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線上訂票系統「Tele-charge網站」的網頁。(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耳目藝新2000/特別企畫/藝「網」開來/新視紀2

劃時空表演藝術新「看」法

一群日本和俄國的藝術家正在進行、打算在二〇〇〇年正式呈現的烏布計畫(the Ubu Project),就是從日本傳統的文樂(Bunraku)中脫胎換骨出來的。和文樂不同的是,那些被操控的木偶將改成動畫,而且他們會將眞實身體與動畫身體做超現實的錯置,並且由不同城市裡的不同終端控制台來操作。這種爲了網路媒體重新發想、設計到執行的表演計畫,將是新世紀非常値得期待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群日本和俄國的藝術家正在進行、打算在二〇〇〇年正式呈現的烏布計畫(the Ubu Project),就是從日本傳統的文樂(Bunraku)中脫胎換骨出來的。和文樂不同的是,那些被操控的木偶將改成動畫,而且他們會將眞實身體與動畫身體做超現實的錯置,並且由不同城市裡的不同終端控制台來操作。這種爲了網路媒體重新發想、設計到執行的表演計畫,將是新世紀非常値得期待的藝術表現形式。

是的,我們似乎要開始面臨這樣一個艱苦的話題:「表演藝術+網路」的未來等於什麼。也許有種種的理由讓我們應該用光明的態度來面對它,不過說實在的,不管過度悲觀或過份樂觀,至少在台灣,現在認眞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顯然還極其有限。

毫無疑問地,網際網路(Internet)從一個很簡單的出發點「溝通」改變了很多事情。而不管基於什麼樣的概念,我們都必須試圖將表演藝術搬上網路。這種行爲其實跟身在拉斯維加斯(Las Vegas),要把口袋裡最後的幾個銅板兌換成籌碼的意義差不多。畢竟只有當你下了注,幸運之神才有可能瞥見你,偶爾給你一點甜頭嚐嚐。更何況,不上網似乎就表明了「資訊殘障者」的身分,這對自我期許爲社會菁英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當然不是生命中所能夠承受之「輕」。

表演藝術的網路經驗

即使我們單單討論九〇年代表演藝術切入網路世界的施力點,目前最普遍可見的仍然是以新聞交流、演出訊息及評論張貼、Cool Links、線上人才庫以及討論區或會員爲主題的方式。從國外的UK Theatre Web(http://www./uktw.co.uk/)、Playbill On-line(http://www/.playbill.com/playbill/)到國內的3P表演藝術網(http://www./3p.org/)大抵都不脫這種模式。而各劇團自行製作的網站或愛好者網頁,絕大多數也都侷限於這種溝通方式。

除此之外,若是加入了電子商務機制來運作的話,則又包括線上訂票系統(如Tele-charge,http://www.telecharge.com/)、相關書籍與紀念品的販售(Broadway New York,http://www.broadwaynewyork.com/)等等。相對於其他領域進入網路的概況,這一些內容與提供的服務其實和網路社會的一般面貌都相去不遠。

當然,除了上述較爲主流的表演藝術周邊資訊上網之外,還有種較爲奇特的結合方式,就是可以透過連線觀賞即時表演或是在線上欣賞經過數位化存檔的演出紀錄的「線上即時劇場」(Live Theatre on the Web)或是「網路廣播頻道」(Channels for the Netcastiing);如Channel P(http://www.channelp.com)或是Franklin Furnace Archive, Inc.(http://www.franklinfurance.org/)等均屬此類網站,而且在台灣時間每週六淸晨五點可即時觀賞。

另外還有一種將網路經驗融入創作素材的演出方式,安筑.渥索(Adrianne Wortzel)的作品Sayonara Diorama就是一個例子。他利用網路攝影機將倫敦的布偶、芬蘭的玩具、紐約的街景等投射到演出中十二吋平方大的布幕上,造成不同時空聚合的一體感覺。另一個更爲知名的是九七年在奧地利的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中搬演過的,由莫妮卡.溫德爾(Monika Wunderer)負責、稱爲「奧德賽Oudeis」的演出計畫。在過程中,身在不同地區的演員角色(例如紐約的Odysseus、盧布爾雅那的Telemachus與維也納的Penelope等),在同一時刻透過Internet共同演出了一齣跨越時空的網路《奧德賽》。

