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作曲家布列茲將在開幕會中親自上場指揮自己的作品 Notations I- IV。(環球唱片 提供)
維也納 藝術節/維也納

古典維也納再也不古典

二〇〇一維也納現代音樂節

今年維也納現代音樂節的主題「音樂與它的視覺型態」,將透過影片、繪圖藝術、舞蹈和燈光,設計出包括燈光影音的作曲、音樂繪圖、電影音樂和舞台劇等連結聽覺與視覺的節目,讓「聆聽」音樂會的聽覺經驗轉換成為視覺經驗的活動。

今年維也納現代音樂節的主題「音樂與它的視覺型態」,將透過影片、繪圖藝術、舞蹈和燈光,設計出包括燈光影音的作曲、音樂繪圖、電影音樂和舞台劇等連結聽覺與視覺的節目,讓「聆聽」音樂會的聽覺經驗轉換成為視覺經驗的活動。

已有十三年歷史的維也納現代音樂節(Wien Modern)(註),每年以一個特定的主題,策劃出爲期一個月的節目內容,今年的主題「音樂與它的視覺型態」,以瑞士藝術家亞道夫.維芙利(Adolf Wolflï,1864-1930)的作品及其創作理念爲音樂節的重心。除了獨奏、室內樂、交響樂及舞台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演出以外,還有作曲家座談與關於現代音樂的演講。在作曲家座談會中,將邀請當屆重要作曲家介紹即將被演出的作品,讓聽衆在走進音樂廳之前即能夠對作曲家以及他的作品有基本的認識。另外,在文化廣場 Alte Schmide同時舉行一系列新生代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個人發表會。而這樣以推廣與鼓勵現代音樂創作的維也納現代音樂節,已經成爲世界上具有重量級的現代音樂中心,也是現代作曲家每年交換心得與創作發表的園地。

拾回榮光的音樂重鎭

維也納之所以會成爲現代音樂發展的重鎭,這要歸功於出生於維也納近郊、在現代音樂具有相當分量的作曲家荀白克(A.Schönberg,1874-1951)。在二十世紀初期,荀白克以非調性(atonal)音樂的概念顚覆了古典音樂數百年來的調性美學觀,帶給世人有別於同時期馬勒(G.Mahler)和威爾第(G.Verdi)式優美旋律的聽覺經驗,進而建立十二音列的作曲手法,開啓西洋音樂史上新的一頁。

一九一九年,荀白克與學生安東.魏本(A.Webern)和阿班.貝爾格(A.Berg)等,創立「私人的音樂表演協會」(the Society for Private Musical Performances),雖然在一九二一年即結束,但是他與他的學生致力於十二音列技法的創作而創立了第二維也納樂派,成爲當時最前衛的現代音樂研究中心之一。

一九三〇年代,在納粹主義的恐嚇與迫害下,荀白克不得不遠走美國(寄居洛杉磯,一九四一年成爲美國公民),終身未再回到他日夜懸念的故鄕維也納,但是他與學生的努力,已經使維也納在貝多芬逝世後的一百年,再度成爲全世界最受囑目的音樂之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作曲家因十二音列的衝擊而致力尋求新的聲音,法國的皮耶.布列茲(P.Boulez)和德國的史托克豪森(K.Stockhausen)更以十二音列爲根基延伸出對新一代作曲家影響深遠的系列主義(Serialism),而美國的約翰.凱吉(J.Cage)雖然在認識了十二音列之後並沒有跟隨著音列的潮流,但是也以他獨幟一格的聲響在現代音樂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然而同時期的維也納卻滯留不前,不管是在音樂學界或是作曲界都緊抱著昔日的光榮,孜孜不倦地反芻著第二維也納樂派的理論,加上保守的社會風氣,使得曾經在現代藝術獨領風騷的維也納,雖然擁有音樂之都的盛名卻後繼無人,遠遠落在其他歐美國家之後。當時奧地利音樂界的重心,從大戰之前的現代音樂又回到了古典的領域中,重要的音樂活動如維也納音樂廳(Die Wiener Konzerthausgesellschaft)的國際音樂節(Internationales Musikfest)也以古典曲目佔絕大部分。

