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思宏

發表文章 130 篇
  • 慕尼黑室內劇院《謊》,讓一位「正常」的女演員,與聾啞女演員進行肢體對峙。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HAU劇場「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 重新定義「身障」

    在舞台上,身體與精神的「障礙」,是否真的是表演的「障礙」?柏林HAU劇場每兩年舉辦的「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於十一月中旬舉行,以影像裝置、舞蹈、戲劇、工作坊等多元形式,讓觀者重新思考「正常」與「障礙」身體的意義。

    文字|陳思宏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羅伯.威爾森《路德:與眾神共舞》以其黑暗美學,搭配優美的人聲合唱,創造出路德的全新劇場樣貌。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羅伯.威爾森《路德:與眾神共舞》 謳歌也省思馬丁.路德

    今年適逢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五百周年,這張告示是歐洲宗教改革的濫觴,於是今年被德國官方訂為「二○一七馬丁路德年」,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在嶄新的布列茲音樂廳演出《路德:與眾神共舞》,結合合唱與戲劇,以威爾森著名的黑暗美學,謳歌馬丁.路德,也逼觀眾省思路德的反猶面向。

    文字|陳思宏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人民劇院舉行盛大開幕舞蹈盛宴,邀請土耳其裔柏林人在停機坪上表演土耳其傳統舞蹈。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停機坪上邀柏林人起舞 人民劇院新總監展開全新一季

    在爭議聲中接下柏林人民劇院藝術總監一職的策展人克里斯.德爾康,以一場長達十小時的全民起舞活動為新一年的劇季揭幕。他邀請當紅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策劃的「為舞瘋狂:全柏林在Tempelhof機場舞動」,號召柏林人在停用多年的機場起舞,一反之前人民劇院的菁英色彩,擁抱大眾。

    文字|陳思宏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卡拉庫塔共和國》的身體舞動充滿非洲意象。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卡拉庫塔共和國》呼喊革命 為「舞在八月」揭幕

    今年的柏林「舞在八月」舞蹈節很政治,藝術總監蘇提南表示她的策展方向關注舞蹈與當今世界如何對話,刻意邀觀眾一起在現代舞蹈裡辯證政治。開幕大作是布吉納法索編舞家瑟爾吉.艾梅.庫里巴里的《卡拉庫塔共和國》,取材奈及利亞音樂傳奇費拉.庫蒂,充滿政治訊息,編舞家以舞蹈對自己的母國呼喊革命,以舞蹈抵抗強權、恐怖主義。

    文字|陳思宏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作品《遺書》,展場裡有八個小房間,請觀眾入房體驗生死。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里米尼紀錄劇團展創意 密閉房中讀《遺書:無人作品》

    在柏林的「沉浸」藝術節中,里米尼紀錄劇團推出了互動展覽作品《遺書:無人作品》,導演找來了八位種族、年紀、階級、地域、經歷不同的真實人物,說出自己的生死遺言,但他們全部都不在場,而是透過錄像、聲音、訪談,與觀眾互動。設計多米尼克.胡柏打造了八個房間,觀眾輪流進入聆聽人物的故事與遺言,八個故事不僅訴說死亡,還觸及非洲、納粹、種族等議題,層次非常豐富。

    文字|陳思宏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阮劇團《馬克白》登上「錫比烏國際戲劇節」官方專刊《掌聲》aplauze封面,圖為飾演馬克白夫人的余品潔。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阮劇團《馬克白》 受邀至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演出

    羅馬尼亞的戲劇盛會「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六月九日至十八日於古城錫比烏舉行,邀請了來自七十二個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與,台灣則有嘉義阮劇團帶來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的《馬克白》,於盛會中演出。《馬克白》全劇以台語搬演,活力十足的歌舞,展現不同於歐陸的莎劇美學,雖然演出場地離市區有距離,但還是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欣賞。

    文字|陳思宏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潘提列夫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訪《等待果陀》導演

    潘提列夫 差異,讓每個社會更強大

    生長於「鐵幕」時期的保加利亞,伊萬.潘提列夫以外籍導演的身分,卻能在競爭激烈的德語劇場脫穎而出、備受矚目,將於八月來台演出、由柏林德意志劇院製作演出的《等待果陀》,即曾於二○一五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年度十大,可見其劇場功力。作品常具跨國合作特色的潘提列夫說:「我一直都非常開心面對任何差異,差異讓每個社會更強大,差異對每個個體來說是加分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個性,而不是廣泛的一致。」