完美的切割「侯麥」

雖然上面的描述令人心動不已,可是事實上距離表演藝術在網路上大展拳脚仍有著巨大落差。首先是一些基本的網路服務,往往只停留在被戲稱「豪華版BBS戲劇討論區」的位置;其次是後兩項在網路上少數可見的「創意演出」,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仍然侷限於「非主流」的窄圈圈裡,根本還不夠氣候稱爲某種網路現象或文化。但是不論如何,將表演數位化還是一項「非如此不可」的課題。即使是電影工業,從拷貝、影片老化、運送等等成本的考量,到最近金馬影展侯麥《春天的故事》的三十五釐米拷貝被「完美的割裂」爲兩半的靈異級意外,都提示了我們數位化的勢在必行。

不過話說回來,透過網路來傳輸聲音及視訊影像,技術上雖然毫無疑問的可行,而且門檻極低,只要下載播放軟體Real Player或是運用微軟的Media Player即可觀賞,並不需要其他額外的電腦周邊配備。但當你興緻勃勃地火速上線之後,「一連串漫長的等待換來一些殘影、不連續的停格畫面」才會眞正讓你胃口盡失。

九〇年代的網路經驗裡,頻寬絕對是一個令人煩惱的問題。可是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幸運的是,這個問題將有機會快速地被解決。不論是ADSL、寬頻網路都是乍看相當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兩項都已經在一九九九年完成商品化,預計二〇〇一年以前將全面普及家用市場)。至於對應於現在的傳輸速度簡直像天文數字的光纖電纜,一旦硏發與市場化成功,可能五年之內幾乎就要強迫我們衝進新的通訊紀元。屆時的課題將迅速由「如何讓網路不塞車」變成「你如何運用這麼無限制的頻寬?」。

沒有盡頭的觀衆席

「奧德賽Oudeis」計畫的例子非常値得思考。首先我們來看看莫妮卡.溫德爾Monika Wunderer的終極理想:他其實非常希望能到達「在同一個時間,不同國家的不同舞台上都有表演正在進行,而且透過網路互動」,這個理想聽起來非常値得期待,只是,在「透過網路互動」的這個部分,現階段需要克服的技術障礙顯然還相當多。倘若科技上眞的可以有效支援這樣的演出(事實上,這是一種和3D虛擬眞實有關的技術,稱之爲Avatar或Vir tual Character,在一些電影或電玩遊戲製作中已經開始運用,不過所費不貲),一切就等著上膛擊發了嗎?狀況似乎沒有這麼單純。不同時區的使用者要在同一個時間上線,雖然是網路帶來的便利,反過來說(比如頻寬開發的速度趕不趕得上人的需求、費用高低等問題)也成了限制。另一個更有趣的是演出收益的問題。如果我們將「網路」這個媒體當成如同電視或廣播等商業媒體來對待的話,在網路上的「現場直播劇場(LIVE! Theatre)」就不能也不會是當作慈善事業來經營,這也可以說明爲什麼那些剛開發出來的VR技術首先使用於好萊塢或日系電玩了。

當然超大型的線上演出配合完善的後端付款機制,要在網路上對沒有盡頭的觀衆席收費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而且因爲沒有視角的問題,可以向每一個觀衆都收貴賓席的價錢),只不過這將變成一個新興的、高互動性的網路表演藝術的範疇,對於現今其他沒落蕭條中的表演藝術領域(如傳統藝術等……),並不代表可以成功複製這種經驗。

