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逞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面目模糊的人群聚合 展示現代社會圖像
由來自西班牙巴賽隆納的雙人組El Conde de Torrefiel創作的《廣場》,勾勒一個人從劇院散場之後,返家路上,行經「廣場」的內在思緒。舞台上的觀光客、難民、軍人、遊民、抗議群眾等來去聚合,但他們面目被包覆,只能透過外在裝扮被辨識身分,卻無法交談,疏離冷冽地構成當代性的景觀文本。創作者表示,以「廣場」為劇名指涉的是公共空間的概念,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在此被交織、展示,公共議題被處理,公共矛盾也被一一形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參與就是力量 沒有人是局外人
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舞台,它對前衛、實驗藝術的追求,及跨文化、跨國界、跨領域的方向,讓藝術節的作品呈現了一種多元而自由的美。今年五月登場的藝術節,其中展演的製作多以體驗取代觀看,強調觀眾的介入與參與,透過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當代表演藝術的最新創作趨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身體作為當代文化的產物
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德國藝術家安.英霍芙以表演作品《浮士德》奪得本屆的金獅獎,這是一件結合了繪畫、雕塑、裝置與行為等創作元素的總體藝術作品,演員在空間結構一覽無遺、透明玻璃架出的表演區中,從冷漠凝視到搏鬥對抗,構成一幅幅的畫面。德國館策展人蘇珊.菲佛表示,英霍芙用身體的語言直接面對社會、政治、經濟、藥物和科技等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並向人們展示我們的軀體也是權力結構、資本主義和生命政治的一部分。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美術館成為避難所
比利時創作團隊FC Bergman的《應許之地》通過場景、空間、物件的變化,高明地運用隱喻手法,從個人的微小困境到世界的巨大困境,討論藝術、生活、宗教與戰爭的關係。美術館被比喻為一艘方舟,一個紛擾世界的和平避難所。然而,藝術有用嗎?藝術能解決人的問題嗎?藝術跟生命狀態如何連結在一起?當戰爭發生時,藝術會是最後的應許之地嗎?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劇場,當我們討論政治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新戲劇國際藝術節」(F.I.N.D.)今年自三月卅日至四月九日舉行,主題正是與近期時事非常貼近的「民主與悲劇」,邀請來自多國的十六組團隊,在劇場中針對政治提出思辨,重頭戲首推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新作《美國民主》,還有與美國大選呼應的《大選年的加布列一家》三部曲,讓劇場變議場的《投票進行中》與以各面向魔幻呈現哥倫比亞內戰的《不計其數哥倫比亞的暴力解剖學》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影像形式豐富 導演觀點闕如
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新作《影像中的孩子》,改編自好萊塢製片人羅伯.艾文斯的同名傳記,麥克伯尼以多媒體劇場的形式,演繹好萊塢的影業生態,也呼應艾文斯大起大落的人生,如電影虛幻一場。但過多的影像,填滿了舞台,卻給人看圖說故事之感,剝奪了觀眾的想像參與;花了兩個半小時說了一個故事,卻似乎什麼都沒說,導演的觀點,淹沒在過多的形式中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走在禁忌的鋼索上
瑞士導演米羅.勞認為,現今人們每天接受新聞傳播「刺激反應」的制約,終致麻木,劇場創作者的工作就是要喚醒我們的感官,強化道德與智性的敏感神經。他的演出除了內容取材真實事件,所挑選合作的演員也和所要表達議題相關,如《五篇簡易小品》找來七個小孩演繹震驚比利時社會的連環殺童案,靈感來自帕索里尼電影的《索多瑪一百廿天》更與身心障礙的演員合作,將驚世駭俗的情色電影搬上舞台。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十四台大戲 六大單元、三地上演
從二○一○年起,由中國戲劇大師林兆華以個人名義發起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今年已然來到了第七屆,以「每個人和它的命運」為主題,邀請了列夫.朵金、克里斯蒂安.陸帕、歐斯特麥耶等歐陸名導參演,推出六大單元、十四齣大戲,分別在北京、天津、哈爾濱三地演出,可說是中國劇界一大盛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性別改寫 觀演翻轉
倫敦的莎劇演出可說是各色各樣、菜色豐富,這個春天在倫敦,就有賽門.戈德溫讓女演員演要角的《第十二夜》,被希爾-吉本斯演繹成愛情惡夢的《仲夏夜之夢》,被劇界喻為天才型人物的導演羅伯特.艾克執導、明星安德魯.史考特主演的《哈姆雷特》,還有比利時導演伊沃.凡.霍夫組合三齣莎劇的《羅馬悲劇》等,各有特色的舞台呈現,讓人看到莎翁劇作歷久不衰、與時俱進的魅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明華園歌仔戲團《龍抬頭》
陳勝國舊作新編 重探「復仇」真義
明華園這次在TIFA搬演的《龍抬頭》,改寫自十二年前的《王子復仇記》,不同於原版著重宮鬥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呈現人性的自私險惡,編導陳勝國這次的改寫加重「復仇」面向、探討愛恨怨仇。《龍抬頭》由當家小生孫翠鳳、小旦鄭雅升與丑角陳勝在主演,三人皆有不少內心戲的詮釋。
-
即將上場 Preview 杭州越劇院訪台 搬演五齣大戲
女小生出馬 詮釋女性理想形象
