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組弦比維拉(方銘健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西班牙吉他

輪指彈唱吉他的故事

有個古老傳說:在西班牙戰亂時絕不射殺手抱吉他者──至少要等他彈奏完。吉他,在西班牙的陽光下,在熱歌勁舞的氣氛中,從中世紀以來便幽幽緲緲於西班牙的街頭巷道中,傳唱著人們的哀愁與歡樂。

有個古老傳說:在西班牙戰亂時絕不射殺手抱吉他者──至少要等他彈奏完。吉他,在西班牙的陽光下,在熱歌勁舞的氣氛中,從中世紀以來便幽幽緲緲於西班牙的街頭巷道中,傳唱著人們的哀愁與歡樂。

歐洲中世紀有甚多撥弦樂器。然而,到了十六世紀後數量卻變少了,原因是因爲百年戰爭、黑死病猖獗造成了多種樂器失傳。但是留下來的撥弦樂器,卻能廣泛被接受,其中以魯特琴(lute)、比維拉(vihuela)及四組弦吉他(four-course guitar)爲主,而使得文藝復興時期成爲撥弦樂器家族第一個黃金時期。

吉他的演變歷程

早在中世紀文學中即有與吉他(gui-tar)相關的名稱出現,法國於一二〇〇年時有giterne,英國在一三〇〇年亦有gitarer。由於當時guitarra latina,guiterne或guinterne的音量不能與魯特琴相抗衡。因此,不能在歐洲大陸形成風尙,須等到西班牙出現了比維拉琴及四組弦吉他之後才奠定了吉他的雛形。

古典吉他又稱西班牙吉他,因爲十六世紀後,比維拉琴及四組弦吉他在西班牙半島上萌芽發展。當時西班牙正値無敵艦隊稱雄世界,爲一軍事、經濟、文化強國,因此在吉他製造上及曲目拓展方面都能給與吉他最優良的發展環境。

十四、十五世紀吉他家族樂器名稱,如guitarra,guiterne及chitarra漸漸在歐洲被用來指稱吉他。當時,在西班牙比維拉琴意味廣泛的和弦樂器(chor-dophones),有三種彈奏方式:用弓、用琴撥(plectrum)及手指頭;第三種又稱vihuela de mano,也就發展成吉他彈奏方式的比維拉。

西班牙的比維拉爲貴族的吉他,如同歐洲其它地區使用魯特琴般的重要。路易士.米蘭Luis Milan(1500-1561)於一五三五年出版了第一本有關比維拉琴音樂的書──《大師》El Maestro。米蘭在書中描述比維拉像吉他,有著六組弦(每組二條弦),調音方法如魯特琴音程4–4–3–4–4(當時沒有固定音高,只有相對音程)。書中還包括了六首西班牙villanesco、六首葡萄牙作品、六首義大利sonettos、四十多首幻想曲、四首天都舞曲,及經常在現代演奏家曲目中出現的六首孔雀舞曲pavanas。米蘭這本書中最主要是以敎學爲主的,但令人訝異的是,這本四百多年前的書,仍然對現代吉他家們有所助益。

雖然比維拉及吉他的名稱有時會交替使用,大部分史料亦顯示其相同性,但是在十六世紀時這兩種是絕然不同的樂器。吉他是比較卑微的,不是貴族們所使用的樂器,形狀比比維拉小,弦數也只有四組弦,音柱只有十條左右,有時更少,只有四、五條,用來彈奏簡單的伴奏。因此,史料上很難發現相關重要著述及作品。

比維拉及四組弦吉他,在十七世紀左右開始逐漸離開了吉他歷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五組弦吉他(又稱巴洛克吉他)。在白慕德及佛蘭那的文獻中得知,五組弦吉他源自西班牙。在白慕德的Declaraion de Instrumentos Musi-cales中描述,五組弦吉他調音方法如四組弦吉他外,還增加了第一弦,並且調成四度差距,結果和比維拉一模一樣,只是少了低音弦。

五組弦吉他在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初快速成長,後來西班牙以外的義大利及法國也受其影響甚大。在一六〇〇—三〇年之間留下的吉他音樂大部分都在義大利,如羅馬、威尼斯、拿坡里、米蘭都有有關西班牙吉他(chitarra alla spagnuola)的文獻。至於法國,則以宮廷樂師郭貝塔(F. Corbetta)的貢獻最爲重要。

郭貝塔曾經爲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家盧利(Lully)的歌劇寫過巴洛克吉他的間奏曲,之後出版了二十本吉他全集La Guitarre Royalle,其中第二本獻給了路易十四。郭貝塔捨棄了習慣的字母記號用法,採用了和弦記載的記譜法。這種變革,將吉他從和弦伴奏地位,提昇成爲一門主奏樂器的藝術。在郭氏去逝後一年,他的學生維斯(de Visée)是第一位用組曲形式寫作吉他作品的作曲家,其組曲由稍快的前奏,然後以對比方式進入慢板的阿拉曼(all-mande)及輕快的庫朗(courante),最後以快速的吉格(gigue)結束。

十七世紀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的吉他書籍是桑斯(Sanz)所寫的《西班牙吉他敎本》Instruccion de Musica sobre la Guitaxra Española。桑斯的敎本獲得空前熱烈的反應,僅從一六七四到九七年就印了八版。他著名的西班牙組曲La Hachas、Españoletas、Zarabandas,及Canarios充分流露出西班牙熱情揚溢及吉普賽流浪的氣質。桑斯的音樂一直到二十世紀還有演奏家不斷地從事硏究及演出。作曲家羅德利哥(Rodrigo)還將他所寫的西班牙組曲旋律改寫成一首膾炙人口的吉他協奏曲──《給貴紳幻想曲》。