叛逆「事件」簿

表演藝術可以搭配網路去改變體質,Web-Cam則是另一個更有趣的話題,也非常値得思考運用到表演藝術的可行性。很多網路族都知道的JENNICAM(http://www.jennicam.org/),便是運用WebCam技術即時傳送現場畫面,二十四小時在網路上任人觀賞的頻道先驅。此外像眉毛上就穿了十幾個洞的Ana Voog(http://anacam.com/)、罕見的男同志頻道Sean Patrick LIVE!(http://www.seanparicklive.com/)、甚至於將從兩千年元旦開始挑戰三百六十六天網路生存、並做二十四小時實況轉播的DotCom小子(htpp://www.dotcomguy.com/)也都是這一類的表演。

雖然,有些字典已可査到Jennicam這個字彙,而且意指「主要提供網路大衆欣賞,且『未經戲劇化』的影像日記(the undramatized photographic diary for public view esp. via Internet)」。但是「未經戲劇化」眞是一個非常値的玩味的字眼,因爲所謂的「戲劇化」在當代表演藝術的理論中其實已經漸漸失去光環,而這一類的網路事件(Web Events)其實從某些角度上看來,跟曾經風行一時的「偶發藝術」Happening或是「觀念藝術」頗有雷同之處,有些時候甚至會讓人猛然聯想到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的某些作品。

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想將現存的各種表演藝術直接數位化之後搬上網路(例如用數位攝影機全程錄下國立藝術館的國劇演出,然後擺在網路上供人下載),雖然可能就歷史保存的觀點來說有其價値,但只要一考慮到實際需求與商業上的用途,這些天眞的想像絕對立刻搖身一變成非常愚蠢的做法。

電影劇本跟電影小說之間的差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想要將作品轉移到平面媒體的話,光是偷懶地把對白跟分鏡表完整收錄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爲媒體微幅(甚或大幅)調整呈現方式與內容,不然讀者就會用銷售數字來敎育出版業者。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參考,那就是由一群日本和俄國的藝術家正在進行一項打算在二〇〇〇年正式呈現的烏布計畫(the Ubu Project),就是將日本傳統的文樂(Bunraku)中那些被操控的木偶改成動畫,而且他們會將眞實身體與動畫身體做超現實的錯置,由不同城市裡的終端控制台來操作。這種爲了網路媒體重新發想、設計到執行的表演計畫,一旦能擺脫非主流或菁英藝術的包袱,將是非常値得期待、且眞實世界完全無法對應的一種全新的表演形式。

搖擺狗舞步

一九〇〇年賓士汽車(Mercedes-Benz)的某一篇硏究報吿顯示,未來全球對汽車的需求不會超過一百萬輛,因爲「訓練司機的難度一定會限制汽車成長」。可是一百年後的今天光台灣一個小島的汽車總數就輕易超過這個數字。這個例子說明了人們經常會低估人們對於適應新科技的能力。

同樣地,當談論到數位化的科技即將入侵生活時,我們也必須抱持著相同的看法。它不會帶領你進入「電腦煉獄」或「網路修羅場」,更何況學習本身最後很可能以一種面貌樸實、平裝本的方式進入生活。

然而對表演藝術而言,數位化雖然代表了例如VOD(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註)的可行性,但問題等於繞了一圈又撞到現實世界中表演藝術面臨的窘境。表演藝術最強調的,就是無法複製的臨場參與感。就算是卡瑞拉斯到國家音樂廳來演唱,很多人也拼命要到廣場上一起看大電視,追求一種集體的儀式感受。可是一旦演出可以數位化,等於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隨意下載,這兩種本質抵觸的狀況又該如何看待?

也許現在看來,表演藝術進入網路還有一大段的路要走、一大堆問題要克服、一個大環境要適應等等問題,不過對於向來自栩爲最能運用藝術來打破思考常規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這也許也將是個跨越新世紀的挑戰課題之一吧。

註:

VOD(隨選視訊)代表的是一種完全由觀衆作主的視訊服務,你可以自由地在任意時間內選擇節目表中任何一部影片。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和旅館內提供的可自由選片的付費頻道概念上相當類似。

 

文字|林明謙  PC office產業編輯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