內在瘡疤,其實都源自於「追尋一個家」的成敗,但對應於台灣社會的變遷歷史「家」如何從一個穩固地呼應著鄉土與國家的倫理集合體,逐漸鬆動瓦解,劇場創作者發展出何處是家、何以家為、何為家等等大哉問,「家」的追尋或許徒勞,「家」可能是讓人不快樂的妄想,但「家」依然可以讓人繼續想像

    文字|許正平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梁允睿《瑪麗皇后的禮服》。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乘著共製經濟的網 活化創作與製作生態

    今年的表演藝術舞台,有著「豐收」的氛圍,因為幾個令人矚目的製作,都歷經了二至六年的製作期,因為場館或機構的長期奧援與陪伴,讓作品得以醞釀發展,終至冒芽生長,甚至成熟茁壯。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鬆動了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也透過場館機構多向連結與共製關係,編織出一張培育藝術家的網。

    文字|樊香君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歌隊的運用,可說是此版演出中最為特別之處。
    戲劇

    古典悲劇的延續

    《葉瑪》以肢體取代語言,以能量取代情緒,以展現取代敘事,直觀地呈現出劇中的張力,也表露出劇中多種如生命與死亡、秩序與失序、神聖與褻瀆、規訓與自由等二元對立概念,一方面提煉出了此劇純粹的古典精神,但另一方面,可惜的是,整體下來不免因過度象徵而少了細微的人性糾葛,著實作淺了原著該有的層次和厚度。

    文字|吳政翰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青春版《牡丹亭》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作崑曲?為什麼被稱為「百戲之母」? 崑曲為什麼都唱得很慢呢?崑曲和京劇要怎麼分辨? 不可諱言,文化內涵豐厚的崑曲總會讓人有「高不可攀」的印象, 十一月起將有多檔崑曲演出陸續上場,趁此機會,何不讓我們離崑曲更近一點? 本刊特邀水磨曲集崑劇團藝術總監陳彬,來為我們這些門外漢開門引路,一探崑曲優雅美麗的世界

    文字|陳彬、程筱媛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呂雪鳳在《相思唱歌仔》中演出「瓊花阿嬤」一角。圖為排練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啟動時光點唱機 唱響歌仔戲百年史韻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的首檔節目《相思唱歌仔》,邀集多個歌仔戲團與多位劇場演員,由在歌仔戲及影視界皆受肯定的呂雪鳳擔綱主演,唱出主角「瓊花阿嬤」身世記憶,也串起歌仔戲的百年風華。編導王友輝藉著劇本設定透露一些想傳達給觀眾的訊息:「瓊花」與「曇花」的台語唸法互為諧音,曇花很美、很珍貴,可是轉瞬即逝,怎樣才能留得住這樣的美?

    文字|程筱媛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作曲家金希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六:國人作品及委託創作

    在地樂曲新舊齊發 各世代澎湃上場

    新的樂季,國內西樂委託創作風氣興盛,NTSO的「交響臺灣」系列,每個樂季都有前輩作曲家推出佳作,中新生代作曲家,也頗受西樂團的提拔,都有新作問世,反觀國樂團,除了TSO有此企圖心,NCO與KCO在新音樂的創作上顯得較為保守。

    文字|賴家鑫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偶,除了祭儀中神靈降生的媒介,操著偶的動作,更與真人演員共同成就了另種程式化的身體。
    戲劇

    化繁為簡的美學,自一連綿的敘事

    整齣戲皆是由「似是抑是」所推動前進的,讓我們跟著無頭鬼,聽著眾口紛雜的指令與解釋,然而每次正當我們以為已經掌握了什麼,先前認知卻又被推翻。或許正如劇末旱魃精衛之言:「我的恨有多深,東海便有多深。」看似客觀的自然界,實是由心相所決定,那麼如此敘事方式,是讓觀眾混淆、是增添一抹遠古神秘感,抑或刻意在蜿蜒曲折間開展出無垠的映影,讓乘載著意義之頭顱飄向國族、寓言、土地、人性或文明,倒也取決於個人了。

    文字|白斐嵐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物件的構成是窺視/探查生命的線索,從演出者傑夫.索貝爾建築一個小小的家居空間開始。
    戲劇

    在記憶的熱與審視的冷之間

    從生命的某一個斷點開始,物件堆積、記憶深藏,演出的時間感始於往前回溯,以當下創造連結作為銜接,最後快轉前進。翻找紙箱裡的物品,從一個記憶跳到另一個記憶,在瑣碎的獨白間,透過物件現身的片刻,索貝爾創造接近真實的虛構,並透過兩個記憶的共同交會點,例如一個紅綠燈,創造了共同沉思的沉默空間。