記譜及奏法的改變

記譜法的演進對吉他亦有直接影響,十七世紀末從圖表記譜法轉變成現代五線譜法,使得吉他音樂更得以成爲一獨奏樂器。而柯瑞特(Corrette)的Les Dons d'Apollon是本首先出現的圖表記譜法及五線譜法的吉他敎學著作,從此比實際音高低八度的記譜法,沿襲至今。

六組弦吉他出現在十八世紀的西班牙。最早文獻記載了一七八〇年巴耶斯底洛(Ballestero)的六組弦吉他作品Obra para guitarra de seis on-denes;而德國製琴家奧圖(Otto)也曾說過,諾曼(Naumann)在五組弦吉他加了第六弦(最低音E),因而形成了當今古典吉他的標準音高。

到了古典時期,西洋音樂以器樂音樂爲主流,而多半爲合奏、協奏及管弦樂的交響曲,因此又稱這時期爲交響樂世紀;然而,吉他的音量卻無法和交響樂團樂器匹敵。雖然吉他不像管樂、弦樂必須互相依賴,或找鋼琴伴奏,可以成一獨奏樂器,但是它不能如鋼琴般有大音量的獨奏及伴奏性,加上一流的作曲家,如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不曾爲它寫過任何作品,因此這時期吉他可以說一直受到忽視。

在「古典」所講究的平衡、淸晰、節制的大潮流之下,六組弦的複雜調弦方法,並不能爲當代所接受,應運時代要求的簡單、方便調弦的六弦吉他取代了六組弦吉他。

與蘇爾(Sor)同是當時西班牙重要吉他作曲家的阿瓜多(Aguado),於一八二五年出版的音樂敎本Escuela de Musica是本六弦琴的吉他敎本。阿瓜多彈吉他時用了自己設計的三角架,讓吉他能完全放在架上,因此左右手便能自由彈奏,音量也不會遭到身體消音,但他設計的三角架卻從未被廣泛使用。二位大師爲吉他寫了不少練習曲,至今仍被各音樂學院、音樂系列爲必修課程,他們的作品更是演奏家們不可或缺的曲目。

二位大師演奏吉他時,右手小指均置於琴橋上,這種演奏方式有著正反二面的解釋:讚同者們認爲小指固定住後,右手便能完全穩定,不會跳動,因此右手的正確性可大大提高;然而反對者認爲,小指離開琴橋右手才能放鬆,不會因小指固定而影響其他手指的運動。

而吉他大師泰雷加(Tarrega)則奠定了現代吉他演奏的姿勢。他確立了右手姿勢,解決了衝突許久的右手小指問題,不再將小指置於指板或琴橋上,右手指和弦垂直的彈奏,及使用了壓弦彈法(Apoyando)。但是大師卻謙虛地對他的學生普赫(Pujol)說,壓弦彈法乃是由先輩阿爾卡斯(Arcas)所創立。

音量的突破提昇地位

現代吉他在十九世紀末,便消失了華麗的外表。工業革命後不但木製的弦紐改成金屬,西班牙製琴家杜瑞斯(Torres)也製成了弦長六十五公分的標準古典吉他形狀。而長期以來一直以羊腸弦爲材料的琴弦,到了一九四六年才由美國製造家奧古斯汀(Augustine)改用了尼龍弦替代,因此在音量、音色上提供了演奏家更寬濶的演奏詮釋空間。

吉他音色除了在弦的材料上有顯著的改變外,右手是否以指甲觸弦亦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在泰雷加當時,弦的材料是腸,因此指甲所能改變的不多。到了西戈比亞(Segovia),他極力推崇以指頭、指甲的觸弦方式。他自己就以右邊指甲觸弦,法國吉他家普蕾斯蒂亦採用右邊觸弦,然而美國演奏家亞茨(Artz)卻用左邊指甲觸弦,總之,指甲的運用更拓寬了現代吉他音樂的演奏天地。

幾個世紀下來,吉他因爲音量的關係,只能在宮廷或較小的音樂廳中演出,但經過改造後的吉他,音量上已能夠適應於大演奏廳,因此應運而生的作品也大爲增加。

由於吉他曲目爲數不多,作曲家泰雷加、演奏大師西戈比亞,相繼從巴哈、蕭邦、舒曼,甚至貝多芬改編不少吉他作品。相對的現代作曲家也因爲吉他在音樂舞台重現而產生了更多作品,如此良性的循環下,二十世紀可說是古典吉他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不論古今,吉他在西班牙人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西班牙是個舞蹈的國度,有舞的地方就有吉他伴隨。南國熱情洋溢的佛拉明哥舞者舞動著鮮艷的裙擺,加上快速的吉他輪指,讓人想起歐洲難得一見耀眼的太陽。無論在地下鐵、街頭巷尾、咖啡小店,吉他聲不絕於耳。有個古老傳說:在西班牙戰亂時絕不射殺手抱吉他者──至少要等他彈奏完。

 

文字|方銘健  輔大音樂系系主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台北國際吉他節」全省演出詳情請洽主辦單位:752-6488)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