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宜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音樂節作為恆久的紀念式
創立於二○○二年的「統營國際音樂節」,是為了紀念出生於此地的作曲家尹伊桑而設,在德國歌德學院的支持下,音樂節結合國際大賽、學院樂團、推廣教育、青年作曲家培育計畫等,成功打造出亞洲最重要的當代音樂重鎮。今年音樂節的主題是「命運」,以尹伊桑、兩位駐節作曲家為經、管絃樂團、室內樂、獨奏獨唱等為緯,再置入韓國音樂家與外籍音樂家的各種組合,交織成極為多元的音樂節節目。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抽象與具象的對峙
單就音樂和演員,《二人靜》已是一齣標竿性的當代歌劇,當然加上舞美設計能夠讓「歌劇」更完整,然而當代音樂最迷人之處,即來自抽象的美以及抽象帶給觀者的想像空間,可惜原本應該讓這齣歌劇更完整的設計,反而是最顯著的敗筆,期待未來能看到真正與細川俊夫音樂美學產生共鳴的舞美設計。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引入年輕活水 與國際樂壇動態緊密相扣
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Biennale Musica 2017)於九月底至十月上旬舉行,現任音樂節藝術總監伊凡.菲德烈以年度主題「東方!」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及亞裔作曲家,並以史托克豪森的Inori作為開幕演出,而這次的「金獅終身成就獎」得主是中國作曲家譚盾,他也是該節金獅獎首位亞洲得主。在節目策畫上,菲德烈讓當代音樂節因透過展演青年世代的作品而緊密與國際樂壇動態相扣,更在引進國際節目的同時,也為義大利新世代引進活水與刺激。
-
焦點專題(二) Focus Korea for K
從音樂節到藝術市集的韓國策略
韓國的文化軟實力,透過影劇、流行音樂、電玩的散播,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韓國在表演藝術與傳統音樂的推廣上,也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如「韓國藝術經紀服務」(KAMS以「首爾表演藝術市集」、Journey to Korea Music等活動讓各國表藝業界人士認識韓國音樂;而在韓國最大綜合音樂節全州國際音樂節的策劃與執行中,也可看到政府與業界對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的重視,及在全民參與和藝術質地上的平衡。透過作曲家暨獨立策展人林芳宜對上述活動的第一手觀察,讓我們認識對韓國如何為音樂文化打造未來。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韓國音樂全集 兼顧全民參與和藝術性
近三年「全州國際音樂節」參與觀察
韓國官方公布的廿四個音樂節中,依規模大小,蔚山世界音樂節名列首位,首爾的流行音樂節次之、加平的Jarasum國際爵士音樂節排名第三;以綜合型音樂節排名的話,全州國際音樂節(以下簡稱JISF)的規模最大,且遠遠超過同類型的音樂節,一方面JISF最主要的支持者為地方銀行,另一方面則是音樂節的策展理念。 韓國音樂的全集 為青年音樂家造橋 如果說Journey to Korean Music是精選輯,那麼JISF就是韓國音樂的全集,至今舉行了十六屆的JISF以象徵韓國文化根源的全州為據點,最高行政主管為銀行家KIM Han,節目內容與藝術方向則委由三年一任的藝術總監統籌規劃。現任藝術總監朴在千(Park Je-chun)自二○一四年起接掌,在第一任任期期間,透過個人長久經營的國內外網絡,加上強大的音樂節製作團隊、行銷宣傳團隊,聯手讓JISF除了是一個豐盛精采的音樂節之外,更為韓國青年音樂家鋪設一座橋梁。 然而在筆者連續三年的觀察中,JISF最可貴的並非僅於為青年音樂家帶來國際網絡與曝光機會,而是作為一個超大型展會,在提供全民眾的藝文參與和音樂表演的藝術性之間,取得了絕佳的平衡,同時在這個平衡上,實踐傳統音樂的保存與創新的理想。三年中,仔細觀察各類型節目的觀眾和民眾反應,也印證了筆者長久以來的一個觀點:如果主事者不先畫地自限或說圈地自保,而是以開放的觀點提供藝術的各種面貌,那麼民眾也自然能夠接受各種傳統、各種創新。 以二○一四年獲選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農樂」(Nogak)為例,二○一五年JISF的主題策畫以農樂為核心,有向五大家農樂國寶藝師致敬的正式售票演出、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樂隊競演、還有農樂四物的創新演出。而每年JISF固定系列為「板索里大師」和「青年板索里」,大師們為售票專場、青年藝師們則在森林小舞台,大師專場將觀眾席搬上舞台,雖然席位只有三百席上下,卻一定動用大型劇場等級的舞美和燈光設計,在還原傳統板索里近身圍繞聆聽的傳統時,提供了現代劇場才有的聲光藝術,這是朴在千一貫的理念:為現代觀眾打造的傳統藝術。而青年板索里藝師們,大多是剛開始演藝事業,每個人背後都至少有一位大師作為導師和業師,在森林舞台中演出,鍛鍊和觀眾的互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為傳統音樂提供未來的深耕沃土
韓國2017全州國際音樂節觀察紀實
以韓國傳統音樂為基礎的全州國際音樂節,不僅向國人推廣展示板索里、散調、農樂等多種傳統音樂表演外,也透過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的結合,表現出傳統音樂繁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以此建立國際連結平台,透過作品邀演與合作計畫,有效地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以Color of Sori為主題,將音樂節披展成一張畫布,揮灑來自世界各國音樂的色彩。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積極面對低迷 整合資源打造未來