    文字|陳思宏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三姊妹》的兩層樓的玻璃屋是極精緻的劇場工匠藝術品。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賽門.史東的玻璃屋《三姊妹》 為「戲劇盛會」揭幕

    德語劇場最重要的年度活動「戲劇盛會」於五月六日登場,由瑞士導演賽門.史東在巴塞爾劇院執導的《三姊妹》揭開序幕,可惜的是,這次入圍的十強有兩齣因故無法在柏林開演,令劇迷扼腕。而獲頒「柏林戲劇大獎」的是演而優則導的赫伯特.弗里茲,他的《誰怕沃爾夫?》剛來過台灣,他在柏林人民劇院執導的《草率》也入選今年的戲劇盛會。

    文字|陳思宏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我知道的太多了》中的劉冠詳(左)與邱怡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登上舞蹈新秀平台 劉冠詳驚豔歐洲舞壇

    歐陸最重要的年輕編舞家網路平台Aerowaves,四月底在今年度「歐洲文化首都」之一丹麥的奧胡斯舉辦了Spring Forward舞蹈節,廿組舞蹈團隊,還有藝評人、策展人等齊聚一堂,呈現年輕編舞家創作的多元面貌。其中唯一的非歐洲舞作是台灣編舞家劉冠詳的《我知道的太多了》,甫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的該作也在當地演出時贏得熱烈回響。

    文字|陳思宏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高爾基劇院四月的節目單,強打「流亡劇團」的《冬之旅》。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流亡劇團《冬之旅》柏林首演 難民在劇場發聲

    柏林高爾基劇院成立的全新劇團「流亡劇團」,於四月初首演了《冬之旅》,由難民組成的演員透過一場為期兩週的德國、瑞士巴士之旅,在台上虛實交錯,演員把自己的真實故事、身分編織入戲,把在德國所體驗的各種文化震撼都說出口。作品《共同境地》曾來台的導演雅葉.洛能讓《冬之旅》充滿幽默,但笑聲並不輕盈,這齣戲把難民傷痛置放在舞台上,控訴戰火的無情。

    文字|陳思宏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德國另類選擇黨(Afd)連續贏得許多地方選舉,圖為其政黨標誌。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召喚劇場! 肢解「後真相」

    「後真相」(Post-truth)是二○一六年的關鍵詞,在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興盛的當下,讓假新聞氾濫成災,即便是標榜自由民主開放多元的英美兩國也成為重災區。劇場作為真相的試煉場域,叛逆者、革命者的出產地,在「後真相」時代如何因應?

    文字|陳思宏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新開幕的皮耶.布列茲音樂廳 內景。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倫波英一呼百諾 皮耶.布列茲音樂廳開幕

    由知名指揮家巴倫波英推動,為巴倫波英-薩依德音樂學院而建的「皮耶.布列茲音樂廳」於三月四日於柏林盛大開幕。音樂廳由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設計,聲學大師豐田泰久負責音效聲學工程,為了巴倫波英這個以音樂追求和平為目標的音樂學院,分毫不收。他們一起催生音樂學院、音樂廳的落成,完全沒有商業考量,以人道主義為宗旨,讓柏林多了充滿人文氣息的全新音樂地標。

    文字|陳思宏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莎夏.瓦茲《肉體》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用切結書,不用馬賽克

    將在高雄上演的《悲.慾》,媒體刊出的劇照出現了馬賽克,現場嚴格十八禁,觀眾入場前還必須簽切結書;但在柏林地鐵裡,東德紀錄片影展海報上有幾乎全裸的男體、德國歷史博物館「同志歷史展」海報是一位跨性別、露出乳房的藝術家,劇場裡的裸體更是稀鬆平常,全裸演出就是藝術呈現的手段。當代德語劇場向來挑釁,紅血噴灑,尖叫嘶吼,裸體常常是演員戲服,於是哈姆雷特不限定男演員飾演,且能全裸獨白。裸體為尋常,但在劇場裡就能建構身體、性別、權力的政治論述。

    文字|陳思宏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邦立美茵茲劇院以《悲傷的魔術師》,入選今年戲劇盛會十強。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盛會揭曉入選十強 展現多元區域劇場風景

    二○一七的柏林戲劇盛會入選名單於二月初公布,除了有德國、瑞士等大城的大劇院外,令人驚喜的是也有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劇院如萊比錫劇院、多特蒙德劇院、美茵茲邦立劇院入選,可見獨立評審團的多元品味,這次入選的十強製作裡有許多年輕新進導演,每一齣都飽含文學文本、政治指涉,瘋癲的德式劇場舞台上,用力針貶現世。