    文字|劉純良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台灣國樂新勢力 邁向世界的進行式

    想到學音樂,第一個聯想是的畫面是什麼?鋼琴、小提琴、管絃樂團或是音樂教室裡的貝多芬石膏像?即使國樂的歷史不亞於西洋音樂,但長久以來全盤接受外來的音樂訓練之後,自信心也逐漸薄弱。 然而國樂界近年來的發展卻一洗陰霾獨奏家技術與品味提升、作曲家從國樂聲響與技法找到新素材、年輕指揮在國際大賽大放異彩,還有愛樂人口的關注與暴增,在在顯示國樂領域充沛的能量。不管從樂器改良、音樂編創到表演形式,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較於西洋音樂的穩定,國樂界的活躍已非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除卻了廟堂陣頭的形象,國樂並非脫去傳統外衣,而是將傳統變成珠寶,裝飾在最重要的位置。你無法忽視它的閃耀光芒,因為這股國樂的新勢力,已朝您席捲而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多樣的新創作,多元的演出形式,讓台灣國樂展現出別具特色的風景。
    焦點專題(二) Focus

    唐山過台灣 扎根在地展望世界

    解嚴前,國樂與西樂各自發展,今日舞台上西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與國樂團攜手合作已成常例,屢見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經驗與生息之地連結後的在地取材與取才的發展,逐漸呈現台灣國樂的獨特風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陸作品不再獨領風騷。新世紀台灣國樂創作展演積累的成果,不僅是台灣音樂史必須銘記的一頁,更將展現對世界文化有既深且遠的影響。

    文字|陳鄭港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林于竣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紙風車劇團編導暨副團長

    林于竣 「不」堅持 一切都為了演出

    從求學時期的留級生,到在劇場裡找到自己揮灑的所在,被稱為「小開導演」的林于竣從大學就加入綠光劇團,後參與紙風車劇團,擔任過多樣職務,編導演皆勝任。他強調自己都在做中學,一再強調舞台呈現的成就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見都是以演出為依歸,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

    文字|陳茂康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關於島嶼》中,蔣勳悅耳的詩文朗誦,內容皆以島嶼的國家地理景觀為梗。
    回想與回響 Echo

    為國家起舞

    或以林懷民最新舞作《關於島嶼》(2017)為例,其實就可以說明「身心靈舞蹈」創造的脈絡,原是以理性之美對身體規範表現出前現代(Pre-modern)的浪漫主義,卻已成為現代舞從現代性中剝離出來的一種矛盾現象。我們在《關於島嶼》可以感受到,其中通過不同的感官層次,營造出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所表現的特定意識形態,其策略看起來似乎是要從觀看者的身體感知切入一定的傳播效果。在解嚴卅年後,舞蹈被統合於公共政治的生產關係之下,儼然與政治混亂的現實分隔成兩個世界。

    文字|王墨林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陳銳與泰雅學堂的小朋友們在山上合奏。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四季》 連結你我的世界 唱遊四季

    陳銳與泰雅學堂音樂會

    擔任今年兩廳院駐館藝術家之一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造訪了新竹尖石鄉「泰雅學堂」的小朋友們,也激盪出將在十二月初演出的「唱遊四季」音樂會。山林的自然景致、雞犬相聞的田園風光,還有原鄉孩子的純真與音樂,讓陳銳想到韋瓦第的經典《四季》,於是透過這部歌頌春夏秋冬的作品,與原鄉歌謠揉合,聯繫起他與泰雅孩子的音樂世界。

    文字|李秋玫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林谷芳認為,「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必須從社會、公部門、藝術家三個向度綜合來看,不能只有單一面相的觀點。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點滴 藝術與社會鴻溝仍在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施行評鑑制度以來,過去十五年的計畫評鑑主持人均由文化評論人林谷芳擔任。「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自始至今,歷經多次沿革改變,也牽動著台灣各表演藝術團隊的發展與生態。透過本次訪談,林谷芳以前計畫評鑑主持人的經驗與文化評論人的視角,剖析「分級獎助計畫」長期對於台灣文化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其所面對的機會和挑戰。

    文字|林采韻、陳九蓉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白鳥那一陣陣撕裂心肺的鳴叫,彷彿累積千萬年的哀怨。
    演出評論 Review

    躬身緩行,抑或離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文字|樊香君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劇中每位角色塗上了白臉、裝上了環狀摺領,既是角色也是演員,彰顯了這些角色、演員及其人生的扮演面向。
    演出評論 Review

    世界即舞台 人生即扮演

    主角自我調侃,經典自我毀滅,這一笑,讓觀眾更加跳出情境,看似解除了這悲劇的悲劇性,然而,仔細一瞧,始終置於中央的妝台及兩側的衣架,早就點破了情境、解放了此戲,而戲謔舞台、笑看人生的視角,更是將全劇抬升到了一個更大的規定情境劇場。於是,隨著全戲落幕,舞台上的百般人生也就此落幕,世間所有束縛個體的規範和情感都消亡殆盡

    文字|吳政翰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12345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