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反射》中,日常的本能性反應及社會性動作經由顛倒反轉、慢動作、誇大等手法,不預設立場,開展出反射與反射之外的體驗空間。(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春日共舞 : 當台灣遇上法蘭西 / 碰撞篇之一

夫妻共舞 超越《反射》打破慣習

Double C:吳俊憲與克麗絲黛兒

前雲門舞者吳俊憲與前烏帕塔舞蹈劇場舞者克麗絲黛兒.吉爾波,共組了家庭,也共組了Double C舞團,創作在東西文化與身體訓練的不同背景中撞擊產生。將在「台法創意計畫」中發表的舞碼《反射》,意在探討身體在制式反射反應之外的可能性,就如同他們的創作過程,都是打破身體/文化慣習的挑戰。

前雲門舞者吳俊憲與前烏帕塔舞蹈劇場舞者克麗絲黛兒.吉爾波,共組了家庭,也共組了Double C舞團,創作在東西文化與身體訓練的不同背景中撞擊產生。將在「台法創意計畫」中發表的舞碼《反射》,意在探討身體在制式反射反應之外的可能性,就如同他們的創作過程,都是打破身體/文化慣習的挑戰。

舞蹈春天—Double C舞團《反射》

5/16~17  19:30

5/17~18  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團名“Double C”取自兩位舞蹈家的名字拼音字首,Chun-Hsien Wu(吳俊憲)與Chrystel Guillebeaud(克麗絲黛兒.吉爾波),這一對夫妻,出身雲門舞集的台灣編舞家與來自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的法籍舞者。二○○一年,他們創立Double C舞團,東西方碰撞的文化背景,衍生編舞概念與方式、動作發展與情緒的不斷激盪。各方邀約發表的創作如首演於德國Meeting Neuer Tanz藝術節的《墨色》、《恐怕沒電》;德國達姆城國家劇院Cutting Edge藝術節邀約委託創作《西元前776年》、《SELF-MADE》、《上天堂》等作品;二○○五年榮獲Von der Heydt文化贊助獎;二○○七年受邀參與兩廳院二十週年「雙人舞展」演出 Not Always 20。這次,將帶來由埃森編舞中心委託創作的舞碼《反射》Reflex

兒子身上找到靈感,從不同路徑構思動作

《反射》由吳俊憲和克麗絲黛兒共同發想,在舞作中探索人體出奇不意的反射動作及不受大腦控制的本能反應,進而發展出兩套不同的動作:一為先天的身體本能反應,二為後天的社會反應。他們從兒子身上汲取靈感,例如與小男孩玩遊戲,看看剛出生沒受過訓練的身體動作是什麼;再閱讀書籍,小孩成長到第一個月、第二個月時有著如何的發展……從先天到後天反應,人類通常盲目以對,而《反射》開闢空間,藉由分秒的動作切分、停格、再現,檢視「從眾」之外的自由和動作可能性。

在構思動作發展上,兩人有著不同的途徑:吳俊憲偏向直接而動物性地發展動作;克麗絲黛兒透過文獻書籍,從資料中累積厚度,再回頭找尋動作點子。對吳俊憲來講,過多的文獻會局限原創性;克麗絲黛兒則有強烈的閱讀習慣。久而久之,兩人互相影響,吳俊憲加入資料及與人交談作為創意素材,讓書籍引發聯想,然後直接反應或運用至動作;克麗絲黛兒的動作則多了直接性。吳俊憲是從腦海內部先產生想法,再發展動作;克麗絲黛兒則從外部起始,蒐集素材後再找動作。兩人的編舞特色,吳俊憲結構性強,擅長素材的表現方式與編舞結構;克麗絲黛兒提供動作點子,在烏帕塔舞蹈劇場時,碧娜.鮑許會提出題目,個人獨舞動作即由豐富點子串成。克麗絲黛兒在《反射》中放入諷刺有氧舞蹈動作,將動作迂迴轉個彎,更突顯效果。

東方內在能量+西方精準動作

兩人的身體也有著舞蹈訓練與文化性差異。吳俊憲於雲門時期熟練太極導引,著重精力、強度、與動力的變化,動作傾向大塊發展;克麗絲黛兒動作精確,講求姿勢和手部動作,對不同角度的表達清楚,動作由小塊延展。兩人相互激盪,西方式的外部精確性融合東方式由內茁長的能量,使Double C散發既多元又獨特的舞蹈色彩。

在《反射》中,日常的本能性反應及社會性動作經由顛倒反轉、慢動作、誇大等手法,不預設立場,開展出反射與反射之外的體驗空間。例如跳躍,假設一輛金龜車開過水窪,你會向旁邊跳、向後倒、還是跳到對面去?又如跌倒,舞者以相當緩慢的動作呈現從摔倒到躺在地上之過程,剎那失足變成慢動作播映,將是何種感受?人際肢體中,遇到搔癢會大笑,遇人推你會大叫,如果搔癢而大叫,推你卻大笑呢?在對比、放緩與放大中,種種趣味省思油然而生。舞作的動作元素,除了少許有氧舞蹈,幾乎不分芭蕾、現代、太極,而是極其自由的獨創性動作。吳俊憲與克麗絲黛兒亟思創新,不喜用別人所做過的動作(例如「太碧娜」或「太巴蘭欽」等等),而是將所學元素轉變成獨一的動作與風格。「改變習慣,就如同挑戰《反射》!」吳俊憲說。

組合差異並置色彩,需要拿捏學習

舞團舞者包含法籍的克麗絲黛兒,德籍的Anne Jung,及兩名台灣舞者林怡芬、陳法諼。吳俊憲描述:「外籍舞者的自我強烈,個人特色重,在體型、動作與個性上都差異很大。如何在衝突中妥協,將差異組合起來,並置不同色彩,是需要拿捏學習的。」台法的交織,在這對舞蹈家是台灣與歐陸的身體激盪,在Double C則是文化與智識的參照轉接,在舞者身上異中求同,由多元轉化為獨特。屆時劇場舞台貼有許多指標箭頭,照著走?不照著走?在身體思路中,進一步或退一步,將有更多方位的想像與嘗試。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