    文字|陳思宏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柏林人民劇院將由藝術策展人德爾孔接任藝術總監,他打算把劇院打造成一個各國藝術家匯集的樞紐,引爆劇院人員反彈。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平靜的謝幕 柏林兩大劇團總監向觀眾道別

    跨入二○一七年,柏林劇壇迎來人事變動巨浪。說是巨浪並不為過,因為動的是兩大老牌劇院的藝術總監:柏林劇團的克勞斯.派曼與人民劇院的法蘭克.卡斯多夫,兩人即將卸任道別,但過程並不平順:派曼酸繼任者不夠叛逆,不是一流藝術家;而人民劇院的繼任者德爾孔,以藝術策展人身分空降令劇院工作人員質疑,而其言語又冒犯整個城市以上種種,讓這場人事風波,看來還有好戲可瞧!

    文字|陳思宏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姬絲拉.邁在柏林劇團演出長達卅年,是布萊希特多齣戲劇的重要女主角。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永遠的「勇氣媽媽」 姬絲拉.邁辭世享九十二歲

    成功演出布萊希特代表作品《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中媽媽一角、甚至連續演出十三年的德國傳奇女演員姬絲拉.邁,於上月初辭世,享受九十二歲。極富表演天分與歌喉的她,曾是柏林劇團的重要演員,連續卅年在劇團演出。她甚愛演唱布萊希特創作的歌曲,高齡九十仍登台亮相,是柏林人鮮明的劇場記憶。

    文字|陳思宏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易北河愛樂廳造型波浪呼應四周環境,玻璃凹凸材質充滿水的動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漢堡易北河愛樂廳順利完工 明年一月正式開幕

    歷經十年歲月,完工日期延宕七年的漢堡易北河愛樂廳,終於要在明年一月正式開幕,在指揮亨格布洛克與北德廣播易北河愛樂廳交響樂團的樂音中,迎向世人。因為隔音工程浩大、建築難度超過預期,嚴重超支,易北河愛樂廳在各界批評中熬過來,以優美造型現身,內藏大中小三款音樂廳,讓樂壇巨星或實驗小眾都能在這裡演出;而結合音樂廳、飯店與觀景平台的設計,也將成為漢堡市的觀光新地標。

    文字|陳思宏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展場裡重建了碧娜.鮑許的排練場Lichtburg,由資深舞者帶領大家暖身、舞動。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特展 回顧舞蹈的傳奇

    向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展覽,正在柏林馬丁.葛羅皮烏斯博物館展出,用心的策展人除了呈現舞蹈家私人的相簿、演出海報、節目單、各國巡演傳單、劇照、舞者名冊等珍貴資料,更在展場重建、仿製了碧娜.鮑許的神秘排練場Lichtburg,還安排長年跟鮑許合作的舞者,在現場帶領大家一起暖身、舞動,練習鮑許舞作裡的經典動作。

    文字|陳思宏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莎夏.瓦茲受邀擔任柏林邦立芭蕾舞團總監,卻遭舞者抵制。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舞者請願 拒絕新任總監莎夏.瓦茲

    日前柏林市長宣布二○一九年將由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與現任瑞典皇家歌劇院芭蕾舞總監攸漢納斯.歐曼,以雙人組合接下柏林邦立芭蕾舞團總監一職,未料卻引發該團舞者不滿,發起請願抗議,原因在於莎夏.瓦茲專長在現代舞領域,與芭蕾舞界素無淵源,舞者把執政者的決定,比擬為「請網球教練當足球教練,請博物館館長當交響樂團團長」。

    文字|陳思宏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孫尚綺新作《溯形》中,台灣旅德舞者鄞廷安(左)也參與演出。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孫尚綺推出新作《溯形》 輕盈肢體與現代音樂互動

    旅德舞者、編舞家孫尚綺,六月上旬在柏林推出最新舞作《溯形》,與「柏林當代音樂樂團」合作,以瑞士作曲家貝亞特.福勒的現代音樂作品,由三男一女舞者演出,頗受當地舞評肯定。相較於之前作品中飽含悲傷的抽象語彙,新作舞者的身體比較輕盈,戲劇化的表情詭異詼諧,氣場荒謬,孫尚綺用舞蹈轉化許多人世尋常動作,身體線條清晰,編舞語彙充滿自信。

    文字|陳思宏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1234567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戲劇(曲)

    愛樂劇工廠20周年 改編音樂劇《新龜兔賽跑》全台開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