看越劇最大的享受就是「和演員談戀愛」,女演員英挺帥氣又不失溫柔深情的暖心氣質,往往能成功詮釋女性理想對象的典型。應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之邀,有「越劇界航母」美名的杭州越劇院,將由鄭國鳳領銜六位梅花獎得主,帶來《紅樓夢》、《西廂記》、《一縷麻》、《孟麗君》、《新獅吼記》等五齣大戲,戲說古今的情與癡。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我城劇場《請你閉嘴》
打破第四面牆 笑鬧人生百態
我城劇場的第二齣戲《請你閉嘴!》,就是曾在台灣被多次搬上舞台的Noises off,以一個三流劇團演出肥皂劇的戲中戲手法,描寫台前幕後的人生百態。導演陳培廣當年曾以《大家安靜》之名製作演出,這次再度執導,將融入本土劇元素,轉化成台灣人專屬的獨特笑點,而且將翻玩舞台景片,打造幻覺,帶領觀眾衝破第四道牆,直擊神秘後台。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從小說跳上舞台 《惡童》展現施暴者與受暴者之間的愛戀
柳春春劇社新作《惡童》靈感來自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小說《惡童三部曲》,原作描述一對八歲雙胞胎路卡斯與克勞斯,因戰爭而被送至偏遠且嚴厲的外婆家,為了活下去,他們將自己化為殘酷本身。導演鄭志忠延續一貫殘酷簡練的美感,兩名表演者扮演主角路卡斯與克勞斯,也分飾其他角色,大量的肢體關係,展現施暴者與受暴者之間的愛戀關係,營造小說中「任何文字都無法形容的天空」。 《惡童》是柳春春劇社繼《美麗》後,第二部精雕細磨的定目劇作品,除了表演之外,劇場的視聽覺元素也別於以往。場域創作者陳成婷將劇作空間擴展至整個牯嶺街小劇場,結合光影創作者林靖雁第一人稱的光線;聲音創作者黃大旺以聲音為粉彩筆,將聲波的顆粒塗在整個牯嶺街小劇場牆面上,化成一幅幅聲音的粉彩畫。
-
即將上場 Preview 蝸牛心偶戲團
《烏鴉怎麼了》 生態議題入戲
傳統投影機在蝸牛心偶戲團兩位藝術家克蘿伊.齊娜與潔西卡.嘉貝兒手中,如同有了魔法,通過精細的操作,他們使鳥類翱翔、魚游泳、雞蛋裂紋他倆將帶來台灣的《烏鴉怎麼了》是一齣現代寓言,透過烏鴉的觀點,看待生態破壞、死亡以及遷移等人類議題,童趣之外傳達了對土地的深沉情感與關懷。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戲曲青年沒在怕 挑戰經典就是狂
來到第四屆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依然以戲曲為基底,讓年輕創作者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推出四檔分別為歌仔戲、京劇、豫劇、客家戲等不同劇種的作品,挑戰經典加以變造,無限延伸各說各話,還以為戲曲LKK?你真的落伍了喔!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光劇團 「不能說的秘密」
看戲看懸念 青年演員伴你老戲解謎
國光劇團的春季公演,標題「不能說的秘密」讓人馬上頭頂冒問號:是有啥不能說的戲曲秘密?三齣青年演員挑大梁的老戲新編《孟麗君》、《春草闖堂》、《新寶蓮燈》,要讓你透過劇情,逐步解謎,人間男女,有情有愛有騙局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女性視角 改寫希臘神話
奧菲斯與尤麗狄絲之間穿越陰陽、至死不渝的生死愛戀,是希臘神話中常被搬演的素材,但奧地利作家葉利尼克則以女性觀點重新詮釋,從尤麗狄絲的角度發聲,寫成《陰影(尤麗迪絲說)》一劇,並由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執導、於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延續米契爾即時錄像的電影劇場手法,影像成了尤麗狄絲的主觀鏡頭,帶領我們深入她的內在與思維。
-
即將上場 Preview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
四種身體文本 交織多樣的存在
思考另一種身體表演形式美學可能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今年來到第十屆,本次除了有「表演人權論壇」,另有《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演出,以四種身體樣態為文本,由三位身障者與一位常人演員同台,從身體介面表述身障者形象,到兩兩一組的平衡協調,不斷變換、轉化,構成繁複的身體風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意志劇院《臣服》 反思歐洲文明危機
法國作家韋勒貝克的小說《臣服》描述未來由穆斯林統治的法國,上市當天,發生了當期以他過穆斯林齋月漫畫當封面的《查理周刊》遭遇恐攻事件,也讓該書成為爭議之作。曾將韋勒貝克《情色度假村》搬上舞台的史蒂芬.基米,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的《臣服》製作,這已是該書在德語劇壇的第三個版本。劇中主角就像久病不癒的病人,他如同歐洲世界的隱喻,一個瀕死、難以忍受、即將自毀的崩壞結構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二戰核爆為背景 《焦土》探索無所不在的戰爭
去年,曉劇場參與「亞洲表演藝術論壇」,呈現十五分鐘的概念作品《焦土》,從菲律賓、印尼等國家中脫穎而出,獲得完整作品發表機會;今年,台日共製的《焦土》即將上演。導演鍾伯淵說,為了創作此劇,他走訪長崎、廣島原爆發生地,感受和平祈願像下,期望戰爭不再發生的禱念,另參訪高千穗日本天照大神的神話起源地,將近年國際間的政治角力關係,作為對於當代社會的反思,融入新作之中。 《焦土》以二戰核爆為背景,來自異地的啞婦、嚮往成為軍人的孱弱書生、逃離戰場的逃兵、詛咒他人的洗衣婦,及迷信又貪婪的商人,共同聚集在一個乾旱的村莊。在漫長等待降雨的過程中,角色之間彼此漠視與暴力,揭開潛藏深處的人性黑暗面。鍾伯淵強調,《焦土》除了描摹戰爭的殘忍,也傳達戰爭與每個人無法逃脫的關係;不只是以七十一年前的廣島長崎原爆作為背景,更是身在台灣的和平世代,對於自身處境的思索。戰爭並非只是過去的歷史,事實上,戰場在今日生活,無處不在。