應德國「北萊茵威斯華倫文化局」之邀,本文作者參訪了當地兩個重要的音樂節:「威騰當代室內樂音樂節」與「科隆八橋音樂節」,前者以大師帶新秀,鎖定中小型編制的當代作品,並且主打世界首演或德國境內不曾演過的作品,以吸引文化圈各城市的觀眾前來小城鎮觀賞;而後者有著科隆愛樂強大的行政團隊、極優的愛樂廳作為後盾,以展現文化大城的格局為目標,也提供了包括科隆在內、整個北萊茵威斯華倫地區所有展演者、創作者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呂紹嘉與NSO《佩利亞與梅利桑》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總能激發更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比利時小說家與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亞與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時,不僅成為象徵主義戲劇作品的代表作,也影響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貝格與 西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劇《佩利亞與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絃樂語法 與法文的聲韻,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現代音樂之父荀貝格也在維也納首演了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這是荀貝格進入十二音列時期前的管絃樂作品,雖仍延 續後期浪漫樂派的影響,但荀貝格對於大型器樂編制縝密的思考與掌控能力,已處處可見。 呂紹嘉所詮釋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歌劇,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帶領NSO演出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是國內交響樂團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愛樂者的福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德國現代音樂鬼才
郭貝爾 隨興揮灑的精確美感
德國現代作曲家郭貝爾,被視為「音樂劇場」的代表人物。二○○三年由德國當代樂團「摩登樂集」訪台演出的《白紙黑字》,首度讓台灣觀眾驚豔於郭貝爾的巧思;八月即將演出的《史迪夫特的事物》,則會帶給觀眾更特別的「無人演出」。探究他歷年的作品,可以發現他最令人讚嘆的不是科技的運用、也不是在舞台上落實聲音裝置的技術,而是他有著工藝家一般的精確度精確的樂譜、精確地實踐時間的藝術,這種將創意完全落實於樂譜與科技的結合之中的能力,在戰後繁花般的當代音樂作曲家中,寥寥無幾。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歌劇《畫魂》
潘玉良是個傳奇人物,她的一生是各領域藝術家非常喜歡著墨的題材,但是歌劇的形式,在台灣倒是頭一回。這次的創作與演出組合,非常令人期待:作曲家錢南章 先生的音樂一向具備了高度的歌唱性;京劇劇作家王安祈老師則向以細膩、富於層次且意味深遠的文本擄獲人心;兩人攜手塑造《畫魂》,一位是在西方創作技法中 流露東方底蘊的作曲家、一位則讓傳統戲曲有著如交響曲般的緊密結構與詩意,這其中不僅是京劇經驗與歌劇呈現的交流,應能期待格局更廣闊的作品。而擔綱詮釋 潘玉良的兩位聲樂家朱苔麗與林惠珍,是令人最期待聆聽的Diva,兩位不同性格的聲樂家會展現出潘玉良的何種面貌?值得一窺究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TCO傳統藝術季《漫舞雅音》 鄭明勳&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
台北市立國樂團近年全力衝刺新型態的展演方式,中西樂器同台、與舞蹈、與戲劇雖與觀眾既定現象中的「國樂團」大相逕庭,但不可諱言的是圖變所挾帶的能量的確讓北市國再度攫獲觀眾的目光。《漫舞雅音》是今年TCO傳統藝術季系列活動、同時也是北市國歡慶三十週年演出活動中的一場,邀請了世界頂級默劇大師菲利浦.比佐與導演魏瑛娟與北市國攜手打造跨越南管、國樂與默劇的製作,沉默的語言遇上抽象的語言,令人期待無法預想的面貌。 國內觀眾對鄭明勳應該都不陌生,十七歲奪得柴可夫斯基大獎銀牌、二十一歲即投入指揮行列,十年後再得托斯卡尼尼大獎,以此奠定了鄭明勳的指揮家事業。鄭明勳可說是當前指揮中,經歷最多世界級樂團的指揮家之一,其豐富多元的樂團經驗,讓鄭明勳擁有真正落實音樂品味與詮釋於指揮之中的能力。自二○○○年起,鄭明勳從亞諾斯基(M. Janowski)手中接過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一職,法國的交響樂團素來音響層次豐富,此次鄭明勳為台灣的演出所開出的曲目更是「經典法國作品」:拉威爾與穆梭斯基,《達孚尼與克羅埃》更是鄭明勳的指標性曲目之一,搭配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的現場演出,非聽不可! 文字|林芳宜 作曲家、樂評人,現任臺灣音樂中心編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音樂篇
跨界、實驗、碰撞 舞台迴盪變動之音
過去這十年來,音樂創作有著非常明顯的變化,那就是跨界。跨界帶來新的靈感、新的合作夥伴、新的創作方式,當然,也帶來新的觀眾群,而無可避免的,跨界也帶來某種程度的衝撞與迷思,這些都成了過去十年來音樂創作的養分與風景。
-
藝@CD
回首過往的未來
繼貝多芬全集之後,席夫又在ECM New Sereies端出驚喜之作巴赫的六首組曲(Six Partitas)。這部作品除了有如建築工法般的樂曲結構外,巴赫以歐洲各國風格的舞曲串聯一套組曲,其廣大的文化觀令後人感到敬佩。在這張錄音中,席夫依照各組曲的音樂性,顛覆了巴赫原本各組曲的順序,將巴赫的原順序以「從中心向外擴張」的方式排列,令人不得不對當代的席夫與遠方的巴赫兩人之間的交流感到讚嘆。
-
演出評論 Review
科技萃取的藝術厚度
在這部作品中,吳思珊的動作受既有的聲音層次牽制,亦即在背景不斷重複的影像與聲音,因此連帶著她所持的樂器隨著受制約的動作發出受到更多層制約的聲音。雖然演奏者非常賣力,但建立在薄弱的創作上,演奏家也只能變成背負非戰之罪的犧牲品。
-
回想與回響 Echo
東風何時起?