新音樂的論壇

一九五八年,完成了貝爾格未完成歌劇《露露》Lulu的奧地利作曲家費德里希.契爾哈(Friedrich Cerha)和庫爾特.須維爾契克(Kurt Schwertsik),共同成立室內樂團 Die Reihe,除了演奏第二維也納樂派的音樂之外,並致力於演出奧地利當代作曲家作品。一九八五年,屬於戰後新生代作曲家與指揮家的貝亞特.福勒(Beat Furrer)召集了一批熱愛現代音樂的青年演奏家們,成立了「維也納音調論壇」(Klangforum Wien),不但提供更多當地現代音樂的音樂會以外,更將觸角延伸至國際舞台,引進了爲數可觀的各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到了一九八八年,因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C.Abbado)有感於維也納長久以來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之間的失衡,於是與維也納兩大音樂表演場所──愛樂之友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dreunde in Wien)和維也納音樂廳(Die Wiener Konzerthausgesellschaft)共同策劃「維也納現代音樂節」(Wien Modern),除了前述 Die Reihe與「維也納音調論壇」兩個演奏現代音樂的室內樂團之外,再加上維也納當地兩大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Wiener Philhamornik)及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爲演出主軸,並廣邀世界各國的作曲家與演奏家,前來爲當時幾乎已與古典畫上等號的維也納帶來屬於二十世紀的聲音。首屆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爲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在阿巴多的指揮之下,於音樂之友協會大演奏廳演出布列茲(P.Boulez)與李格替(G.Ligeti)的作品。

聆聽的圖畫

二〇〇一年的主題爲「音樂與它的視覺型態」,透過影片、繪圖藝術、舞蹈和燈光,設計出包括燈光影音的作曲、音樂繪圖、電影音樂和舞台劇等連結聽覺與視覺的節目,讓「聆聽」音樂會轉換成同時爲視覺經驗的活動。本屆首要藝術家亞道夫.維芙利,因其在作品中將音樂、圖畫與文字以極獨特的方式整合爲不可分離的元素,這種藝術呈現的方式也促使了許多作曲家開始尋找音樂的另一種面貌;另外,賦予音樂與視覺藝術新定義的電腦音樂,也是今年的重點之一,將有一系列極富實驗性的節目,完整地展現這個音樂新媒介的多樣可能性。相對於直接的視覺效果,不可忽略的還有對現代音樂美學產生極大影響力的奧利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與電影繪畫緊密結合的費德曼(Morton Feldman)、跟以戲劇化音樂著稱的喬治.亞珮吉斯(Georges Aperghis)。

十三年來維也納現代音樂節依著年度主題,策劃出世界各國鮮少可以相提並論的節目內容,但是音樂節本身並未被主題所束縛,依循歷年來的傳統,在包羅萬象的表演項目中仍然包括了與年度主題並無關聯,但卻是現代音樂領域中不可錯失的節目,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年的開幕音樂會──布列茲將指揮現代室內管弦樂團(Ensamble Modern Orchestra)演出他自己管弦樂版的作品 Notations I-IV;而閉幕音樂會則由「維也納音調論壇」協會的前任首席指揮席爾凡.張柏林(Sylvain Cambreling)與SWR交響樂團演出名爲《詠歎調》、結合人聲與管弦樂的音樂會。以年度主題爲主幹,策劃出一個具有多面向的表演型態與演出內容的現代音樂節,是「維也納現代音樂節」自創始以來的行政方針,日後也將繼續遵循,以期在古色古香的音樂之都裡潑灑一片絢爛的色彩。

註:

維也納現代音樂節的活動時間自二〇〇一年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詳情可査網址http://www.wienmodern.at。

 

文字|林芳宜 旅澳作曲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