NSO過往幾年的歌劇製作展現了另一種可能,也顯露出國內亟需「歌劇產業」的困境,而北市交的《瑪儂.雷斯考》以一都會型交響樂團之力,奮力端出不輸歐美水平的歌劇製作,再看從《諾瑪》到《瑪儂.雷斯考》,我們震懾於義大利歌劇院所培養出的朱苔麗,同時也不禁要問,國內優秀的年輕歌者該何去何從?曾經曇花一現的歌劇工作坊、大師班,都不足取代一個持續性的制度。
-
回想與回響 Echo
被忽略的無形能量
當李安成為台灣電影界的光榮時,不知國內電影人是否注意到了李安電影的用樂?西部牛仔的《斷背山》裡鏗鏘清亮吉他聲,聽似隨意撥弄卻一兩個小節即顯出荒野中的落寞孤寂,而《臥虎藏龍》既然要說武俠故事,當然得找來理解武俠小說的作曲家──譚盾。國內也曾經擁有過張弘毅、陳揚這些絕佳的電影音樂創作者,但製作者願不願意提整各項經費的比例、讓他們有發揮的機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 Germany & Austria
當代曲目×吸睛新人 老店開門不輸陣
德奧地區的兩大天團,整體的節目策劃並未受到金融風暴太大的影響,從定期演出、世界巡演、音樂節等內容與卡司來看,仍十分令人期待。柏林愛樂與拉圖續約,種種規劃都可以看到拉圖摩拳擦掌,讓柏林老店與現代人更貼近的用心。維也納愛樂也不甘示弱,今年新樂季的內容與計畫,當代曲目的比例有明顯增加以及給青少年的專場音樂會等,這些都顯示出這個百年老店的大門正在逐漸打開。
-
演出評論 Review
深度開展的漂流意象
NSO音樂家們的演技,中規中矩亦不乏精采之處,然最引人入勝的還是音樂演出。團員要克服與常規音樂會不同的展現方式、還要不忘演戲與走位,手上功夫卻絲毫不馬虎。曲目兼具古典的展技與通俗的親和力,十四位音樂家沒有以誇張的演技來轉移音樂本質的焦點,對於更需耗時耗力的室內樂曲目,演來遊刃有餘
-
焦點專題 Focus 王嘉明 ? 陳綺貞 ? 愛情 ? 音樂 ? 劇場空間 ?
五個關鍵線索 窺看《膚色的時光》
繼二○○七年由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創作《包法利夫人們》,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連連演十八場,口碑延燒創下幾近全滿票房佳績後,今年誠品春季舞台邀請國內前衛小劇場潮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由曾獲台新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的台灣中生代炙手可熱的劇場導演王嘉明,以流行音樂才女陳綺貞的音樂為密碼,交織一部推理音樂劇場《膚色的時光》。 王嘉明,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台灣台北,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核心團員,為中生代小劇場中少數急流勇不退、持續癲狂發燒的導演,對於內容結合形式美學的探求需索無度,並對愛情命題有嚴重的偏執傾向。首度挑戰中型劇場,《膚色的時光》仍不改王嘉明愛玩、探索戲劇形式可能性的慾望,不到幕啟燈亮那刻,觀眾無法窺見事件發展的全貌。本刊特別帶讀者從五條線索,逐一拼湊出這個以愛情為名,滲透陳綺貞歌聲的推理現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首都的音樂堡壘 輝煌的藝術榮光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台灣三大樂團中恰巧居中,並不是歷史最優久,也不是最年輕的樂團,但卻有它的時代意義。身為首都級的交響樂團,在資源充裕的公務機關體制下,不管是大型製作演出、國外節目的邀演、樂教推廣等,都曾寫下不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